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啟功先生談如何避開書畫鑒定的那些“大坑”

今天是啟功先生誕辰106周年的紀念日。啟功先生精於書畫鑒定,他自述“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顯的事業之一是書畫鑒定”。今天中華君分享啟功先生在1981年撰寫的《鑒定書畫二三例》一文,再次感受先生敏銳的判斷力和淵深的學養。

(一)

書畫有偽作,自古已然,不勝枚舉。梁武帝辨別不清王羲之的字,令陶弘景鑒定,大約可算專家鑒定文物的最早故實了。以後唐代的褚遂良等,宋代的米芾父子,元代的柯九思,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安岐,直到現代已故的張珩先生,都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眼光。

既稱為鑒定,當然須在眼見實物的條件下,才能作出判斷,而事實卻有許多有趣的例外。我曾聽老輩說過康有為一件事:有人拿一卷字畫請康題字,康即寫“未開卷即知為真跡”,見者無不大笑。原來求題的人完全是“附庸風雅”,康又不便明說它是偽作,便用這種開玩笑的辦法來應付藏者,也就是用“心照不宣”的辦法來暗示識者。這種用X光式的肉眼來鑒定書畫,恐怕要算文物界的奇聞吧?

相反的,未開卷即知為偽跡的,或者說未開卷即發現問題的,也不乏其例。假如有人拿來四條、八條顏真卿寫的大屏,那還用打開看嗎?

我曾從著錄書上、法帖上看到兩件古法書的問題,一件是米芾的《寶章待訪錄》,一件是張即之寫的《汪氏報本庵記》。這兩件的破綻,都是從一個“某”字上露出來的。

(二)

先要談談“某”字的意義和它的用法。“某”是不知道一個人姓名、身份等,或不知一件事物的名稱、性質等,找一個代稱字,在古代也有用符號“△”的。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說:“今人書某為△,皆以為從俗簡便,其實古某字也。《穀梁·桓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范甯注曰,‘鄧△地。’陸德明《釋文》曰:‘不知其國,故雲△地,本又作某。’”按:自廣義來說,凡字都是符號;自狹義來說,“△”在六書裡,無所歸屬,即說它是“從俗簡便”,實在也沒什麽不可的。況且從校勘的邏輯上講,陸放翁的話也有所不足。同一種書,有兩個版本,甲本此字作A,乙本此字作B。A之與B不同,可能是同一字的異體,也可能是另一字。用法相同的字,未必便算是同一字。但可見唐代以前,這“△”符號,已經流行使用了。

今天見到的唐代虞世南書《汝南公主墓志》草稿中,即把暫時不確知的年月寫成“△年△月”以待填補。這卷草稿雖是後人鉤摹的,但保存著原來的樣式。

上海博物館藏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傳)紙本(局部)

又有寫作“”符號的,有人認為即是“某乙”的簡寫,其實只是“△”號的略繁寫法,如果是“某乙”,那怎麽從來沒見有將“某甲”寫作“”的呢?代稱字用符號“△”,問題並不大,而“某”字卻在後世發生了一些糾葛。

《論語》中“某在斯、某在斯”,是第一人對第二人稱第三人的說法。古籍中凡第一身自稱作“某”的,都是旁人記述這個人的話。因為古代人常自稱己名,沒有自用“某”字自作代稱的。我們從古代人的書劄成撰寫的碑銘墓志的拓本中,都隨處可以見到。例如蘇軾自己稱“軾”,朱熹自己稱“熹”。

古代子孫口頭、筆下都要避上輩的諱,雖有“臨文不諱”的說法見於禮經明文,但後世習俗,越避越廣,編上輩文集的人,常常把上輩自己書名處,也用“某”字代替。我們如拿文集的書本和其中同一文的碑銘石刻或書劄墨跡比觀,即不難看到改字的證據。

不知什麽時候開始,有人自己稱“某”。我們有時聽到二人談話,當自指本人時,常說:“我張某人”、“我李某人”,他們確實不是要自諱其名,而是習而不察,成為慣例。

請代詩人王士禛,總不能算不學了吧?但他給林佶有幾封書劄,是林氏為他寫《漁洋精華錄》時,商量書寫格式的,有一劄囑咐林氏在一處添上他的名字,原劄這樣寫:“錢牧翁先生見贈古詩,題下添注賤名二字。”此下便寫出他要求添注的寫法是:“古詩一首贈王貽上”一行大字,又在這一行的右下邊注兩個小字“士〇”。如果只看錄文的書籍,必然要認為是刻書人避雍正的諱,畫上一個圈。誰知即是王士禛自諱其名呢!刑部尚書大官對門生屬吏的派頭,在這小小一圈中已躍然紙上了。所以宋代田登作郡守,新春放燈三日,所出的告示中不許寫“燈”字,去掉“燈”字右半,隻寫“放火三日”。與此真可謂無獨有偶。

王士禛像

(三)

宋代米芾好隨手記錄所見古代法書名畫,記名畫的書,題為《畫史》,記法書的書,題為《書史》。《書史》之外,還有一部記法書的書,叫作《寶章待訪錄》。這部書早已有刻本。明代末葉一個收藏鑒定家張醜,收到一卷《寶章待訪錄》的墨跡,他相信是米芾的真跡,因而自號“米庵”。這卷墨跡的全文,他全抄錄下來,附在他所編著的《清河書畫舫》一書之中。這卷墨跡一直傳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還在收藏鑒賞家景賢手中。景氏死後,已不知去向。

這卷墨跡,我沒見到過,但從張醜抄錄的文詞看,可以斷定是一件偽作。

理由是,其中凡米芾提到自己處,都不作“芾”,而作“某”。

我們今天看到許多米芾的真跡,凡自稱名處,全都作“黻”或“芾”,他記錄所見書畫的零條劄記,流傳的有墨跡也有石刻,石刻如《英光堂帖》《群玉堂帖》等等,都沒有自己稱名作“某”字的。可知這卷墨跡必是出自米氏子孫所手抄。北京圖書館藏米芾之孫米憲所輯《寶晉山林集拾遺》宋刻原本,有寫刻米憲自書的序,字體十分肖似他的祖父,比米友仁還像得多,那麽安知不是米憲這樣手筆所抄的?如果出自米憲諸人,也可算“買王得羊”,“不失所望”了。誰知卷尾還有一行,是:“元祐丙寅八月九日米芾元章譔”,這便壞了,姑先不論元祐丙寅年時他署名用“黻”或用“芾”,即從卷中自避其名,而卷尾忽署名與字這點上看,也是自相矛盾的。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英光堂帖》中《不煩》帖刻本

現在還留有一線希望,如果這末行名款與卷中全文不是一手所寫,而屬後添,那麽全卷正文或出自米氏子孫所錄,不失為宋人手跡,本無真偽之可言:如果末行名款與正文是一手所寫,那便是照著刻本仿效米芾字體,抄錄而成,可算徹底偽物了。好事的富人收藏偽物,本是合情合理的,但張醜、景賢,一向被認為是有眼力的鑒賞家,也竟自如此上當受騙,豈非咄咄怪事乎?

(四)

又南宋張即之書《汪氏報本庵記》,載在《石渠寶笈》,刻在《墨妙軒帖》,歷跡曾經延光室攝影發售,解放後又影印在《遼寧博物館藏法書》中。全卷書法,結體用筆,轉折頓挫,與張氏其他真跡無不相符,但文中遇到撰文者自稱名處,都作“某”。這當然不能是張即之自己撰著的文章了。在1973年以前,張氏一家墓志還沒發掘出來時,張氏與汪氏有無親威關係,還不知道,無法從文中所述親戚關係來作考察。看到末尾,署名處作“即之記”三字。記是記載,是撰著文章的用詞,與抄、錄、書、寫的意義不同,那麽難道南宋人已有自稱為“某”像“我張某人”的情況了嗎?

遼寧省博物館藏張即之《汪氏報本庵記》

這個疑團曾和故友張珩先生談起。張先生一次到遼寧鑒定書畫,回來告訴我,說“即之記”三字是挖嵌在那裡的。可能全卷不止這一篇,或者文後還有跋語,作偽者把這三個字從旁處移來,嵌在這裡,便成了張即之撰文自稱為“某”了。究竟文章是誰作的呢?友人徐邦達先生在樓鑰的《攻媿集》中找到了,那麽這個“某”字原來是樓氏子孫代替“鑰”字用的。這一件似真而假,又似假而真的張即之墨跡公案,到此真相才算完全大白了。

(五)

還有古畫名款問題。在那十年中“征集”到的各地文物,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展出。有一幅宋人畫的雪景山水,山頭密林叢鬱,確是范寬畫法。三拚絹幅,更不是宋以後畫所有的。宋人畫多半無款,這也是文物鑒賞方面的常識。但這幅畫中一棵大樹乾上不知何時何人寫上“臣范寬製”四個字,便成畫蛇添足了。

按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說得非常明白,范寬名中正,字中(仲)立。性溫厚,所以當時人稱他為“范寬”。可見寬是他的一個諢號。正如舞台上的包拯,都化裝黑臉,小說中便有“包黑”的諢號。有農村說書人講包拯故事,說到他見皇帝時,自稱“臣包黑見駕”,這事早已傳為笑談。有人問我那張范寬畫是真是假,我回答是真正宋代范派的畫。問者又不滿足於“范派”二字,以為分明有款,怎麽還有籠統講的余地?我回答是,如不提到款字,只看作品的風格,我倒可以承認它是范寬,如以款字為根據,那便與“臣包黑見駕”同一邏輯了。

所以在攝影印刷技術沒有發達之前,古書畫全憑文字記載,稱為“著錄”。見於著名收藏鑒賞家著錄的作品,有時聲價十倍。其實著錄中也不知誤收多少偽作品、或冤屈了多少好作品。

例如前邊所談的《寶章待訪錄》,如果看到原件,印證末行款字是否後人妄加,它可能不失為一件宋代米氏後人傳錄之本!《汪氏報本庵記》如果僅憑《石渠寶笈》和《墨妙軒帖》,它便成了偽作;宋人雪景山水,如果有詳細著錄像《江村銷夏錄》的體例,也只能錄下“臣范寬製”四個款字。倘若原畫沉埋,那不但成了一樁古畫“冤案”,而且還成了“包黑”之外的又一笑柄。

高士奇輯《江邨銷夏錄》和刻初印本

從這裡得到三條經驗:古代書畫不是一個“真”字或一個“假”字所能概括;“著錄”書也在可憑不可憑之間;古書畫的鑒定,有許多問題是在書畫本身以外的。

(文章原載於《啟功叢稿·題跋卷》,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原標題為《鑒定書畫二三例》,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書法常識》

作者: 啟功 秦永龍 著

裝幀:16開平裝

定價:26.00元

啟功、秦永龍兩位先生編著的這本《書法常識》囊括了書法學習方方面面的基礎知識,從執筆、用筆、結字、臨帖,到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的筆法和特點,以及各種書體的演變發展等都有翔實的介紹,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法入門書。

《啟功先生題簽集》

作者: 中華書局編輯部 著

裝幀:32開精裝

定價:98.00元

啟功先生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學者、書畫家、教育家,中華書局重要作者之一。啟功先生1971年起借調到中華書局,參加“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與中華書局員工朝夕相處數年。他的主要著作《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漢語現象論叢》《啟功韻語》等,均由中華書局出版。 啟功先生自1970年代初開始為中華書局版圖書題簽,一直到晚年,前後三十餘年,是為中華書局版圖書題簽最多的人。啟功先生的題簽是形成中華書局版圖書裝幀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早年題簽的風姿淵雅,還是晚年題簽的修美瘦硬,都令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 為紀念啟功先生105周年誕辰,紀念中華書局成立105周年,中華書局編輯出版《啟功先生題簽集》一書,共同感受和追懷啟功先生高尚的精神和精湛的書藝。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