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寫“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怎麽樣了?

知稼穡之艱難,必不忍暴棄天物,不忍荒民之膏脂,古之憐惜鋤者勞苦,莫非《憫農二首》。千載之間,婦孺皆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麽,寫下這至情至仁詩句的唐代宰相、詩人李紳,是否真的有一顆憫農憐人之心呢?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其人生平大跌眼鏡,且禍及子孫,難怪鮮少為人所知。

《舊唐書》《唐才子傳》等史料記載,李紳曾祖父為趙國公、宰相李敬玄,但李敬玄死後家門子孫俱沒落,故而到了李紳之父李晤一代,淪為區區縣丞,後又壯年早逝。正咿呀學語的李紳跟著孤母相依為命,自少身經寒窯苦讀目睹農夫勞苦,故而彼時的李紳確實懷揣一顆慈悲之心。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27歲的李紳奔赴長安,路途中他見骨瘦如柴的農夫頭頂烈日,在灼熱的田野間揮汗如雨辛勤勞作,一時感懷不已,脫口吟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李紳由此詩名漸起。歷經2次科考失利的李紳一度備受煎熬,但他始終以憫農激勵自己,故而終於在公元806年高中進士。

金榜題名為李紳叩開了入仕的大門,他歷任國子監助教、校書郎、右拾遺、端州司馬等職,雖幾經波折卻也是富足錦衣。尤其從公元830年開始,李紳步步高升,成為淮南節度使,並高居宰相之位4年。那麽發跡之後的李紳,是否還記的當年憫農的慈悲心?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史載,李紳發跡後,生活上“漸次豪奢”,衣食住行都非常講究,尤其是在吃喝上更是令人瞠目結舌,“一餐食三百雞舌,余者皆棄”,此說縱然有些誇張,但可見李紳確實奢侈。其為人則喜怒無常不辨是非,李紳在任淮南節度使時,轄下百姓難忍其苛刻,竟然拖家帶口的離開家鄉去逃難,李紳對此毫不在意,將此稱為“隨風秕糠”,昔日的粒粒皆辛苦竟成“秕糠”。

更令人為之側目的是,公元845年,揚州縣丞吳湘被人誣告,李紳將其捉拿下獄,李紳不顧其中冤屈,執意將人押負菜市口問斬,一時間人人皆畏李紳跋扈。2年之後,舊事重提,死去的吳湘終於得以雪冤,李紳自然也因此被問罪。但由於彼時李紳已經年老死去,故而降罪其身後子孫,最終被判定“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

跋扈的李紳,最終斷了李氏子孫的入仕之路。出於善,卻不能持,最終釀成苦果,李紳的人生際遇,令人磋歎不已,觀其一生,除了停留在唇齒之間的憫農,確實沒有任何可取之處,甚至多是為人所憎的一面,這也就解釋了,憫農人人皆知,而李紳卻為何默默無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