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是嚇你 遠離胃癌 要遠離這六個危險因素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每年胃癌新發病例約40萬例,死亡約35萬例。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是胃癌多發人群,但40歲以下的病例臨床上並不鮮見,有的胃癌晚期患者才20多歲。雖然在胃癌患者中,4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不超過10%,但是,年輕人的胃癌往往更為兇險,惡性程度高、進展快、預後差。

經常熬夜、作息紊亂、飲食不規律、喜食重口味或者燒烤煎炸食品……這是當今很多年輕人生活的常態。而在張國新教授看來,這些恰恰是引發胃癌的危險因素。

這些危險因素要避免

胃癌的發生是遺傳、環境、生活方式、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提醒大家尤其是年輕人,要想遠離胃癌,首先要在生活方式上避免這些胃癌風險因素。

高鹽飲食:日本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每日攝鹽超過10克會顯著增加胃癌發病率。高鹽飲食不僅直接損傷胃黏膜,且其中含大量硝酸鹽,在胃內被還原並與食物中的胺結合後會形成亞硝胺等致癌物。

醃熏煎烤炸食品:此類食品會產生多環芳烴、N一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與胃癌關係密切。

不良飲食習慣:不吃早餐、飲食不規律、吃飯速度快、暴飲暴食、吃剩飯剩菜都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胃黏膜反覆損傷修復,長此以往可引發癌變。

抽煙嗜酒:多項研究發現,胃癌風險隨每日吸煙量及吸煙時長的增加而增加,且與胃癌的複發和死亡相關。酒精可損傷胃黏膜,應避免長期大量飲酒。

熬夜:經常熬夜會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引發潰瘍,增加患癌風險。

亂吃藥:不少年輕人工作壓力大,遇到頭痛等情況會自行買點止痛藥吃。其實,不合理使用阿司匹林、芬必得、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葯容易引起胃粘膜損傷甚至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風險。長期使用這類藥物一定要顧問醫生。

查出幽門螺桿菌,滅還是不滅?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病因,也是胃癌重要的危險因素,那麼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到底要不要治療呢?

目前全球共識認為,對於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給予根除治療。但是我國自然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比率至少在50%到60%,人群數量龐大,所以我國的處理共識推薦對胃癌高風險個體篩查和根除幽門螺桿菌,比如已經存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病變,有黏膜相關性淋巴瘤、有胃癌家族史等。

此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如果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也應接受根除治療。而早期胃癌術後患者,若不根除將會增加複發率,因此更應重視。

積極篩查,早診早治效果好

胃癌的治療效果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目前,中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到不到30%,且生活品質低;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內鏡下即可獲得根治性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5%。

遺憾的是,早期胃癌幾乎沒有什麼明確信號,等出現消化道出血、嘔吐、消瘦、上腹部不適、上腹部腫塊等胃癌報警癥狀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

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的診治率低於10%,遠遠低於日本(70%)和韓國(50%)。而要想早期發現胃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胃癌篩查。其實胃鏡是胃癌篩查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議40歲以上人群都能接受胃鏡篩查。但事實是,人們往往有了癥狀才會去做胃鏡。

早期篩查有多重要呢?在一次針對10000人的早期篩查中,共篩查出10例胃癌,其中兩例是中晚期;8例是早期,通過內鏡手術即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希望能將早期胃癌篩查推進在入社區。

2014年版《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建議,凡是年齡在40歲以上,符合下列任一條件的,均為胃癌高危人群,建議進行胃癌篩查:

一是胃癌高發地區人群;二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三是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四是胃癌患者一級親屬;五是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