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肉桂

肉 桂

牡桂,味辛溫。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

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生山谷。

肉桂、桂枝

樟科Lauraceae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樹皮。

【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等。

【肉桂】性大熱,味辛、甘。歸腎、脾、心、肝經。功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經閉等。

藥材飲片

鑒別要點

1.藥材鑒別

桂枝:呈長圓柱形,多分枝,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皮部薄顯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黃白色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肉桂:呈槽狀或捲筒狀,寬或直徑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內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一條黃棕色的線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2.飲片鑒別

桂枝:飲片呈類圓形或橢圓形斜厚片,片厚2~4m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肉桂:飲片呈寬絲狀,不規則的碎塊狀,外表皮可見不規則的細皺紋及橫向突起皮孔,內表面紅棕色,劃之顯油痕。切面兩層間可見一條黃棕色線紋,氣濃香,味辛辣而微甜,嚼之化渣者為佳。

拓展閱讀

——歷代各醫家對

「肉桂」「桂枝」的認識

曹元宇:「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按謝宗萬教授生前考證,肉桂之名,出自唐·《新修本草》,為桂類藥材之一。桂類藥材在歷代本草中藥名不一,品種也複雜。

《神農本草經》上品列有牡桂、菌桂;《名醫別錄》除二者外,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認為桂即牡桂,遂將兩者合為一條。又雲:「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於菌桂,《名醫別錄》稱其「正圓如竹」。《唐本注》曰:「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雲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蘇敬謂:「菌桂,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謂筒桂也,筒似菌字,後人誤書為菌,習而成俗,亦復因循也。」李時珍曰:「今本草又作草之菌,愈誤矣。」《本草圖經》稱「樹皮青黃,薄卷如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後者不易捲筒)。」則菌桂、筒桂與今之「筒桂」「桂通」「桂爾通」當是一物。《本草拾遺》雲:「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並同一物。」《藥性賦》曰:「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為桂心,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其在嫩桂發者曰桂枝。」

由此可觀,古本草之菌桂、牡桂、桂、筒桂、板桂、辣桂、桂枝、桂心等均與現今之肉桂為同一植物來源,其中部分是商品規格名稱。

桂枝在《傷寒論》中均註明「去皮」。《神農本草經》在《傷寒論》之前,所載牡桂、菌桂,用藥部位是去除外層的粗皮,即木栓層(去皮,是指去除樹皮的最外層。藥用還是樹皮)。唐代諸本草則記載,桂枝與肉桂是同一種藥物的兩種稱謂,都是用枝皮。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則明確指出:仲景之桂枝者,取枝上皮也。近代(清代始)所用的桂枝則為肉桂的嫩枝條。

古代醫藥文獻中的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皮,現今所用的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條。《傷寒雜病論》中所用桂枝只能是肉桂。

拓展閱讀

——《傷寒雜病論》

「桂枝」解讀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肉桂、桂枝(桂樹之嫩枝條),均含有相同有效成分,只是二者所含揮髮油等有效成分的多少有別,如同枳殼、枳實,青皮、陳皮等。二者臨床作用的力度不同,桂枝(嫩枝條)所含揮髮油等成分少而力弱,肉桂所含揮髮油等成分多而力強。

在經文中隻言桂枝而無肉桂,是指桂樹的枝皮而言。在臨床工作中處方用藥是用桂枝或肉桂,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但經方中之桂枝,肯定是肉桂無疑。

1.張仲景應用桂枝(肉桂)情況

仲景用桂枝(肉桂)共計有76方,論及用量有38方,註明角注修治的有47方。

【用量】最大用量6兩(15.625g×6=93.75g),最小劑量為6銖。一般用量為三兩(15.625×3=46.875g)。現今《藥典》規定劑量3~9g。

【加工炮製】仲景所用湯方中之桂枝均角注「去皮」,實為去其肉桂之「木栓層」非入葯部位,保證藥物之純度。在桂枝後註明「味辛熱」,應指現今肉桂性味功能。

【用法】仲景用於煎湯,或入丸、散。並有「後下」角注,後下之目的,實為防止其揮髮油成分的揮發,以增強桂枝(肉桂)辛溫發散、溫陽化氣之功。

2.張仲景使用桂枝湯方情況

【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桂枝人蔘湯】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四兩,白朮三兩,人蔘三兩,乾薑三兩。為仲景群方之冠。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傷寒表證未解,而數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味辛熱),其餘同桂枝湯。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

【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二兩(炙)。治療發汗過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燙去皮尖)。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

《金匱要略》中使用桂枝湯處方,如下。

【桂枝生薑枳實湯】桂枝三兩,生薑三兩,枳實五枚。

【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兩(炮)。治療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拓展閱讀

——商品藥材鑒別要點

商品藥材中有:企邊桂、南玉桂(又稱玉桂)、板桂、官桂等。

【企邊桂】為10年以上的肉桂乾皮,兩端切削,在木製的凹凸板中間,壓製成兩側內卷的淺槽狀而得名。

【板桂】為10年以上特別粗大的肉桂乾皮,質厚,不易壓製成筒狀、雙捲筒狀,直接壓製成板塊狀。

【玉桂(南玉桂)】又稱謂「清化桂」,根據地名(越南清化)而命名,為肉桂之變種大葉青化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var macrophyllum Chu.的乾燥樹皮。傳統認為其品質較佳,嚼之化渣,清香,藥材特徵、飲片特徵與肉桂相似。

【官桂】①指肉桂之優質品,上乘桂皮,古代為「官人」所用,進貢品。臨床療效最佳。一般指十年以下肉桂之乾皮和粗枝皮加工而成,不是指現時商品之官桂。②另指同屬植物其他肉桂之樹皮,如天竺桂Cinnamomum tamala(Bauch-Ham.)Neos.et Eberm,川桂Cinnamomum mairei Lev.l.等的樹枝,一般不作藥用,只能作食品加工香料或外用藥。

臨床應用

注意事項

★注意「桂枝」名稱的出現與「桂枝」一葯的實際臨床使用年代。

★注意研讀《傷寒雜病論》中含桂枝湯方中「角注」的意義。

★注意學習古代湯方藥物與《本經》藥物性效記載的延續對後世的移植與承襲意義。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從形味性效到臨床(2)》,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主編:祝之友。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