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穎:2019,對創業團隊只會越發苛刻

作為一家VC機構, 經緯一直都在“跨界”,區別於傳統投資機構的高冷形象。

從建立國內投資機構最大規模的投後團隊,到經緯出行、創業紀錄片《燃點》、億萬學院……一個個“經緯出品”,在一次次地拓寬其邊界。

這樣的嘗試並不容易,其中耗費的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也讓很多人不解:張穎和經緯為什麽要這麽折騰?

除了試圖找出張穎“折騰”背後的邏輯,另一個問題也在等待回答:成立於2008年的經緯中國,如何實現它自身期待的下個十年——在中國VC界“坐三望二觀一”。

流量紅利不斷縮減,移動互聯網到了下半場,張穎說,為了打贏這場仗,經緯早已將更多的精力調整到深科技領域,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業務,如今隻佔經緯新增投資總數的15%以下。與之相伴的人才結構調整,也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而更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想盡一切辦法佔領早期創業者的心界,降低明星項目的錯判率。

這讓張穎焦慮,卻也是能讓經緯守正出奇的唯一解藥。

押注移動互聯網一戰成名,下半場仗怎麽打?

尋找中國創客:陌陌、餓了麽、瓜子二手車等獨角獸背後都有經緯的身影,經緯做對了哪些事?

張穎:很多人都說經緯贏得了移動互聯網的戰役,但我們沒有做到絕對的好。過去十年,我們也錯過了京東、美團、今日頭條、拚多多等一批優秀企業。經緯聚焦於移動互聯網爆發帶來的行業變革,起用沒有投資經驗,但扎根一線的懂產品懂技術的產品經理做投資,同時采取“人海戰術、以量取質”的投資方法。

經緯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大趨勢中做對了這幾件事,但我覺得抓住了大趨勢,遠遠勝於我和團隊的能力因素。

尋找中國創客:經緯內部一直追問為何錯過今日頭條等企業,有哪些複盤?

張穎:確實沒有一個投資機構能抓住5-10年間所有的優秀項目,這也讓我們有足夠的動力再去反思、調整、廝殺。我們內部反思,經緯的優勢是人多、口碑好,所以在天使跟大天使輪次都能接觸到案子。而接觸到後,估值只要一高、一超前,我們立馬就變得異常保守,然後說服自己為什麽不應該投。其實,企業的要價非常高,我們沒投,別的機構投了,就說明別家可能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做早期投資我們應該更激進一點。

尋找中國創客:隨著流量紅利不斷消減,經緯的投資布局有哪些調整?

張穎:目前,移動互聯網相關和2C等業務,隻佔經緯投資總數的不到15%。剩下的85%經緯聚焦在深科技領域,比如金融科技、醫療業中的新藥研發以及有巨大開發潛力的教育;打造交易閉環的領域,比如企業服務和SaaS;現代製造領域,比如小鵬汽車這樣的中國國產電動車;有場景的AI等領域。

尋找中國創客:投資布局的調整,是否會影響到經緯的組織結構變化?

張穎:經緯必須做出組織架構上的變化。先說投資團隊。如今我們更需要有垂直領域專業背景的人才,比如懂AI的、金融業裡有技術開發和風控能力的、有醫學背景、在深科技公司做過研發工作或在BD這樣的銜接部門,掌握很多人脈的人才。2014年經緯的市場部只有一個人,目前投後已經發展到80多人,包括財稅法、招聘、資本、政府關係、市場公共關係甚至醫療,這也成為了經緯的壁壘。

從不缺少話題的經緯,做品牌有什麽秘訣?

尋找中國創客:經緯為什麽要辦這麽多活動?市面上的商學院不少,一直強調“不一樣”的經緯為什麽也要辦?

張穎:要做成中國的頭部VC機構,最重要就是做好兩件事:第一是有策略地、持久地佔領早期創業者的心界,這樣等到他們要融資的時候,就能夠想到你的名字。第二是要降低明星項目因錯判而不投的比率。這兩項工作,其實都離不開經緯策劃的活動,尤其是億萬學院,能夠同時做好這兩件事。

尋找中國創客:為什麽要佔領創始人的心界?

張穎:經緯做早期投資,需要每年投七八十個案子,量很大。同時,早期投資99%的情況都是在拒絕別人。如何做到被拒絕之後,他還會覺得你不錯,下次有機會再找你,或者建議其他創業者找你,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持續經營,經緯在創始人心中就會被淡忘。這就需要通過一個個實際的人、一件件實際的事和一個個微小的細節,來有效建立機構的傳播力和品牌效應。

尋找中國創客:那降低明星項目的錯判率,與億萬學院有什麽關係?

張穎:找不到好的方法降低明星項目的錯判率,是我最焦慮的點。過去的十年,我們錯過了五六家公司。未來,在經緯布局的新經濟領域中,如果能達到市值最多的十家公司裡有四家是經緯投資的,就能夠緩解我的焦慮,但我還沒有想到系統性的方法讓錯判率下降,哪怕是緩慢的下降。

不但沒有看到下降,我反而認為挑戰和風險會更高。因為行業節奏越來越快,優秀的基金越來越多,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們做了億萬學院,將經緯的資源傾斜和輸送到學院、賦能給學院一年總計一百多位的學員,具有雙重價值。

通過億萬學院,也讓我有更多機會跟創業者交流,對很多行業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希望億萬學院裡出來的明星項目的比例,比普通看項目的方式要更高,這就能系統性地降低明星項目的錯判率。

尋找中國創客:你如何跟經緯系的創始人相處?又為何不避諱拉黑某些同行?

張穎:對於經緯系的500多家公司,我們不是一味地順從和盲目地呵護,而是在關鍵點上給他們建議和幫助。我們每年會定期做跟創業者有關係的大型活動,從創享匯到創接匯再到創答會,通過換位思考去幫助創業者。只有把創業者的服務這塊做好了,才能賦能其他的環節,發揮更好的作用。

對於同行我愛憎分明。如果碰到了一些不靠譜的同行反覆折騰,比如給了投資意向書最後又不投,或者是給出了非常苛刻的條款,多次溝通後又不投。我們首先會幫被投企業進行分析並給出建議,其次對於那些同行,我的態度會非常堅決和冷血,不跟對方合作或者把他們加入黑名單。

摩托車手帶出來的團隊,玩著就把投資做了

尋找中國創客:在做投資人之外,騎行之於你,有什麽特別的意義?

張穎:騎摩托車旅行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車裡,你只是個被動的觀眾,從車窗向外看風景和看電視差不多。 騎摩托車就不同了,它沒有玻璃阻擋,你會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人的情感其實也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要想體會和工作融為一體的感覺,就要培養內心的寧靜,讓人與周圍的環境融合在一起。在我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內心寧靜會產生正確的價值觀,這也是一名摩托車騎手的自我修養。

尋找中國創客:你一直把“努力工作,拚命生活”作為自己的價值觀,難道不應該是“拚命工作、努力生活”?

張穎:這句話是努力工作在前,拚命生活在後。雖然生活比工作更重要,但工作上沒有做出成績,就沒有拚命生活的底氣。對投資行業來說,工作就是凶悍廝殺,搶到最優秀的創始人,帶來的成就感是不可比擬的。而生活需要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動則摩托車越野看世界、背包徒步;靜則看書、看紀錄片、看嚴肅內容。

尋找中國創客:你的價值觀,是怎麽影響整個經緯機構的?

張穎:經緯一直在思考怎麽做一家不一樣的 VC。努力做好投資,看天賺大錢,但更拚命去生活去體驗。2017年3月我們成立了經緯出行,帶 CEO 們出行看世界。過程中我們有5-7天的時間去跟這些創始人進行高品質的交流,瓜子二手車的投資就是在我們去俄羅斯時搞定的,小鵬汽車的總裁顧巨集地就是在一起去冰島時認識何小鵬的。

今年我們做了億萬學院,不同於市面大多數的學院,我們強調接地氣,創業實戰技巧,同時也會融入經緯出行設計的特色有趣活動及互動興趣課程;另外,我們會設定各種機制,去促進學員間乃至更多對他們有價值的產業鏈相關人士間的商業合作。

BAT戰投虎視眈眈,選擇競還是合?

尋找中國創客:BAT戰投會對像經緯這樣的財務投資者有影響嗎?

張穎:不會。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是巨頭沒有足夠競爭力或沒有投資意願的。那麽經緯在其中挖掘出最優秀的人,陪伴他們成長,也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如果是巨頭關注的行業,那就合作。經緯530家被投企業,有近百家在後期拿過戰投資金,有三四十家是各個巨頭在認真跟進的——最終的判斷和選擇還是要靠CEO自己。

尋找中國創客:接受戰投對創業公司來說意味著什麽?

張穎:BAT戰投會讓之後的融資更容易一點,也會讓其他財務投資人有信心選擇與這家公司站在一起。但也要想清楚站隊的時間點,以及會不會因為站隊損失業務資源。

經緯系有很多家公司拿過戰投的錢,他們也遭遇過各種截然不同的後續:有拿完資金一騎絕塵的,也有因為創始人對融資條件的考慮得不嚴謹而陷入被動的案例。如果創始人想不清楚或者拿捏不好細節,經緯的投資同事會幫助他們去分析積極和消極因素,把握底線並更好地做出決策。

尋找中國創客:一家創業公司應如何做大、如何抵抗巨頭殺入?

張穎:所有輕公司以後都會做重,也必須做重,只有做重才能有效抵抗巨頭殺入,唯有如此才能做大。一家公司從初始業務到擴張,市場留給他們的視窗期越來越短。據經緯統計,時間從以前的兩年縮短到了六個月。

流量越來越貴,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就需要延展用戶生命周期,更充分地挖掘單個用戶價值,參與到行業更多的交易環節打造閉環,實現更多的利潤。如今前有巨頭虎視眈眈,後有垂直細分賽道搶奪市場,對創業團隊的上下遊管理能力、人才招攬與儲備、平衡新舊業務線、迅速試錯和調整等的要求,只會越來越苛刻。

同題問答:

尋找中國創客:你投資時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麽?

張穎:人。現在創業成功越來越難,投資人對創始人的拿捏就越要全面。經緯目前關注的有場景的AI、電動汽車等領域,其實對CEO的要求會更加綜合。

尋找中國創客:經緯如今的壁壘是什麽?

張穎:我覺得最核心的點,是我們對創業者的好。大約在四年前,經緯就開始系統性地建立投後部門,現在已經發展到80多人,包括財稅法、招聘、資本、政府關係、市場公共關係甚至醫療。

尋找中國創客:是否接受戰投,你會給創始人什麽建議?

張穎:自強則萬強。做得好的公司,戰投不是障礙,更像是助推劑。 發展得好的公司,一定知道怎麽去跟戰投保持良好的關係,等到發展到一定規模,就不用再去畏懼任何一個巨頭,不管是潛在的威脅,還是直接競爭。

新京報記者 張姝欣 編輯 蘇琦 校對 賈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