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海外故事:夢想與現實

  攝影:李亞婷

  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正在接近飽和,各家廠商都需要新的增長點來保銷量。它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出海,希望用海外市場的增量來彌補國內市場可能出現的損失,小米是其中表態最積極的一家。

  文 |  《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鵬

  編輯 | 馬吉英

  歐洲大陸的平均海拔高度是340米,那裡大部分地貌都是平原,是全球地勢最低的大洲。但對立志國際化的小米來說,它是一塊必須拿下的高地。

  分析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高速增長態勢已經結束,2017年中國智能手機年出貨量第一次出現下跌的情況,其中四季度同比大跌14%。糟糕的是這個跌勢仍在持續,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個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8187萬部,同比跌幅達到了26.1%。

  信號已經非常明顯,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正在接近飽和,各家TOP廠商都需要新的增長點來保銷量。它們不約而同選擇了出海,希望用海外市場的增量來彌補國內市場可能出現的損失,小米是其中表態最積極的一家。

  小米向港交所提供的招股書中,將海外業務作為小米未來的三大增長點之一。小米在此前發布的CDR招股書中也聲稱,此次募集資金的40%將用於全球業務擴張。7月8日,小米上市的前一天,雷軍在公開信中也再次強調了小米通往更廣闊發展太空的三條路徑,國際化是其中之一。“國際市場廣闊天空大有可為。一季度小米的國際業務在全部收入中的佔比已經達到36%。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盡早實現國際業務收入佔全部收入的一半以上。”雷軍說。

  對雷軍來說,小米用八年的時間,改變了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格局和歷史,也締造了一個資本界傳奇。在海外市場,小米交出了一份有亮點的成績單,但仍有不少遺憾。上市後的小米能否將國際化的野心變成現實?

  小米靠紅米,紅米靠印度

  印度或許是小米國際化進程中最有代表性的市場了。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家,是幾乎所有中國廠商都想拿下的市場。小米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總收入中分別有6.1%、13.4%及28%來自中國大陸之外的銷售,其中印度佔據了最主要的海外市場份額。

  但小米起初在印度的發展並不順利。2014年底,小米進入印度,第二年就遭遇愛立信的專利訴訟,導致採用聯發科芯片的低端機型被禁售,小米在印度的銷量陷入停滯。同一年它開始在印度建廠本地製造手機。2016年小米印度開始復甦,那時印度也成為了小米的避風港,在國內市場全線潰敗的時候,海外業務回暖讓小米的故事不至於破滅,並最終熬到了國內市場翻盤。

  小米印度的反彈遇到了完美的時間差,競品OPPO和vivo剛進行了一輪經銷商調整,管道還沒有梳理完;而華為出於品牌定位的考慮,那時還沒進入印度市場。“實際上他們(華為)認為印度市場產品比較低端,不符合華為的高端形象,就沒有進,後來進也是用的榮耀(品牌)。”OPPO海外業務部門一位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在他看來,華為國際化做得最好,但不進印度相當於把這塊巨大的市場拱手讓給了小米。

  與競品的顧慮不同,小米在印度果斷複製了它在中國的低價爆款策略,將銷售重點放在“百元機”(一百美元)上,紅米手機成為印度市場的走量機型。2017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五,全年出貨9141萬台,其中紅米手機超過7300萬台,佔比超80%,這也讓小米貼上了“小米靠紅米”的標簽。

  在小米印度的復甦過程中,公司董事總經理馬努·佔恩(Manual Kurmar Jain)貢獻頗多,他樹立了小米在印度研發、生產的本地企業形象,引入印度巨頭塔塔工業名譽主席拉詹·塔塔作為小米印度的投資人,他還與印度總理莫迪的辦公室保持著良好溝通,雷軍2017年初與莫迪和印度IT、財政部長見面正是得益於他的引薦。那次會面之後,小米在印度市場一路狂奔,最終超越三星成為印度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品牌,2018年一季度市場份額高達31.1%。

  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副總監塔倫·帕薩克(Tarun Pathak)表示,在小米複興的過程中,印度市場作用巨大,它為小米提供了急需的增長動力,“2015至2016年,小米的市場份額急劇下滑,是紅米3在印度的成功讓該公司回血,之後紅米4幫助它重拾勢頭並恢復信心,來進軍其他新興市場”。

  不過,在印度成功的不只有小米,國產手機在印度市場的份額超過50%,前十名中除了三星都是中國品牌;OPPO和vivo在大部分東南亞市場中份額均位居前三名,即使在印度市場,華為榮耀進入後份額增長也很快;再加上小米在印度雖然銷量領先,但主銷機型都是紅米手機,仍然不賺錢甚至虧錢。小米上市後,雷軍無疑需要開拓更多新疆域。

  非洲拉美大門緊閉

  由於市場規模、購買力水準和消費習慣接近,拉美和非洲市場本應是小米在印度之後的第二個海外重點區域,小米副總裁雨果(Hugo Barra)也曾在2015年12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小米海外市場的下一個重點是非洲,同時也在對巴西進行投入。然而兩年過去,小米並沒有在上述市場取得突破,在對外口徑上,國際化的重點也變成了歐洲市場,絕口不提拉美和非洲市場。

  因為它嘗試過這兩塊區域,但都失敗了。

  非洲雖然有超過12億人口,但網絡基礎設施很差,智能手機保有量只有1億台左右。Canalys數據顯示,非洲手機市場第一名是中國手機廠商傳音,該公司旗下三大品牌拿到38%的份額,其在非洲銷售的手機裡,超過90%是功能機而非智能手機,這也反映了非洲手機銷售的現狀。雖然非洲市場正在經歷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的換代,但那裡最受歡迎的機型仍然是百元功能機。

  Counterpoint 研究總監閆佔孟告訴《中國企業家》,非洲市場的管道成本高昂,想做低價手機只能在當地建廠,物流和安全成本很高,需要長期操作,互聯網公司短期內很難解決問題。傳音采取的是本地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方式,在非洲深耕管道多年,售後和物流布局完善,所以能賺到錢,但對於小米這種“外來人”而言,大力做非洲是賠錢的生意。

  “即使將來非洲智能手機市場爆發,先進去的也是華為和中興。”一位要求匿名的通信產業觀察家告訴《中國企業家》,這兩家企業在非洲的運營商關係更強勢,管道優勢明顯,華為目前在非洲市場排名三星之後位列第三。

  拉美也讓小米無功而返,那裡是屬於聯想的地盤。比如在巴西這個拉美最大的市場,摩托羅拉拿到了超過23%的份額。聯想手機一位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巴西業務表現很強勢,“所以聯想MBGROW的老大是巴西人”。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拉美智能手機出貨量佔手機總出貨量比例接近90%,智能機已成為拉美消費者最喜歡的機型。摩托羅拉在拉美擁有深厚的運營商管道資源,2017年全年銷量增長40%,2018年一季度市場份額超過11%,它幫助聯想成為拉美市場佔有率第二的品牌。

  拉美和非洲都進不去,美國市場又很排斥中國品牌,小米想推動國際化更進一步,歐洲就是僅剩也是最佳地點。“如果你隻說去歐洲賣手機,靠低價走量賣多少台都是賺,那這不算國際化,”華為終端市場部一位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如果你(小米)說要做國際化,那歐洲這個高地是一定要拿下來的。”

  進攻歐洲高地

  2017年小米在印度市場打的翻身仗,以及公司上市後的經營需要,都給雷軍下決心進入歐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根據調研機構GFK的分類統計,西歐市場的智能手機平均銷售單價(ASP)為446.7美元,它是除了北美之外,消費單價最高的市場。歐洲用戶對手機價格不敏感,是因為運營商提供了大量補貼。

  在歐洲手機市場,運營商管道佔比50%,開放市場(線下管道)佔40%,線上市場(電商)只有10%,與中國市場不同,歐洲用戶更習慣購買運營商合約機,而不是在電商管道購買裸機。所以對於每個想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廠商來說,運營商關係都是繞不開的大山。

  小米提交招股書當天,雷軍前往香港拜訪李嘉誠,雙方達成了戰略合作,由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和記與小米宣布組建全球策略聯盟。這個消息被淹沒在了小米上市的報導中,但它其實是小米進軍歐洲所擁有的少數優勢之一。

  長江和記的業務中包含電信領域,其海外電信資產集中在歐洲地區,業務主要由旗下Three Mobile(3集團)展開。按照雙方協定,小米產品將在奧地利、丹麥、愛爾蘭、意大利、瑞典和英國的“3集團”店鋪推出,同時在丹麥、愛爾蘭與瑞典等地為智能手機作特定優先安排。

  但3集團只在部分歐洲國家擁有運營商,無法讓小米進入所有主流市場,並且這些運營商普遍排在三四名左右,而歐洲的管道又大多集中在頭部運營商手中,小米其實拿不到太多好處。同時,歐洲運營商的入網標準很高,比如紅米手機是按照中國運營商標準設計的,未必能立刻達到歐洲標準,這也需要長期的準備。

  目前小米只在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公開市場比較開放的國家有所突破,凱度消費者指數公司(Kantar)的數據顯示,最近半年西班牙銷量最好的11款智能手機中有兩款來自小米,6款來自華為。華為憑借長久以來良好的運營商關係和持續的品牌行銷,在歐洲主流市場的份額都超過了8%,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0%,已經成為歐洲市場做得最好的中國品牌。

  但華為榮耀市場部門一位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小米在歐洲給榮耀帶來的衝擊很大,因為歐洲的線上管道只有榮耀和一加在做,小米在歐洲走線上管道、價格跟榮耀接近,對榮耀有直接的影響。“他們為了上市,拚命走量,給管道方的讓利很猛,自己不要錢。”他無奈地表示。一般手機廠商跟管道分成的比例是“2/8開”或者“3/7開”,但小米在俄羅斯採用了罕見的“0/10開”分成比例,自己不賺任何錢,一門心思衝銷量。

  進入歐洲的另一大門檻是專利。雖然高通是小米的股東,小米也在2017年與諾基亞達成了專利授權,為進入歐洲掃清了部分障礙,但它依然要在歐洲面對巨頭愛立信。

  愛立信是歐洲通信產業的長官企業,負責歐洲5G標準的制定,在歐洲擁有巨大影響力。前述觀察家告訴《中國企業家》,小米的低端機型以聯發科芯片為主,“小米目前(歐洲)銷量不高,未來一旦突破500萬或者1000萬(台),很可能面臨愛立信的專利訴訟”,並最終引發禁售的結果。

  小米在印度市場就曾與愛立信爆發過專利衝突,後來依靠跟高通的反向授權成功躲過禁售危機。此外小米在國內外市場還曾經遭遇過酷派和荷蘭第一大電信公司KPN的專利訴訟。和競爭對手相比,小米在專利方面的積累似乎並不具備優勢,更容易遭遇專利狙擊。它在2017年的研發經費僅為31.51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2.75%,與之對應的是華為2017年研發費用為897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15%。

  因此小米目前在西歐的重點放在西班牙、希臘和法國市場,那裡的公開管道更加開放,對於沒有運營商資源的小米來說銷售阻力更小。同時上述市場的消費者對低價手機的熱情更高。IDC數據顯示,今年首季小米在希臘的市場佔有率為24%,在西班牙的市場佔有率為12%,排名第四。

  除了運營商和專利問題,小米還要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因素是品牌弱勢。相較於亞非拉用戶,歐洲用戶更在乎品牌和品質,小米擅長的低價策略無法獲得較大突破。歐洲用戶也比較傳統,Sony和LG等在中國已經不太常見的傳統品牌,在這裡反而有不錯的銷量,這種品牌的積累是小米急缺的。

  小米在歐洲的競品一加在2017年共賣出400萬台手機,其中70%來自海外市場,每部手機平均售價3200元,最新的一加6手機定位在500歐元的中高端檔位,卻在開售22天在全球賣出100萬台。雖然小米也將MIX系列高端產品帶入了歐洲,但真正走量的還是紅米等低價機型,價格普遍不超過1000元。這種低端機暢銷的現狀就像雙刃劍,幫小米拿到了不錯的數據,也為小米貼上了“低端”的標簽。

  小米負責全球擴張的高級副總裁王翔曾表示,歐洲有發展機會,因為當地市場競爭不算激烈。不過,小米在歐洲重點發力的幾個國家已經面臨中國同行的激烈競爭。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2018年2月,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的智能手機在俄羅斯銷量首次超過蘋果,已經僅次於三星,遠超小米。

  雷軍曾表示,小米三年前國際化很著急,一下開了7個市場,損失非常慘重。但組建隊伍、了解每個國家的情況包括政策和競爭環境,沒有兩三年醞釀期,想迅速進入一個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是不知道這場歐洲攻堅戰,資本市場願意等小米多久。

  值班編輯:武昭含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