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家口歷史上的元中都為何就像一朵在風中搖曳的花朵?

呂海峰

話說,在張家口市張北縣的茫茫草原上,有一座世人皆知的“元中都”。它是元朝時期的三大都城之一。已經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如今,它更像一朵在風中搖曳的花朵,綻放著其獨特的風采。那麽,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元中都的基本簡況。元中都遺址元位於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鄉,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與當時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齊名。它的建造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元武宗海山。

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在今天的張家口張北縣城北15公里處建起了元中都。元中都的建立徹底改變了壩上地區的歷史地位,將有史以來中原王朝的北方疆界,變成了元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融合的中心,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跨越。可以說,它直接標誌著歷代中原王朝傾舉國之力修築的萬裡長城,第一次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那麽,元武宗海山為什麽要將自己的中都這樣重要的都城,建設在張北當時還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呢?原來,張家口市被大自然天然劃分成了壩上和壩下兩個自然區域,這也成就為了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的一塊最佳區域。而元朝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所以,他們更喜歡這一片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相交融的區域。

正因如此,作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張家口,現存各類文物遺存7900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部門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部門100處。全市各級館藏文物截止2010年底共1.8萬餘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1500余件……

當然,元中都的遺址面積雖然很大,但建築遺存很少。經過許多考古學家的艱苦發掘與考證,它應該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而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在這裡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是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然而,作為一座已經在歷史上消逝了700年的元代都城,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原來,依據《遼史·本紀》、《金史·食貨志》記載,在上千年前就曾有一個北方地區的牲畜交易場,位於一座草原古城內,這座古城叫“北羊城”。此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黃可潤的纂修《口北三廳志》一書當中,又再次提出了“北羊城”。顯然,就這樣,在隨後的文物普查中,“北羊城”就逐漸走進了文物工作者們的視野。

1998年,由省、市、縣三家文物部門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正式進入古城,開始進行有計劃的考古勘測和試掘。隨之,他們在距張北縣城15公里處隆起的土包上,就發現了裸露在外的漢白玉柱礎和眾多的琉璃構件,而這些黃綠釉的琉璃瓦當和龍紋滴水,以及帶龍紋的地磚,都是古代皇家建築的專屬用品。接著,考古隊又對最大的一個土包進行試掘,結果,就在這次挖掘當中,除了發現了一些殘磚碎瓦,琉璃構建之外,還又出土了9個螭首。顯然,直到此時,元中都這一曾經輝煌的都城才又重見天日。

總之,元中都為何就像一朵在風中搖曳的花朵?因為,它就是散落在張垣大地上一個個生動的文化符號,銜接起一幅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了遠古至今的歷史滄桑,而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又正為張家口增添了無限的魅力。(呂海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