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傳學醫好嗎?兼答宋同學

加本文是一篇新浪愛問醫生的有償問答。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男女平權的年代,誰都面臨擇業問題。醫患關係緊張、規培、入職條件高,這樣使得很多人為學不學醫開始躊躇,覺得學醫是一個劃不來的行業了。
其實,從我高中的朋友圈和大學的朋友圈展現的風貌整體來看,學醫仍然是天下最好的職業之一,或者沒有之一。
工作是飯碗,飯碗的質量有優劣。古代的行業以家傳為多,現代社會後,家傳的行業已經式微了,誰談這個沒落腐朽的問題似乎都不太好意思。尤其是青年人,從農村、從底層出來的青年人,沒有人想家傳什麼,那是因為自己2代以內的父輩大概無業可傳,或者說對要傳的業不屑一顧。最近幾十年是子女完全超越父母的年代,也是社會結構大變化的時代,家家幾乎都無業可傳。
但是,一旦社會穩定,行業就會固化,就會有業可傳。 李澤楷、王思聰、陳佩斯是不是家傳?放眼一看,功成名就者,子承父業的多。早期英國法國國會的議員都是世襲。現代,包括美國國會的議員,子承父業的大有人在。其實,大多數行業是養老不養小,在一個穩定的社會就業還是靠家傳。中醫西醫都適合家傳,也需要家傳。
首先,學醫年限最長。從1994年開始,國家廢除醫學行業的高職,20年間,縣級醫院的入職條件都到博士了。從18歲入校,本碩博連讀,九年,27歲拿到博士學位後入職,這是最快的。如果是本科起步,考碩士、考博士、規培,15年都需要。意味著33歲才能入職。誰供養醫學生?目前,國家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專業培養經費,生活津貼微薄,和4年畢業的多數同學比,落差巨大。這期間他們要戀愛、結婚、生孩子,花費巨大,不是普通人承擔得了的。
但是,醫學是一個後發力的學科。沒有人願意找年輕大夫看病,他們在科室、在部門、在職場甚至在家庭地位低下,心中鬱悶。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醫療科普大V年輕人居多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會玩手機,二是他們很多人只好在微博上找存在感。
家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年輕人求學期正好是父母輩起飛階段,收入豐厚,可以轉移支付。一般家庭的父母50歲以後收入會減少,會覺得子女是負擔,但是學醫的人收入會增加。從這層意義上看,有能力的父母都能做到,比如官二代、富二代。實際上,黑社會洗錢的、作惡的人也可以培養子女學醫,算是回饋社會,找心理平衡。世界各地都能看出學醫是富人的事情。從前醫學院5年出來工作,挽救了大批貧困人家的子女,這個時代過去了。
其次,家傳利於學到真才實學。無論中醫西醫遠談不上完美可靠,遠不是如同數學、物理、化學,在給定條件下得出一致的結論,醫學上總有例外,療效總是不那麼可靠,而且最後都是失敗—--病人死亡。這是醫學的複雜性決定的。醫學依賴體悟和經驗,依靠大量的書本外知識,這些內容需要手把手教,口口相傳。這個父母家傳就有用。現在大學為了彌補這樣的缺失,也搞師徒製,讓學生早早跟師學藝。從我帶的學生來看,總覺得交流太少,主要是學生缺乏歷練。這個主因可能是初中高中時期,少年性格大轉換的年代,他們都非常自然地轉型為靦腆、害羞、內向、無助、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沒有及時矯正,以至於和師輩的交流非常困難,傳承效果不好。而家傳自己父母,對父母是可以無話不談的。另外一類就是滾刀肉,他們死皮賴臉地拜師,效果也好。
再次,有利於就業。在父母身邊就業總要容易一些,醫院每年都對外招聘,條件一樣,優勢就明顯了,這是需要尊重的事實。自己開診所的更加不用說,父子協作,父輩積累的龐大病源是可以順利傳給子代的。從古代和外國的情況來看,私人診所應該容納醫學生的90%以上。中國以公立醫院為主的醫療模式一定會壽終正寢,讓位於私人診所,這樣可以大幅度削減國家財政支出。隨著人口老化,這一天會迅速到來。
最後,這種模式有助於醫療資源的均衡匹配。醫生不適合都集中在大型城市,需要按人口均衡分布,有利於解決就醫難的問題。家傳學醫有利於這種趨勢,這會使得醫生這個行業更加接地氣。 事實上,國家也支持醫學的家傳,很多學校的自主招生對象就是家傳的子弟。
宋同學25歲,上二代都是醫生,不學醫說不過去,除非自己酷愛美術、音樂等其他專業。如果在猶豫中。。。那就應該知道選項了。尤其歡迎學習中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