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用來禦寒的手爐,完勝你的暖寶寶,豈止精緻!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歡迎關注最美文房,美得讓你窒息!

入冬後,冷氣機、烤火器、電毯、暖寶寶,以及層出不窮的花式保暖神器將會一一登場。

那在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怎麼禦寒呢?光憑一身正氣肯定是不夠。皮草棉衣加身外,最重要的就是用火取暖啦,我們今天來聊一下老祖宗用來暖手的神器——手爐。

手爐,《辭海》中解釋說:「冬天暖手的小爐,多為銅製。」它是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因為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捧爐」、「袖爐」。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手爐起於何時?有起源於春秋時的楚國和隋朝兩種說法。

據說中唐時期,手爐已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及至宋代,城市裡設有香藥局,售賣專供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

北宋年間,手爐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偶有銀、鐵、瓷,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裡「熏衣炙衣」。

手爐的製作,在明清時期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早期的銀、鐵、瓷材質被大大減少,而廣泛用銅。一來因銅的傳熱性較好,捧在手上更為暖和;二來銅材細緻光滑,色澤晶瑩,且柔中帶剛,富有延展性,於製造工藝上有著更大的發揮餘地,製成的手爐也不易鏽蝕和裂壞。

而清代手爐,因傳入宮中,一躍成為皇家禦用品,身價倍增。從而使手爐的製作更新,集多種工藝於一身,開始變得花哨起來。僅材質又多了漆器、琺琅等品種,工藝上還採用了掐絲琺琅,手爐的裝飾更加精美。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手爐賞析

畫琺琅開光手爐

口徑9.4cm×13.2cm,底徑10.5cm×14.3cm,高16.9cm

銅鎏金纏枝牡丹手爐

徑11cm,厚9.8cm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

通高18cm,爐身徑19-16cm,底徑16-13cm

手爐為橢圓形菱花式,銅鍍金開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飾菱形開光,兩兩相對。前、後兩面開光內繪三陽開泰圖,畫面上天空紅日高照,山巒起伏,湖水瀲灧,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隻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兩側面開光內繪月季綬帶圖。開光外飾寶藍地纏枝花卉紋。蓋面滿布鏤空「卍」字錦紋。

此手爐色彩豐富,描繪工緻,將吉祥寓意的紋飾融進山水畫中,體現了宮廷藝術的特點,是廣琺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

通高14cm,長18.4cm,寬12.9cm

清宮舊藏

手爐呈不規則卻十分對稱的長圓形,提梁彎曲的形狀與爐身的造型相協調。爐身四面開光,兩兩相對。開光內黑漆地,其上以金漆描繪不同的山水圖景。畫面構圖講究,布局疏朗,遠山近石、亭台樓榭、草木飛鳥都描繪得細緻入微,宛如工筆畫,風光旖旎的山水圖雖濃縮於方寸之間,卻透露出飄渺深遠的意境。開光外之邊飾則用描金彩漆的技法描繪纏枝花卉紋。口沿內掛銅膽。蓋面為銅絲編結而成的密網,用以通風換氣。底心有一圓孔用以散熱。

手爐是人們冬季常備的用於暖手的器具,一般以圓、橢圓形為基本形狀。其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運用不同的工藝進行製作和裝飾。內膽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碳。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

清代宮廷中,製作手爐的工藝品種明顯增多,有琺琅、漆器、銅器等,因此呈現的藝術風貌也多種多樣。其中漆器的製作量極少,這與其材質不耐高溫有直接關係。清宮珍藏的手爐內膽中都殘留有灰白色的炭灰,然而這件手爐的內膽卻異常潔凈,沒有任何使用的痕跡,可見它並非暖手的實用器,而是用以觀賞和陳設的工藝品,正因此其製作考究,畫面精美。此手爐雖無雍正款識,但根據描金的用色和畫面的繪畫技巧,應是雍正朝製品。

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

通梁高13.7cm,口徑15-9.6cm

爐雙圓相連形,上有提梁,內設銅盆,與銅絲編蓋吻合。爐腹部兩面對稱開光,內為朱漆地,描金龍鳳各一對。龍頭及身部之金色深黃,背鰭及捲雲紋金色較淺。鳳頭、身及翅尖金色較淺,而其輪廓及眼睛用深金色勾出,並以黑漆點睛。該手爐以世代相襲的龍鳳為紋飾,又以紅色漆為底襯,吉祥喜慶,具有濃重的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

畫琺琅雲龍紋圓手爐

高12.1cm,徑17.2cm

清宮舊藏

手爐圓形,上安設弧形提梁。口沿內掛銅膽。蓋面以銅絲編結的密網做成,用以通風換氣。器身中部以粉色為地,繪飾雲龍戲珠紋,上下環以對稱的藍地白花裝飾帶。

在冬季,手爐是文人雅士幾案上常備的設定,用於暖手。爐一般多圓形或橢圓形,其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用不同的工藝製作和裝飾。內膽一般為銅製,架於外殼的口沿之上,以備燃炭。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

目前從傳世品看,最早的手爐是在明晚期出現的,由銅器名匠胡文明和張鳴歧製作,前者以鏨花工藝見長,後者以純正的皮色取勝。到了清代,製作手爐的工藝和材質明顯增多,有琺琅、漆器、銅器等,其中以琺琅居多。清末,宮廷琺琅作已被裁撤,宮中所用物品多沿用前朝或在民間訂製。清宮傳世琺琅手爐均為清中期作品,由此看來,溥儀時期所用乃前朝遺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