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遊記》暗藏的3條處世絕學,你不可不知

作者 | 太白的西瓜、夏晴風

來源 | 曾國藩讀書會

說到《西遊記》中高情商懂世故的人,大家都會想起豬八戒。

但整本書中高情商懂世故的又何止豬八戒一人呢?

魯迅先生曾評價《西遊記》說:“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整部《西遊記》更是暗藏了許多處世絕學。

不在言語上勝過別人

古人雲:“見人宜說三分話。”

意思是,話不需要說得太滿,需懂得留白,給人留有余地,才能避免誤傷他人,留下後患。

天庭決定招安孫悟空時,武曲星欺負孫悟空不懂天庭規矩,建議用一個芝麻小官打發孫悟空,他對玉帝說道:

“天宮裡各宮各殿,各方各處,都不少官,只是禦馬監缺個正堂管事。

太白金星明白以孫悟空的個性,很難接受這樣的屈辱,他內心擔憂孫悟空一旦知道了真相,必然還有一場大鬧。

但他更明白武曲星為何這樣建議,而且無人有異議的原因。

他知道武曲星為人強勢,好面子。

當著玉帝和眾多仙君同僚的面,太白金星沒有直接反駁武曲星,而是溫婉暗示說:

“武曲星君叫他去管馬?隻怕他不肯。

但武曲星固執己見,反而回擊太白金星道:“已經不小啦!”

太白金星聽完,不再說話。

他知道若此刻繼續提出反對意見,一定會當場激怒武曲星,也容易被眾多星君所埋怨。

所以他選擇不在言語上勝過別人。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懂得話到嘴邊留半句,點到為止,這種讓步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明朝文學家呂坤在《續小兒語》裡說:“怒多橫言,喜多狂言。”

很多時候,人際關係的交惡,都是從多嘴多舌開始的:

有些人,不顧場合,當面指出他人的缺點,這種“為別人好”,卻經常不被理解,反遭嫉恨。

有些人,不顧場合,大放厥詞,誇誇其談,這種自以為是的炫耀,只能被周圍的人鄙視。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

不揚人惡,不誇己能,自然能獲得好人緣。

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

話到嘴邊留半句,是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做人做事,話到嘴邊留半句,方為君子之為。

找準定位為成功加速

很多人懷才不遇,其實只是才華用的地方不對,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

《西遊記》中,喜歡沙僧的人很多,都覺得他是一名“暖男”:

他穩健厚重,他沒有大師兄孫悟空的桀驁不馴,也沒有豬八戒的油滑世故;

他任勞任怨,承擔了取經路上的大部分後勤工作;

他也是團隊意識最強的人,每次團隊內訌,都是他居中調停。

但卻很少有人意識到,沙僧是犯了重罪被“流放”到取經團隊裡來的。

沙僧因觸犯天條,被貶到了人間的流沙河。

他在流沙河興風作浪,靠吃人度日。

更殘忍的是,在吃了九個過河的取經人後,沙僧把他們的頭顱做成了骷髏項圈。

但到了唐僧的團隊後,沙僧卻變成了老實忠厚的“沙和尚”。

這背後,其實反映的是沙僧對自己的超強定位能力。

唐僧樂善好施,不忍見殺生,沙僧就收起了滿身的殺戮之氣,做個善良老實的徒弟。

降妖除魔的本領不如孫悟空,沙僧就不學豬八戒那樣跟孫悟空比本領,爭搶著表現自己。

知道自己沒有二師兄豬八戒甜言蜜語哄騙師傅的本事,他就老老實實的做任勞任怨、老實貼心的小師弟。

但沙僧並不是一味地做“老實平庸”的徒弟,當大師兄不在,二師兄躲懶,恰好遇到妖怪的時候,他又挺身而出,奮勇保護師傅,適時展示自己的能力。

沙僧的精準定位,讓他在取經路上受到的磨難最少,最後也被封為金身羅漢。

世上從沒有蠢貨,只有放錯地方的天才。

人只有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西遊記》中同樣找準自我定位的還有白龍馬。

曾是龍王三太子的他,到了唐僧這裡雖是小徒弟,卻因為師傅需要坐騎,就把自己從龍變成了馬。

沙僧和白龍馬都有著快速進行自我定位的能力,但與之相比,孫悟空的自我定位能力就有點弱。

剛被唐僧收為徒弟的時候,孫悟空就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依然把自己當成 “齊天大聖”,而不是唐僧的徒弟,所以屢屢與上司鬧矛盾。

直到後來,經歷種種磨難後,孫悟空才明白自己的身份與位置,與團隊相處和諧起來。

找不準自我定位的人,縱然滿腹才學,也沒有發揮的余地,更何談成功。

千里馬不在疆場馳騁,而在田間拉車,終究有一天會失去千里馬的神采;

人找錯了自己的位置,一樣有志不能伸,有才不能展。

生活並非一成不變,我們也不能把自己固定在某一位置上。

像沙僧一樣,遇到變故,不抱怨、不沉淪,努力找準定位,施展自我才華,才能為自己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

人生只有找準定位,才能更好地為成功加速。

能用腦時別用嘴

小時候看《西遊記》,印象最深刻的是孫悟空的那幾句口頭禪:

“妖怪,吃俺老孫一棒。

“你也不打聽打聽你孫爺爺的威名!

“俺老孫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

“妖怪,哪裡走!

孫悟空口頭不饒人,但妖怪們卻不怎麽吃他這一套。

馬雲曾說“傻瓜用嘴講話,聰明的人用腦講話。”

有時候,打敗敵人,靠的是腦子而不是嘴巴。

《西遊記》第十七回,唐僧他們途徑觀音院,被黑熊怪偷走了唐僧的寶貝袈裟。

孫悟空前往黑風洞討要,與黑熊怪打鬥多次。

第一次打鬥時候,他兩個從洞口打上山頭,隻鬥到紅日沉西,不分勝敗。

黑熊怪便道:

“今日天晚,不好相持;待明早來,與你定個死活。

第二次打鬥,黑熊怪與孫悟空鬥了數十回合,依然不分勝負。漸漸紅日當午,黑熊怪便舉槍架住鐵棒道:

“孫行者,我兩個且收兵,等我進了膳來,再與你賭鬥。”

兩次打鬥,黑熊精寥寥數語,便將在洞外的悟空氣得跳腳,更是大聲斥責黑熊怪道:

“兒子莫走!要戰便象個戰的,不可以天晚相推。”

“你這個孽畜,教做漢子?好漢子,半日兒就要吃飯?

似老孫在山根下,整壓了五百餘年,也未曾嘗些湯水,那裡便餓哩?

莫推故,休走!還我袈裟來,方讓你去吃飯!”

但除了說這些,孫悟空面對黑熊怪的行為,別無他法,最後還是靠觀世音菩薩,制服了黑熊怪。

用腦會事半功倍,用嘴只能逞口舌之快。

黑熊怪看似耍無賴的行為,其實何嘗不是一種聰慧的計謀。

黑熊怪心裡清楚自己的實力終究比不上孫悟空,雖然暫時勝負未分,但再打下去,自己肯定不佔優勢。

於是,他及時鳴金收兵,用言語激怒孫悟空離開,好讓自己得以修養,盡快恢復實力。

黑熊怪的聰明在於他比孫悟空多思多想,實力不敵的情況下就靠智取,而不是靠嘴上爭贏了對方。

老子說:“大辯若訥”。

真正有智慧的人,靠的都是聰明的腦子。

人最寶貴的是智慧的大腦,所以能用腦時別用嘴,才能事半功倍。

處世絕學,不可不知

有人說,《西遊記》順著看是故事,逆著看是世故。

可見,即便是吳承恩筆下的妖魔精怪,想要生存與生活,也要懂一定的處世智慧。

人生在世,掌握一定的為人處世絕學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可不知、不可不學的一項加分技能。

正所謂:

“不在言語上勝過別人,人際關係更和善。找準自我定位,助力實現人生價值。能用腦時別用嘴,成功快人一步。”

所謂處世絕學也並非貶義的世故圓滑,而是懂進退,知自我;心中有杆秤,行動有底線。

處世絕學也是一種修養、一種謀略,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適度懂得一些處世絕學,能讓我們的人生事半功倍。

人生在世,處世絕學,不可不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