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五個能力

文 |大V

我們常常看到關於學霸的新聞,

學霸的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成長經歷和共通品質?

家長可以做些什麽來幫助孩子成才?

這篇文章,

或許能夠給父母提供一種思路。

澳洲華裔少年毛維燁火了!

他在八年級時以第一名成績通過VCE(相當於我國高考),被大家親切地譽為“學神”。前不久更是以六門學科中五門斬獲滿分的好成績,引來師生一片稱讚。

此外,毛維燁的優秀並不體現在學習上,他樂於助人,在課余幫孩子們補習數學;他特長突出,擔任校樂隊主要成員;妥妥詮釋了“別人家孩子”的優秀與卓越。

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思考:那些學霸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成長經歷和共通品質,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麽來幫助孩子成才?

有調查顯示,真正拉開學生差距的並不是智商,而是以下五種能力。

自律:書寫無限自由

克菲爾德文法學校校長Paul Runting這樣評價毛維燁:“他非常自律,有時候參加競賽,一坐就是三個小時,但他樂在其中。”

這個世界的誘惑和干擾很多,自律的人卻總能找到一條專注前行的路。

演員海清曾分享過兒子蛋妞的生活。暑假裡,見兒子蛋妞一直埋頭寫作業,海清提出帶他出去踢球、或乾脆把作業留到明天再寫。蛋妞婉拒海清的建議,因為自己計劃要在暑假裡把科幻小說寫完,所以必須爭分奪秒。

才十歲的蛋妞,擅長書法、繪畫和彈鋼琴,這些都離不開他嚴格自律的好習慣。

管理專家史蒂芬·柯維說過:“不自律的人就是情欲、欲望和感情的奴隸。”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在幼年時就鍛煉自己的自律能力?

1.制定合理規則並堅定執行

從孩子三歲開始,父母就可以教孩子學習自我管理,通過給孩子制定規則並嚴格執行的方式,引導孩子逐漸將“他律”內化為“自律”。

比如給孩子規定看電視的時間為10分鐘,到點了就要關掉,即使孩子哭鬧也要堅持。

當然,父母一定要記得《正面管教》中給孩子立規矩的方法:情緒溫和,態度堅定。

2.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

有句話說得很好:“不自律的家長很難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陝西農民吳治保有五個孩子,其中四個考入清華北大。談及成功秘訣,所有孩子都感謝父母。夫妻倆起早貪黑,任勞任怨,五兄妹受父母影響,認真學習,從不懈怠。

高效:成就更多可能

世界知名學府哈佛大學有個慣例,故意給每屆大一新生設置很緊張的時間表,包括上課、參加討論組和社團活動在內,每周超過80個小時,以此鍛煉學生的時間管理和抗壓能力。

而哈佛學生總是完成得很好並保持精力充沛,背後離不開他們對時間的高效利用。

Facebook創始人曾分享過自己《典型的一天》,他每周在公司待60小時,管理公司各種業務,此外,他的日程安排還包括鍛煉、家庭時間和大量的旅行。

無數成功人士都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和成就更多可能,我們首先要學會高效利用時間。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幫孩子給事情做輕重緩急的排序,同時制定生活學習時間表,並堅持執行下去。

時間管理學上有個理論為“生命中的大石頭”。一個瓶子若依次放進大石頭、小石頭、沙子和水,則不浪費瓶子的每一寸空間。若順序顛倒則無法實現。

它啟示我們,同樣的空間和時間,若安排的事情先後順序不同,則結果大相徑庭。放在學習上也是一樣。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即把握住學習中的“大石頭”,接下來處理其他事情,就能遊刃有余。

閱讀:點亮生命火焰

還記得複旦附中的才女武亦姝嗎?她已經被保送北大了!

我們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上她出口成章的自信篤定,尤其是在“百人團”答題環節一人橫掃全場,9道題全部答對,無論多麽艱深的詩詞和典故,她都能信手拈來,從容自若,堪稱圈粉無數。

這份才情背後,離不開她在閱讀上的積澱和成長。

雨果說:“學會讀書,就是點燃火炬。”然而高效的閱讀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培養。

比如,在家中營造閱讀氛圍。

閱讀是一場生命的熏陶,父母可以給家裡多添置一些經典書籍。對孩子來說,當家中各個角落都有書,他們自然覺得讀書就和吃飯、睡覺一樣稀疏平常。

再比如,父母給孩子留出討論時間。

培根說過:“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

要想真正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位,建議全家人每周留出一個小時,談談閱讀心得,分享閱讀體會,從中實現思想交流和靈魂碰撞。

當然,家長還可以想辦法將閱讀變得富有趣味。

首位登上哈佛大學做畢業演講的何江在談及父母對他的影響時提到,爸媽在家舉辦閱讀大賽,大大增加了他的閱讀興趣。

專注:印刻最美姿態

還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關鍵能力就是“專注”。

在坊間一直流傳著有關一位名人專注力的小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她從小學習就非常專注,不管周圍怎麽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有一次,在瑪妮雅做功課的時候,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她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便悄悄在她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依然豎在那兒。

長大之後,瑪妮雅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她就是居裡夫人。

另一位對“專注”能力推崇備至的還有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梁啟超。他曾說過“無專精則不能成”。那麽,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能力呢?

尊重孩子的興趣

在節目《了不起的孩子》中,7歲男孩王浩瑜挑戰“75秒之內聽算100道三位數運算”,難度系數堪稱“變態”,當他挑戰成功,全場觀眾都報以熱烈掌聲。

王浩瑜說:“我很喜歡學心算,即使從早到晚學一天,我也不覺得累。”

孩子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情,總是能認真投入,恰如王浩瑜媽媽說:“孩子每天都進行訓練,經常認真學習到忘記時間。”

做一件事情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小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尤其如此,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在同一時間段專注做同一件事情。如果面對的事情太多,會嚴重影響注意力的有效性。

提出明確的目的

在孩子做某一件事情之前,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10分鐘內完成50以內的100道口算題,最多能錯2個;5分鐘內把這些玩具都歸類收拾整齊等等……

這時候孩子就會集中精力去做任務,完成之後還會有特別的自豪感去激勵孩子下一次的專注,形成良性循環。

堅持:推動改變發生

前不久,YouTube藝術頻道上,一位女孩畫的馬橫空出世,繪畫者Leontine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勵志繪畫家。

Leontine的經歷是“堅持出奇跡”的典範:曾經幾乎門門功課不及格,高考落榜後更是備受嘲笑和冷落。然而她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拾起曾經的繪畫愛好,日以繼夜的反覆練習,成了油管上的“神筆馬良”。

不是所有堅持的人都能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擁有“堅持”這種能力。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進行有意識地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在《讀懂孩子》一書中就指出:“兒童的堅持性行為大致存在著興趣型、服從型和成就型三種類型。”

興趣型的孩子:

其持久性取決於對活動的興趣。父母除了支持孩子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也要鼓勵孩子從事不感興趣的活動,學習迎難而上,鞏固堅持習慣。

服從型的孩子:

其堅持性則受製於成人的要求。父母可通過設置激勵機制來增進孩子的進取心,同時設置一些挑戰障礙幫助孩子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成就型的孩子:

其堅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動機來維持。父母可以提出超過孩子水準、但經過努力就能實現的目標,孩子完成後及時反饋,能更好培養孩子的堅持習慣。

最後的話: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當孩子用自律管理自己,用高效提升自己,用閱讀沉澱自己,用專注武裝自己,再輔之以堅持的這根“魔杖”,定能綻放生命華彩,成就美好夢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