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年傳承,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手藝

曾經貫穿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木工、繡花、藍染、製香、油紙傘、竹編,每一樣都是以時間和專注力積累而來。在萬事求快的當下貌似有不合時宜的嫌疑,但氣定神閑的氣質,卻讓我們心生嚮往。它們並非完美無瑕,但是卻因手作而成就了世間唯此一例的美感。這些古老而美好的手藝不僅讓我們放慢腳步,還留給心無限溫暖。

藍染

終朝采藍,不盈一詹

在天然草木染的陣營裡,藍染有三最:過程最繁複、最考驗耐性和最耗時。

在自然界中,可提取靛藍的植物有很多,比如木藍、野百合、蓼藍、馬藍、路邊青等。但最有名的是蓼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從蓼藍(蓼藍是自然界中靛苷含量最高的植物,靛苷就是藍色的來源)中提取天然藍色來染布的方法就已經被人們熟練掌握,藍染也因此而得名。

在《詩經·小雅·采藍》中就有“終朝采藍,不盈一詹”的記載蓼藍除了用做染色,還是一味有清熱效果的草藥

采集回來的藍草,切碎、水浸、暴曬後,藍草會慢慢腐爛、發酵的過程後,等到藍草液從黃綠色變成藍黑色時,再兌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它就會生成深藍色的沉澱物,這個製造沉澱物的過程就是造藍靛,這個過程差不多需要 150 多天的時間。

在有的地區藍靛也被叫做靛泥

據說手藝好的老匠人製作的藍靛能放上十幾年也不會變質,想染布的時候,取出需要的量,放在冷水缸中,再加上米酒待染缸裡滿溢靛藍花的時候,就是可以開工染布的信號。

靛藍是靠養出來的,藍染匠人們每天收工的時候,都要根據酸鹼度來決定是不是需要給染水喂藍靛,氣象冷了要及時做好保暖工作,只有日複一日的精心照料,靛藍花才會開得越來越好,染出層次豐富,素雅凝重的藍。

貴州盛產藍草,直到現在,當地的人們還在堅持用最傳統的手藝來取藍製靛染布。製藍染布已是當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配方、手法早已爛熟於心,阿婆傳給女兒,女兒再傳給自己的孩子們,只為留住手藝。

雖然只是用一種藍色來染布,但藍染卻因為染水、氧化程度、溫度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有著無窮的變化,也有著不可預測的美,就像世界上不會有一模一樣的兩枚樹葉,每一款藍染自然是獨一無二的。

除了美,藍染還很實用,比如滲透進纖維的染料可以讓布料更結實和耐磨,而來自藍草的天然色素還有防紫外線和驅蚊蟲的功能。取於自然又歸於自然的藍染,淳樸平和虛實深淺的落色,讓它美到了全世界。

相比工業印染的高效一致,藍染,這項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染色技法,也不甘落後,以安靜樸素地姿態在我們生活裡存在,可以是衣物、可以是手袋、也可以是家居飾品,甚至是把藍用做家裡的配色,分工不同,但一樣很美。

木工

刨長出正直,斧利劈邪淫

樹的生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成材能用了,砍伐後還要在自然環境下再經歷日曬雨淋,自然晾乾,木性穩定了,才成為木匠手裡的木料。

在漫長的過程中,木頭承載著豐富的信息:歷經沉澱、不疾不徐、寧靜平和。在幾十年的四季交疊中形成獨一無二的紋理和質感,在開榫、修榫等過程中,木匠會因為手法和力道大小的不同會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記劃痕,會成為這件木器特有的印記,隨著時間和使用而變得越來越美,能陪著我們一起慢慢變老。

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了鋸子、墨鬥、刨子、鑽子等木工活裡的傳統工具。拜在他門下的不計其數的徒弟徒孫們不但傳承了他的技藝,也把工具豐富開來。

對於木匠來說,每一把工具都帶有個人的印記,鋸子要調到自己用起來舒服的鬆緊,刨子一般都是自己做的,雖然沒尺寸以自己合適為宜,但耐磨不會變形的硬是他們的首選,刨刃也要剛剛好的 45 度的斜角才能用到順手不打滑。

鑿子用以鑿孔與開槽

墨鬥用來彈線與較直屋柱等

在過去,大到修門房梁打頂,小到能在手裡把玩的木器小物,木工承載著中國人的居住歷史,獨有的榫卯結構是中國木工的靈魂。

榫卯,簡單說就是家具的兩個部分需要連接的時候,不用釘子,也不用膠水,而是把兩個需要結合的表面上一面做的凸出來,一面凹下去,插拚後就變成了一體。即使用上百年,也不會鬆動,更不會被蟲蛀,這也是幾百年前的老家具能完好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不只家具,亭台、樓閣、宮殿,古時候的建築同樣應用了榫卯相契合,都能使木頭與木頭完美銜接。

雲型插肩榫

後來,社會發展,有了各種現代化的工具,新材料出現,木匠的功能分化,逐漸被淘汰。但是,工藝先進了,程序簡化了,效率提高了,膠水代替了木榫,思維簡化,生活中就多了汙染。

人們開始留戀真正精工細作的木工手藝,於是有人開起了現代生活裡木工坊,等著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木喪志”。

這裡就是現代生活裡一個與木有關的宮殿:工坊裡散落的刨花,被陽光曬出了香味。當身著工作服在裡面忙碌的時候,從一張椅子到一把梳子,隨著木頭在手裡的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都讓人太有成就感,精致的手工,天然的木頭,讓人感到溫暖又親切。

香道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古人們很早就懂得,以天然芳香並保留植物原態製成的熏香有調養心神的神奇效果:在古代漢族藥學著作《本草備要》中,就有關於用焚燃沉香來調養身心的記載:“沉香性溫,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墮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則氣上,能平則下氣。香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

熏香、鬥茶、插畫、掛畫是古時候文人們的四大風雅。無論讀書寫字、喝茶會友,都要焚上一爐香,來營造氛圍。

冬春交疊的季節,他們會燒用香料粉末為主而製成的煉香,春秋時節,會以天然木香為主,他們還有專門用來盛香的小盒子,來防止香氣走散。

在清代的本草類著作《本草再新》中,就有“燎沉香,消褥暑”的說法, 意思是,沉香有利水排濕祛水腫的功效,尤其適合夏天,燃上一柱,定志寧神,暑氣自然也就消退了。天然的沉香,既是一種香料,也是一味中藥,既能用來熏香,還可以用來煮茶。

它是來自橄欖科、樟樹科、瑞香科、大戟科這四大類起碼30年以上的成樹,才能產生“沉香”氣味,經年累月中樹木自然分泌的粘液,在乾燥結塊後就才能成香。無論是中國香道還是日本香道,沉香都是上等的薰香首選香料。

古人的夏天過的實在是浪漫,不僅把當年的場景畫了下來,明代的藏書家俞弁的《逸老堂詩話》也很有名: “焚香看畫,一目千里,雲樹藹然,臥遊山水,而無跋涉雙足之勞。”

意思說的也是,既然奈何不得頭頂上的炎炎烈日,不如在家,閉門淨手後,燃上沉香,香煙嫋嫋中,心頭的燥熱也能一並被驅走,閉目養神間,直至心境自然涼的境界。

體現天人合一境界的《竹澗焚香圖》

夏天槐蔭下焚香午睡養生兩不誤《槐蔭消夏圖》

刺繡

不再只是閨房之趣

刺繡文化歷史悠遠,最早的史料記載,早在 4000 年前,章服制度就有“衣畫而裳繡”的規定,而《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可見宋代開始國人尚繡由來已久。

到了明清時代,宮廷繡工規模更大,民間刺繡從而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除明代刺繡先後產生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四大名繡”。除此之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麻繡和苗繡等地方名繡齊頭並進。

其中蘇繡名噪一時,蘇地農村“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繡線巷、滾繡坊、錦繡坊、繡花弄等坊巷大批湧現。當時刺繡不僅僅是一門生意,也是富家小姐平日裡的消遣,於是便有了“民間繡”、“閨閣繡”、“宮廷繡”。

到了清代,蘇繡已發展到極致,蘇州也因此被冠以“繡市”美名。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繡娘無所不能,無所不工,蘇繡針法也日漸豐富,甚至在清代借鑒西洋油畫特點,利用繡線明暗,創造出更富立體感的刺繡風格。

直到現在,中國的刺繡仍舊美名在外,這門古老的東方手藝帶給西方設計師無盡靈感。

Guo Pei Spring/Summer 2016 Couture

Louis Vuitton Spring 2016 Menswear

油紙傘

傘綻如花

傘鍵的部門為”夕”,因此一個傘鍵,稱為一夕。因為傘鍵的形狀與漢字”夕”極為象形。這是做油紙傘的師傅口口相傳至今的口訣,當然還有類似”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油紙傘做工之繁複,搬進來搬出去的環節不用算在內,做一把傘粗算起來也要七十二個工序。

油紙傘起源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主要雨具,有說油紙傘是魯班的妻子雲氏所做,關於雲氏做傘古籍上是這麽說的:“雲氏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雲氏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做成了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的傘。

油紙傘不僅所有製作工序全為手工,而且取材用料考究,所用木料為人工栽培,專門加工。製傘技藝古樸科學,主要工序為:削傘骨——鋸葫蘆——組合傘架——煮曬傘架——裝傘鍵——裱皮紙——傘面題畫——修卷傘頁——漆桐油——穿飾線——套柄錘——結傘頂。

而油紙傘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浪漫的文化符號,除去手工藝外,最主要的是自古文人喜歡在傘面題詩作畫,因此提傘贈傘也成了寄情山水的一件雅事。

(部分圖片來自【承氣頭上一片天——傳統手作油紙傘展】,展出仍在繼續,有興趣可前往東城美術館參觀。)

竹編

道盡江南古韻

相比於刺繡和油紙傘,竹編在中國的歷久更加久遠。最早的竹編制品甚至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的人們用竹編的筐、籃等竹製器皿存放食物。而到了良渚文化時期,浙江地區便開始在屋頂鋪設大幅的竹編席子,遮風避雨。

竹編在戰國時期已經逐漸發展為工藝,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複雜的竹編紋飾,到了宋元時期,隨著元宵時的龍燈、花燈的盛行, 竹編工藝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清朝時竹編器具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完全用於日常生活。

直到現在竹編依舊作為一門古樸而美好的手藝延續至今,江浙地區也還保留使用竹器、竹籃的生活習慣。而那些繼承祖業的竹編匠人,則多數過著守著竹林的半隱居的慢生活。

藍染之繁複,香道之禪意,木工之精確,竹編之古樸,刺繡之精致雅趣,油紙傘之桐香嫋嫋,都是意境悠遠的手藝,有人願意遠離塵囂,精心雕琢每一件作品,專注而緩慢地修行,時光,就這樣靜靜流淌進歲月的長河,這些手藝人便是如此虛度時光的,你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