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季到來,注意預防蚊媒傳染病

蚊媒傳染病,是由病媒蚊子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見的有瘧疾、登革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等。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是登革病毒經蚊媒傳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於關節肌肉疼痛也稱裂骨熱,登革病毒感染後可導致隱性感染、登革熱、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是登革病毒感染較重的一型,我國少見。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為急起高熱,頭痛,肌肉、骨關節劇烈酸痛,多數病人表現有皮疹,典型皮疹是紅色海洋中的白色島嶼(紅色充血基礎上的白色皮島),登革出血熱可表現瘀點瘀斑。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伴有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減少。

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我國廣東、香港、澳門等地是登革熱流行區。由於本病系由伊蚊傳播,故流行與蚊蟲的生長繁殖季節相關,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7~9月份。

如果患者有流行地區居留史,出現兩度高熱,全身疼痛,明顯乏力,在第一次退熱或第二次高熱時出現皮疹,有淋巴結腫大,白細胞數減少等癥狀時,要注意登革熱可能。因目前對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抗病毒治療,通過避免蚊蟲叮咬而預防感染尤為重要。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通過蚊蟲傳播導致的一種自限性急性傳染病,2014年2月,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開始出現賽卡病毒感染疫情,目前美洲、歐洲多國均有該病報導。由於育齡婦女感染寨卡病毒後與小頭畸形兒出現可能有一定關聯,該病的防控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

寨卡病毒病的傳染源是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媒介主要為埃及伊蚊,白紋伊蚊、非洲伊蚊和黃頭伊蚊,通過蚊蟲叮咬而傳播,也可通過血源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乳汁、唾液和尿液也有傳播的風險。中國伊蚊分布的省份有,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海南、雲南和西藏。

該病的潛伏期是3-12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僅20%出現癥狀,且癥狀較輕,表現為中低度發熱皮疹(多為斑丘疹),並可伴有非化膿性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以及頭痛,少數患者可出現腹痛、噁心、腹瀉、粘膜潰瘍、皮膚瘙癢等,癥狀持續2-7天緩解,預後良好,重症與死亡病例罕見。 小兒感染病例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眼部和聽力受損等改變。 目前,針對寨卡病毒病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由於癥狀相對較輕,通過休息、補液、支持療法即可治癒。因可並發小頭畸形兒,育齡婦女防範此病尤為重要,目前該病無疫苗,預防措施包括減少寨卡病毒感染來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盡量減少與蚊蟲的接觸。

黃熱病:是一種由黃熱病毒經蚊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屬於國際檢疫的傳染病之一,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流行。亞洲沒有本地病例,我國2016年出現輸入性病例。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黃染、出血等進入肝腎損傷期,病死率可高達20%~40%,本病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 感染者以及猴及其他非人靈長類動物,傳播媒介是埃及伊蚊,以人-埃及伊蚊-人的循環方式傳播,潛伏期通常為3-6天,也可長達10天。多數受染者癥狀較輕,可僅表現為發熱、頭痛、輕度蛋白尿等,持續數日即恢復。重型患者隻發生在約15%的病例。

黃熱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四期,即感染期,表現為流感樣癥狀,無特異性, 緩解期,癥狀頓挫, 中毒期(肝腎損害期,出現肝腎損害,多臟器功能不全 ,甚至死亡, 恢復期,肝功恢復慢,部分死於心律失常。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為對症支持治療。預防黃熱病的最佳方式是接種黃熱病疫苗,只需接種1次,接種後10天內90%的接種者、接種後30天內99%的接種者血清黃熱病中和抗體可達到保護性水準,保護力似乎可持續30-35年或更長。

蚊媒傳染病還包括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罪魁禍首是蚊媒,建議採取以下措施有效預防:使用驅蟲劑;穿戴儘可能覆蓋身體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淺色衣服;採用紗網、門窗緊閉等物理屏障;蚊帳內睡覺。另外較為重要的是將水桶、花盆或者廢舊汽車輪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實施排空、保持清潔或者加以覆蓋,從而清除可使蚊蟲滋生的環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