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秦朔:超越內卷,才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秦朔

  2020年終於走了。

  這是人類百感交集又無言以對的一年。面對同一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國與國、群與群、膚色與膚色、黨派與黨派之間的認知差異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隔膜、猜忌、對峙,充斥在地球的每個角落。

  以往,《牛津詞典》每年都會公布一個年度詞匯,如2016年是“後真相”(post-truth),2017年是“青年衝擊”(youthquake),2018年是“有毒”(toxic),2019年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但對2020年,《牛津詞典》宣布,沒有任何一個單一詞匯能夠概括。

  如果讓我選擇這一年的年度詞匯,我會選“內卷”(involution)。

  內卷原本是一個學術名詞。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學者在印尼爪哇島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這裡的人都種水稻,隨著人口上升、勞動力增加,對土地的耕種更細致了,但邊際效益卻無法上升。這種把更多的勞動力投到一個固定產業裡,不斷重複簡單再生產,而不是尋求產業升級(如工業)的現象就叫“農業內卷化”,或過密化。

  也有學者從社會學角度看待內卷。當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形式後,便逐漸局限於在自身內部不斷進行複雜化的轉變。此時,社會和文化往往停滯不前,無法向另一種高級模式轉化。這就是內卷化的社會。

  2020年,內卷突然“出圈”被廣泛使用,反映出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社會和經濟的流動性、流通性因為種種原因下降後,找不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交往空間、融入空間,陷入了困惑、苦惱、無助感和邊緣感。

  內卷化狀態大致有這樣一些特徵:

  1、成長和發展出現瓶頸,經常感到壓迫,又無法衝出。

  2、簡單重複自我,感覺不到存在感和價值。

  3、外部交往匱乏,或在交往中有乏力感。

  4、組織內耗,每個部門都很努力,但往往是互相抵消彼此的努力。

  5、對外的肯定性、包容性、接納性下降,負面情緒和敵意上升。

  人不是可以24小時開個不停、永遠不知疲倦的機器,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內卷化的問題。“沒有勝利可言,挺住意味一切。”

  作為一個寫字的人,我也經常有內卷感,不知道寫什麽和能寫什麽,我也有短期和中長期的焦慮。

  2020年讓我從內卷走向外伸、外展的重要因素,是走出去調查研究。

  最初是第一季度,社交媒體上一片“海外訂單銳減”“出口企業倒閉潮”的消息,我去了寧波;各地開始復工複產、搶抓機遇,我去了湖州;“外企供應鏈移出中國”聲音很響,我去了蘇州。我在村裡、鎮裡、園區看,在企業裡問,抓住一切機會問問題。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無法使我完全屈服。”這是貝多芬的話,也是我在太多企業看到的活生生的景象。看的越多,心越定,也越受感染。

  這一年,根據數據,前三季度中國共新設市場主體1845萬戶,同比增長3.3%,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個體工商戶,總數達9021.6萬戶,同比增長9.2%。到11月末,中國的企業數超過4200萬戶,每千人擁有企業數由2019年底的27.6戶增長到30戶。

  疫情肆虐,不確定性升高,但這一年中國新創的個體戶和企業反而增加了很多。一季度新設市場主體同比下降30.6%,二季度就轉降為升,正增長15.9%,三季度更增長了19.2%。

  當然,數字增減背後也能看到,每年有很多個體戶、企業消失不見了,或者轉型了。前幾天我在一個微課講2020年中國出口的意外之喜,一個企業主發問:“疫情下,出口型中小企業訂單來不及做,但人民幣升值,上遊生產資料壟斷下原材料大漲,越乾越虧!疫情後,訂單外流,怎麽辦?”大數字的成就不錯,但我們必須更關注結構性的、分化的、實實在在的小問題。這才是經濟的全貌。

  但無論如何,大量的調研更多給我的是力量和信心。中國人口紅利的核心,就是這種自己給自己造飯碗、在市場上為自己找未來的奮鬥者資本。

  奮鬥不息,中國不停。

  這一年,我採訪的不少企業也告訴我,他們的創造能量,是被“合成”出來的。一部分靠技術、人才等元素,一部分靠創業大環境的支持。

  比如科創板開板後首隻“A+H”疫苗股——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的董事長兼CEO宇學峰,他長期在海外學習工作,曾是賽諾菲巴斯德的高管。我問他,2009年做了回中國創業的決定,現在是不是感到特別自豪?他說是的,有太多想不到。康希諾布局了針對13個疾病領域的16種創新疫苗產品的研發管線,市值接近1000億,這是當初無法設想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到2019年康希諾還是一家沒有實現營收的生物製品企業。2020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收為567.38萬元。如果不是有風險資本支持和科創板新規,這樣的公司是很難存續的。

  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開拓藥業,2020年5月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其創始人童友之和宇學峰回國創業的時間差不多,2008年他在園區的一個生物製藥創業投資論壇上“路演”自己的新藥研發項目,被評為一等獎,所以落戶到蘇州。一開始他並沒有想過自己辦公司,而是想把研發成果賣給國際大公司。但中國鼓勵新藥研發的一系列政策改革,園區的各項激勵措施,讓他最後選擇自己創業。

  像童友之、宇學峰這樣的科學家,他們在中國創業,像是被一股大潮托著,把他們推到自己也想不到的遠方。

  秦朔朋友圈在張江辦公,昨天張江集團的董事長袁濤先生發給我一份資料,看後才知道2020年科創板的“張江軍團”再擴容,迎來了1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即澤璟製藥君實生物複旦張江三生國健艾力斯醫藥、凱賽生物奕瑞科技這7家生命健康企業,以及中芯國際芯原股份恆玄科技這3家集成電路企業。我突然有點慚愧,同在張江科學城,10家企業我隻去過三生國健一家,它是中國第一批專注於抗體藥物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有三款治療性抗體類藥物已經上市,已建成生物反應器合計規模3.8萬升。

  很多變化正在發生。但如果你內卷了,就會覺得外面一成不變。

  也有些增長模式確實在沒落,但生產性創新、科技創新正在蓬勃展開。

  這一年我還從很多公務員身上得到了啟發。

  我在湖州一個以民宿見長的村裡採訪,得知每年“五一”假期生意最旺,這天村支書和村長就是站馬路的交警,聽景區辦的工作人員調遣。越是節假日他們越忙,有的村幹部已經10年沒有在家裡吃過年夜飯。

  在寧波北侖區,我看到疫情後為了復工複產,區長和發改、經信等10多個部門的負責人每天晚上開碰頭會,梳理為區內骨乾企業提供配套的中小企業的情況,把幫助配套企業盡快復工複產的任務落實到每個街道。不在區內的配套企業,就向市裡打報告請求協調解決。一家骨乾企業在寧波市有156家供應商,2天內全部復工;在寧波市外有185家供應商,他們的交通運輸問題在5天內全部解決。

  在蘇州工業園區,我看到管委會在疫情中做的“熱力圖”,把和企業服務相關的所有部門及人員的聯繫方式全部納入,企業要辦事,只要在電腦或Pad上點擊一下,就會找到直接辦事人員,確保不因疫情之下不能見面而影響經營。

  在溫州,我看到圍繞“大建大美”的目標,市委、政府、人大、政協四套班子的負責人,每個人都要具體負責一項重大工程,有的抓甌江沿線建設,有的抓塘河沿線“一環三線”綠道貫通成網,有的抓“禪街-五馬街-公園路”歷史街區的連結成線,有的抓中央綠軸。幾年未去溫州,這次看到以往總是抱怨溫州形象和經濟實力不匹配的市民終於點讚了,不少高新技術企業也爭相到溫州落戶了。

  在廣東南海這個曾經的“中國首富縣”,區領導聽我講了寧波製造業的情況,決定組織當地幾十家“隱形冠軍”到寧波學習,很快就落實了,南海還和寧波的慈溪、鄞州簽署了互相學習支持的協議。

  對政府來說,如果大權在握又不思進取,那是很容易內卷的。天天陷入形式主義和各種匯報。但如果能急企業之所急,服務人民之所需,被市場發展、環境營造、比學趕幫超的壓力所倒逼,就能跳出內卷,在對外服務、學習和創新中散發出活力和生機。

  2020年12月30日,我在深圳寶安參觀一個以直播帶貨、數字經濟新場景等為主題的園區——智美·匯志產業園。園區的創始人之一翁寶是我過去的老同事,他創業十幾年做過公關、廣告、新媒體、電商等等。陪我參觀時,看到一個“收納”的店鋪,這才知道“整理收納師”這個新行業。他們上門服務,幫你診斷儲物空間,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和處理解決衣物亂堆的問題,衣物歸類,折疊整理,放入收納空間。整理後客戶會清楚哪一類衣物已經足夠,避免重複購買。

  “現在有太多新職業,專業分工越來越細。比如你自己家的衣物到底有多少件?估計大部分人都不清楚,只知道堆的越來越多,越來越亂。於是催生了收納師這個職業。收納師首次上門診斷,要收客戶幾百元,具體收納時按收納空間橫向延展長度每米收費,從大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一單要好幾個收納師,有的負責客廳,有的負責臥室,有的負責空間改造,全程佩戴口罩手套,很專業。”

  翁寶說:“我辦公司這些年,現在發現,如果公司裡每年都有一些新業務是老闆自己不知道的,是年輕人推動的,公司才有前途。如果所有東西都在老闆腦子裡,都靠老闆推動,那是沒有前途的。”

  很多企業的問題,是老闆的思維內卷了,老闆腦子裡“過去÷未來”的比例越高,就越是被過去鎖定。反之,企業就越有希望蒸蒸日上。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分布式的創新比中心化的驅動,要有效的多。中心化就容易內卷,去中心化,分布式,就容易帶來新的可能。

  內卷化可能是全世界,也包括中國,都會長期面臨的問題。

  要打破內卷的約束,需要永遠開放的態度,需要像賈伯斯所說的“求知若饑,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需要更多的嘗試、探索以及容錯,需要和外圍世界更多的建設性互動,需要馬斯克式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熱忱。如此才能開創新局。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一位教授在參加2020年騰訊科學WE大會時說,人類對於腦機未來的暢想是一種“巨大的快樂與敬畏”,這種情感可以與“500年前當葡萄牙的船員在危及生命的漫長旅行結束時,發現自己看到了新世界的燦爛沙灘時所產生的情感”相提並論。

  闖與創,才能打破內卷。

  “一種文明之所以停滯不前,並不是因為進一步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已被完全試盡,而是因為人們根據其現有的知識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動及其當下的情勢,以至於完全扼殺了促使新知識出現的機會。”(《自由秩序原理》)

  內卷決不是我們的宿命。超越內卷,才是我們共同的使命。2021年,秦朔朋友圈將以此心態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努力思考,觀察與前行。

  (本文作者介紹: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原《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