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出現這些癥狀就要注意了,快自測!小心提防「老年癡呆」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癡呆患者人數已達4680萬人,其中50%-75%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疾病發病率逐年爬升,且有年輕化趨勢。與此同時,阿爾茨海默病在治療上仍沒有突破。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是抵抗疾病的有效方式。

2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和東山福利院成立醫聯體,並開展義診活動。神經內科主任陸正齊表示,科室將對老年長者展開阿爾茨海默病篩查。

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2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和東山福利院成立醫聯體,並開展義診活動。名老人進行初步篩查,結果顯示有60名老人異常。 他們成立團隊,定期隨訪,控制患者的癥狀。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慢性神經變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約為5%,85歲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達30%,其中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陸正齊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正逐年爬升,且有年輕化趨勢。

在日常生活中,阿爾茨海默病有一些早期癥狀,包括記憶障礙、注意力障礙、自理能力下降、性格發生變化等。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董青介紹, 老年人經常忘記一件事情過段時間還能想起來,通常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比如說做飯買東西,不會有一個顯著的影響,這就是一個良性健忘。但是如果一個事情他經常會完全忘記,一點也想不起來,這個時候可能就是一個老年癡呆早期的表現。

陸正齊則提出,注意力障礙容易被理解為更年期的表現。若一個人不能保持持久性的溝通與對話,那家屬就要開始警惕是否有老年癡呆的癥狀,儘早到醫院就診。

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由於發病初期還保持一定的社交能力,所以患者本人和家屬往往認為這些癥狀都是自然衰老的正常表現,忽視到醫院確診。調查顯示,輕度患者到醫院就診率僅為14%。

預防腦血管病 遠離阿爾茨海默病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血管性因素是在老年性癡呆的患者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其中包含了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目前國際上的一些研究發現,具有這三種疾病的患者,在中年發病的比在60歲以後發病的對老年性癡呆的發病風險更高,因此,在中年就患有這三種疾病的人群要高度關注自己的認知功能損害的程度。

除此之外,陸正齊表示,阿爾茨海默病具有一定遺傳性,如果曾經有家族疾病史,建議儘快到醫院檢查基因檢測,防患於未然。

可惜的是,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也只能起到延緩作用,醫生只能針對各階段的不同癥狀進行針對性治療,緩解癥狀。

董青表示,在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後,患者應接受規範的藥物治療,遵從疾病診治指南的推薦:如服用膽鹼酯酶抑製劑類藥物(多奈呱齊、卡巴拉丁、加蘭他敏等);應避免盲從,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符合老年人習慣的生活方式調整,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讓他們的認知功能「動起來」,如改善和提高軀體功能和營養狀況;適當活動鍛煉,與環境保持一定接觸,減慢心理衰退進程。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董青介紹,有些患者接受不了患病事實,會出現抑鬱、焦慮等癥狀,這個時候就應該接受心理顧問及治療。

小貼士:

【阿爾茨海默病十大危險信號】

1.記憶力日漸衰退,影響日常生活:丟三落四,經常遺忘東西存放的位置,反覆找東西;

2.計算力下降及學習能力下降:計算速度明顯變慢,複雜的計算難以完成;

3.反應變慢、處理熟悉的事情出現困難:以往熟悉的技能水準下降,例如打牌、打麻將經常輸;

4.對時間、地點及人物的定向力下降:不記得今天的日期、星期幾,甚至不知道年份、季節;

5.語言能力下降:忘記簡單的詞語,經常想不起熟悉的人的姓名;

6.理解力下降、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跟不上別人的談話思路;

7.判斷力下降:烈日下穿著棉襖,寒冬時卻穿薄衣;

8.脾氣性格改變:情緒不穩定,變得喜怒無常;

9.思維、情感和行為異常:性慾旺盛,常常自言自語;

10.做事積極性下降、社交活動減少:不愛出門,不愛與人交往。

【怎樣早期篩查認知功能是否下降?】

大家可以做一下畫鍾試驗

畫出閉合的錶盤 1分

全部12個數字均正確且無遺漏 1分

將數字安放在正確的位置 1分

將指針安放在正確的位置 1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