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教丨建立應用型本科,別玩概念,多重內涵

作者 | 熊丙奇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圖源 | 東方IC

最近和多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校領導與中層管理人員交流,他們對辦地方應用型本科,都有一些困惑。比如,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這些學校本來就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因此應該是“回歸”,即以前的辦學定位走偏了,可“轉型”概念卻讓學校難以達成共識,甚至覺得“轉型”是降低格。還比如,有學校的辦學定位是技術本科,還有的是應用本科、職業本科,這三者究竟有何不同?在具體工作中,還糾結是在搞技術,還是搞應用?

我把這歸納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定位的“概念困惑”。本來,為推進地方本科院校有明確的辦學定位,教育主管部門給地方本科院校確定一些概念,具有導向性作用,然而,如果不發揮學校的自主性,這些概念就會在具體落實是變為“玩概念”,而不是引導學校形成明晰的辦學定位,重視學校內涵發展。

像職業本科、技術本科、應用本科,究竟有什麽差別?不都是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嗎?只是不同的專業,培養的重點不同,有的強調技術培養,有的強調綜合應用能力,還有的重視職業技能。這是要在具體辦學中,根據不同社會對不同專業的人才需求而定的。結果是,辦應用本科的學校對照概念,說應用不是“技術”,不是“職業”,這樣的概念界定,對辦學究竟有多大意義?

也有人會說,不同的概念,有利於對學校、專業的評價,這就更值得探討了。只要是進行職業教育的學校,都應該以就業為導向辦學,而不能以學歷為導向。而現實是,對於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評價的指標,依然有博士點數、碩士點,這不是依舊是學歷導向嗎?在這種導向下,不管怎麽玩應用、技術或職業概念,學校都不能安於定位,都想著提升學歷層次,以學歷為導向而非以就業為導向辦學。尤其是當把職業教育辦為類型教育後——作為類型教育的職業教育,也有博士層次、碩士層次,這會讓定位為職業教育的高校,照樣追求提升學歷,而偏離職業教育定位。

簡單來說,玩概念,只是營造表面重視職業教育的景象,根源是學校沒有自主權,教育管理、評價還是管辦評一體化。像前不久,15所民辦職業院校升本後,更名為“職業大學”,就明確要求升本後,不能拋棄“職業”,要堅持職業教育定位。可是,叫職業大學,就堅持職業教育定位了嗎?關鍵不在於校名,而在於實質,不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不改革對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的評價體系,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就可能出現圍繞概念的新的形式主義。

一位地方本科院校的學院負責人告訴我,辦學所在地領導要求學校辦學,要牢記是“地方本科院校”,因此就要為當地服務,如果學校和其他地級市合作,或者外省合作,就批評學校沒有堅持“地方”定位。這讓學校有的學院、專業的產教融合根本搞不起來,因為當地沒有合適的企業。顯然,地方本科院校只為學校所在地服務,是極為狹隘和功利的。美國有的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學,就辦在小鎮上,那是不是就只為鎮發展服務,圍繞鎮辦學呢?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學校的舉辦屬性,為省立或市立,學校辦學要基於省立或市立來確定辦學定位。地方和學校的關係,不能只是地方從學校辦學中獲得功利的回報,而是要把學校辦為一流學校,學校辦學要立足於地方,但必須開放辦學,拓寬辦學資源(包括國際化辦學)。

這還是由於學校沒有自主權,因此,行政領導就會對學校辦學指手畫腳,用概念來套學校、專業,甚至一會兒這個概念,不久之後又另一個概念。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是需要學校在自主辦學中形成的。我國地方本科院校此前的定位出現偏差,其實也是行政主導、治理的結果,解決這一問題,不是再由行政部門進行調整,而應該把辦學自主權落實給大學,同時推進對學校的辦學進行專業評價,而不能再主導評價。

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這是辦好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關鍵所在。簡單來說,要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政府部門可以做宏觀的規劃,規劃的重點應該是清理歧視職業教育的政策,建立生均撥款制度,給每所高校辦學自主權,營造學校平等競爭發展的環境,然後把自主權交給大學,把評價權交給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這才能真正下好辦好職業教育“類型教育”這盤大棋,而不是概念滿天飛,而辦學依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