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讓偏見耽誤了這9.4的國產良心片

人人皆知,科技改變生活。

但改變到底有多大,其實沒幾個人說得清。

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汽車輪船,沒有空調電視,甚至沒有電,沒有火。

但這些尚屬於還能想象得到的。

真正徹底超乎我們理解範圍,改變最為巨大的,其實是醫療技術。

如果不是查閱專業資料,你根本就想象不到,過去看病是怎樣的糟糕而可怕的景象。

更不用說手術這種高難度操作了。

很多人並不知道,人類的手術發展史,就是一部怪誕小說。

血腥,離奇,怪誕,可怕。

同時,也非常有趣。

最近,央視重磅推出了一部新紀錄片。

不僅可以給你補補課,還能激發更多思考——

《手術兩百年》

豆瓣9.4分。

8集已出,全是精華。

評論一水的五星好評,還有人「差點因為這部紀錄片學了醫」

製作周期長達3年,採訪了50多位國際專家。

跨越了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印度等數個國家拍攝。

不可謂不是大手筆。

要想了解手術發展史的艱辛過程,就要從最早的人類解剖學開始說起。

那是一段充滿禁忌和黑暗的曲折歷史。

在土耳其帕加馬古城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曾經有一位名叫蓋倫的古羅馬神醫。

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所醫療中心。

蓋倫是世界上第一個明確主張通過解剖認識人體的醫生。

因為倫理和宗教的原因,解剖人體的行為在當時被絕對禁止。

重重障礙下,蓋倫只好通過解剖動物來間接實驗。

儘管超前邁了一大步,但那還遠遠不夠。

直到1353年,為了戰勝奪取千萬人生命的黑死病,教會才取消了禁止解剖人體的禁令,醫生們得以更進一步實驗。

但,也只能極少數的合法來源(死囚屍體)可以使用。

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開始有人通過非法途徑盜竊屍體,和醫學院進行肮髒的金錢交易。

最臭名昭著的案例,非威廉·伯克連環殺人案莫屬。

他在自己開辦的廉價旅館中,先後殺死了15個旅客。

然後把屍體賣給了愛丁堡醫學院。

罪惡的行徑整整持續了一年,直到有人在旅館中發現受害者屍體。

東窗事發後,他在超過25000名憤怒群眾的圍觀下被絞死。

為了銘記醫學史上最黑暗的罪行,他的骸骨至今被展覽在解剖博物館當中。

以此提醒著人們,用無辜之人的血來換取技藝的精進,與醫學的初衷背道而馳。

「醫學的第一原則應是不可傷害」

在充滿禁忌和蒙昧的野蠻生長期之後,人體解剖學逐漸步入正軌。

1537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23歲的安德烈·維薩裡發現人們仍對蓋倫的古老著作照本宣科。

雄心勃勃的少年決定編寫一部全新的解剖學教科書,將人體的各個器官精準複現。

這本規格巨大的圖文集便是現代解剖學的奠基之作

1543年出版了轟動學術界的《人體的解剖》

安德烈·維薩裡的人體解剖學和後來威廉·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組成了古代醫學跨向現代醫學的兩座里程碑。

不過這僅僅是起步。

現代醫學繼續向前發展,還少不了手術的三大基石:

止血、麻醉、消毒

友情提示,接下來的部分畫面可能會讓你感到生理不適,因為早期階段的手術實在是簡單粗暴。

首先,讓我們看看止血。

在中世紀,教廷規定神職人員不得見血。

然後近乎玩笑般,手術的行當落到了理發師身上。

一來,他們在給人剪發刮臉時常刮出血,已經熟練使用繃帶和止血器具。

二來,他們也不會像神職人員似的清高,擔心手術有違自己尊貴的身份。

於是,當人們需要放血、拔牙、截肢的時候,就會請求醫療理發師的幫助。

不過,記錄早期手術的圖片看著實在不友好,神情痛苦、皮肉粘黏、骨頭鋸痕...

不僅手法殘暴得隔著螢幕都能讓人感覺得一絲寒意,而且一旦失血過度就會要了病人的命。

而當時普遍的止血手法,是用高溫灼熱的烙鐵,在完全無麻醉的情況下,直接按在傷口處。

其原理就是把血管燒灼凝結,也會連帶燒壞周圍的皮膚肌肉。

這是痛感最劇烈的手術之一

於是,有一位叫安布列斯·帕雷的法國軍醫,開始思索更好的止血方法。

不是使用烙鐵,而是使用針和線,在手術時把血管牢固地連接起來,以確保血液不再流出。

這大大地減少了失血率,造福了全人類。

再來說說麻醉。

隨著地位逐漸提高,一些外科醫生開始把手術室從理發店搬到了環形劇場。

一來是為了方便向學徒教學;

二來則是為了賣票給好奇的人來盈利

剛才說的鉗夾止血法改善了失血問題,可仍然會有大量的人因為過度疼痛而死亡。

醫生嘗試了各種方式。

灌醉病人,敲暈病人,或者用有致幻作用的植物緩解疼痛。

可病人卻常常在中途尖叫著醒來。

無疑是一場驚奇恐怖秀了。

因此,「快」是當時進行手術的重要要素,有時候甚至是第一要素。

但,快也不一定是好事。

羅伯特·李斯頓是公認的倫敦第一快刀醫生。

最快的一次手術僅僅用了28秒。

而打破快刀神話的,是一次極其失敗的手術。

那一次,他因為下手太快,切斷了助手的兩根手指,導致其因為失血過度死亡。

同時,又因為誤切了病人部分生殖器官,導致其在術後因為感染而死。

更讓人驚詫的是,某位觀眾席上的看官,嚇得當場犯了心髒病,直接一命嗚呼。

一場死亡率300%的手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怪異到足以載入史冊。

可以見得,縮短手術時間不僅無法根除疼痛,還會造成更多光怪陸離的醫療事故。

歷史車輪滾滾前進,改變歷史的人又一次出現了。

他叫威廉·莫頓,是位美國牙醫。

他常常因為病人拔牙時吱哇亂叫的哭聲,被擾得心神不寧。

有一天,他聽說乙醚有麻醉效果,便把乙醚倒在手帕,捂住自己的口鼻親自試驗。

隨後,立刻昏倒在地板上。

(非常大膽了。)

若不是因為手帕自動滑落,他可能會因為吸入乙醚過量永遠無法醒來。

也因此,他發現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精準掌握乙醚的用量。

幾番調試後,終於實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無痛手術

接下來該輪到最後一塊基石了,消毒。

從下面這幅繪製於19世紀的早期油畫,你可以看到當時的手術場景。

醫生們穿著時髦的燕尾服,如同剛從上流舞會中趕來。

然而體面的著裝下,隱藏著人們對威脅感染的無知

不帶口罩,不穿手術衣,沒有地面清潔,沒有空氣消毒,更沒有皮膚消毒。

藏汙納垢的手術室,是許多病人術後感染的根源。

因而,當時整個歐洲的術後死亡率都高得驚人

巴黎60%,蘇黎世46%,柏林34%...

其中,一種叫作產褥熱的疾病在婦女之間肆意橫行。

後來,一位名叫塞麥爾維斯的婦產科醫生,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

醫生負責區的死亡率高達16%,而助產師負責的二區僅為2%。

造成差異的原因,極可能是醫生的雙手。

因為不注意衛生,把屍體中的細菌,帶到了產婦的體內

想想都細思極恐。

可當他建議其他醫生在手術前要用漂白粉反覆洗手時,卻完全沒被嚴肅對待

好在,塞麥爾維斯沒有氣餒。

他離開奧地利回到匈牙利,繼續推行自己的洗手原則,使產褥熱的死亡率驚人地降到了1%

今天,控制感染已經成為了醫院的重要課題。

從手術環境到手術器械,從流程設置到實際操作,都要進行有效的消毒和清潔。

光是一根從手術室下來的手術鉗,就要經過分類、浸泡、刷洗、烘乾、上油、包裝、滅菌、存儲、發放等30多道程序的處理......

看到這裡,或許有魚友已經注意到了,上面內容裡並沒有提到中國。

事實上,整部紀錄片中都沒有出現中醫的相關內容。

意料之中的,這成了豆瓣評論區戰火硝煙的導火索

爭論點,不在談論節目的品質好壞,而是歪樓歪到了中西醫的對立。

甚至上升到了民族自信的對立。

中西醫孰優孰劣?

有人說中醫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你一輩子也學不完;

也有人說西醫更加科學,更少誤判,見效更快。

此類論調,生活中很常見。

其實,中西醫之爭,早在中國近代便已進入白熱化。

孫中山說過,中醫是一艘不帶羅盤的船,西醫是一艘有羅盤的船。

魯迅更加激憤,在《呐喊》裡寫道:

我還記得先前的醫師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引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他父親曾因無良中醫的偏方喪命。)

然而,在梁啟超被西醫錯割好腎後,社會上反對西醫的聲音又沸騰起來。

吵吵嚷嚷了這麽多年,雙方還是各執一詞,態度強硬。

誰都不願服誰。

魚叔並不想參與這場論戰。

而只想從醫學誕生的出發點說兩句。

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文明的發源是從人與人之間會互幫互助開始的。

紀錄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

這樣的幫助或許原始而簡陋,甚至最後可能都沒有改變同伴死去的結果。

但單單伸出援手這個動作,就已經意味著人性的萌芽。

「醫學是人類善良情感的一種表達」

善意,是不分中西的。

是用碾磨的草藥,或熾熱的烙鐵,出發點都是同樣的——

盡全力讓傷者活下去。

這份最初為他人謀利的純粹,正是今天整個人類社會足以建構,足以延續的基石。

所以不要再一味地製造對立,拿偏見去曲解和攻擊對方。

攜手共同進步才是全人類的福音。

而我們每個人,都將是受益者。

點在看,支持醫療事業的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