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癲癇治療長期用藥不說,還容易複發,該怎麼辦?


由於很多癲癇患者有病亂投醫,等他們最終來到正規醫院治療時,已經花費了大量金錢……

「寶寶高燒,抽了一次,是癲癇嗎?」

「聽說癲癇是無法根治的?好絕望!」

要確診癲癇都需要哪些檢查?確診了又該怎麼治?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如何檢查和確診癲癇。

臨床上常見的癲癇病檢查有腦電圖檢查、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包括腦CT,腦核磁等,腦電圖檢查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1

腦電圖

一個儀器,一頭連著顯示器,一頭是用來貼在病人頭上的電極片!

Action!

結果出來了,紙上吱吱吱列印出來的各種曲線,就是腦電圖啦!

腦電圖儀能將大腦產生的生物電放大100萬倍,捕捉並記錄下來。

這曲線就是大腦內部傳來的信息呦,醫生根據這些信息,可以判斷出大腦內部神經元放電的基本情況,再結合臨床癥狀,就能大致判斷是不是癲癇啦!

常見的腦電圖檢查包括普通腦電圖、24小時腦電圖、長程動態腦電圖,這些腦電圖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能夠捕捉到異常的腦電波,這對於診斷癲癇是極為重要的,由於普通腦電圖檢測時間較短,不容易捕捉到腦電波的癇樣放電,建議做24小時腦電圖或長程動態腦電圖檢查。

2

CT或MRI

貌似大腦裡有異常放電呦!具體位置在哪?

大腦裡是不是長東西啦?腦組織有沒有損傷?

想找到致癇灶的具體位置,發現致癇灶的形成原因,就得上CT或MRI啦。

頭顱CT:

能夠發現較為明顯的結構異常,但難以發現細微的結構異常。

多用於癲癇急診,可疑有顱內鈣化、出血性病變,無法進行磁共振(MRI)檢查等情況下。

頭部MRI:

MRI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能夠發現一些細微的結構異常,對於病因診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難治(頑固)性癲癇的評估。

已有多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和成像序列用臨床檢測中,對於不同性質的結構異常(病灶)的其診斷意義也各有不同,例如對海馬硬化、局灶性皮層發育不良、海綿狀血管瘤、結節性硬化、腦面血管瘤病、煙霧病、線粒體腦病等均有特異性所見。

一般情況下,建議由癲癇專科醫師為患者設計頭顱MRI檢查方案。

1

癲癇的初始治療

單葯治療仍然是初始治療的標準。

一般而言,初始的AED必須根據其針對患者的癲癇發作類型,以及藥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進行選擇,並且考慮到患者的合併症問題。

要考慮的其他因素是性別、年齡、認知功能、社會因素和治療的緊迫性,例如,需要緩慢滴定的藥物在需要對癲癇發作迅速採取行動的患者可能不合適。

理想狀態下,作為初始治療的AED需要完成成功的單一療法臨床試驗,這種試驗通常是關於局灶性癲癇的。

對於全身性癲癇患者,指導數據相對較少。一般來說,基於作為聯合治療的療效證據將AED作為初始治療是可以接受的。

根據聯合治療研究結果,托吡酯、拉莫三嗪和左乙拉西坦通常作為一線治療用藥。唑尼沙胺的相應證據相對較少。

對於全身肌陣攣性發作,已知丙戊酸是有效的,但是基於聯合治療的證據,左乙拉西坦也可以考慮。

2

如果初始單葯治療失敗怎麼辦?在接受初始的AED治療後,大約50%的患者會維持無癲癇發作狀態。而當患者由於藥物的毒副作用,或在低劑量下耐受性不佳時,顯然應當考慮替換另一種單一療法。

最近的一項前瞻性開放對照研究納入了初始AED治療後仍然存在癲癇部分發作的264例患者,結果同樣顯示,經過6個月的治療後,添加聯合治療組的患者具有療效更好的趨勢,但患者的主要結局並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

在一些特殊的臨床情境下,當初始治療不能很好地控制發作時,更換另一種單一用藥可能更好,例如:

? 初始用藥完全無效果,而不是部分有效;

? 患者對使用1種類型的藥物依從性更好;

? 患者已經在服用多種藥物用於治療其他疾病,特別是多合併症的老年人;

? 由於妊娠或計劃妊娠,需要限制用藥的數量;

? 經濟上的原因,兩種藥物比一種藥物更貴,患者無法接受。

更加傾向於添加另一種AED作為聯合治療的情況包括:

? 第一種AED治療耐受性良好並且具有一定療效;

? 初始用藥僅在劑量不足以控制癲癇發作時耐受性良好;

? 正在考慮附加的AED並沒有足夠的單一療法療效證據;

? 患者癲癇發作較頻繁或嚴重,當第一種AED撤葯時,患者的複發性癲癇發作風險很高。

與選擇第一種AED時需要考慮的事項類似,在選擇添加聯合治療時,應當考慮該葯對癲癇發作類型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並應適當考慮性別、年齡和治療的緊迫性。此外,還應考慮到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與作用機制有關的藥效學相互作用。

溫馨提示:對於癲癇性疾病的治療須個體化,考慮不同的癲癇發作類型和病因及抗癲癇藥物的療效和毒性。有經驗的神經病學專科醫生在診治癲癇患者時會設計並督察治療方案的執行情況。而且,難治性癲癇或者需要多種抗癲癇治療的患者應該保持神經病學專科醫生定期的隨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