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瀏覽器黃昏之戰:微軟退場,火狐裁員,谷歌成了惡龍

文 | AI財經社 牛耕

編輯 | 趙豔秋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账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互聯網的“活化石”正陸續退場。伴隨微軟棄用IE和Mozilla裁員,“瀏覽器之戰”走到了終局。

8月17日,微軟宣布:旗下會議軟體Teams、辦公軟體Office 365、網盤OneDrive、郵箱Outlook都將陸續停止對IE 11的支持,同時將在明年3月停止對舊版Edge的支持。鑒於新版Edge採用谷歌Chrome的Chromium內核,這相當於宣布微軟的瀏覽器內核退出市場。

而在8月13日,火狐Firefox的開發公司Mozilla也宣布裁員250人,另外60人將調整崗位。“Mozilla裁掉了所有知道下一代布局引擎如何工作的人”,有技術人員評論說。這引發的地震超乎想象:火狐在桌面端份額只有7%,卻使用自己的Gecko內核,是Chromium和微軟之外僅存的“獨苗”。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Safari的內核WebKit與谷歌Chromium同源。這意味著,谷歌Chrome可能一統天下,變回微軟IE 6時期一家獨大的情況。“曾經的屠龍者成了龍”,人們在網上評論說。

瀏覽器生意似乎已經過時,為何仍引人關注?因為它仍把持互聯網的最大入口,研發門檻又是如此之高,不亞於重新設計一個作業系統。任何獨佔寶座的公司,都能在未來十年跨度上攫取巨大的紅利。

圖/視覺中國

互聯網“集體回憶”微軟IE退場

中國人最熟悉的莫過於伴隨Windows XP進入中國的IE 6.0瀏覽器,儘管對Web標準的支持並不好,以至於當年被《PC World》評選為“史上最糟糕科技產品”,但IE 6.0的份額在2002年超過95%。由於那時智能手機尚未問世,桌面端瀏覽器幾乎是人們訪問互聯網的唯一窗口,IE也成為一代人的共同回憶。

2007年,IE 7.0伴隨Windows Vista出生,提供了很多今天普及的功能,比如多標簽訪問、自定義主頁和地址欄搜索。但這一年,火狐和Chrome等第三方瀏覽器也開始搶佔市場份額。到2010年後,IE的市場份額可謂“滾著下山坡”,相繼被谷歌Chrome、蘋果Safari和火狐反超,如今的市場份額僅為1.33%。

IE當年崛起是因為它在1995年就被捆綁在Windows裡,並且後來成為Windows功能的一部分。簡單來說,即使你不想用IE上網,也不能卸載IE,否則Windows就不能正常工作。但IE到後來擁有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新研發的Chrome和火狐並非如此,可以輕裝上陣。

而讓IE市場份額極速下滑的,正是移動互聯網的到來。iPhone內置Safari瀏覽器,谷歌安卓則內置Chrome。時至今日,據ferdychristant.com統計,一個網站平均50%-60%的流量來自移動端。基礎作業系統的變遷,使微軟的捆綁策略不再有效。

在2014年,微軟開始為Windows 10研發瀏覽器Edge(當時還叫Project Spartan),使用自己的Edge HTML內核。微軟希望Edge成為IE的繼任者,但並未成功引導用戶從IE到Edge遷移。“依然有數千萬用戶以IE作為互聯網的入口”,有分析文章指出,對他們來說,Edge與第三方瀏覽器沒有任何區別。而IE本身又不再好用,開始被戰略放棄。

到2018年,IE和Edge的市場份額都僅超過1%。微軟決定放棄對瀏覽器內核的投入,宣布Edge採用谷歌Chrome的Chromium內核。至此,微軟就放棄了瀏覽器最核心的部分。據外媒評論,Edge與其他瀏覽器,“只有UI”的不同。IE和Edge出局都只是時間問題了。

開源精神的獨苗

中國人痛惜IE被放棄,而外國人更關心Mozilla(Firefox的公司)裁員。Mozilla的地位過於特殊,被認為是互聯網開放精神的化身,正如它的口號:Internet for people, not profit。有技術人員評論說:“儘管不是最好的瀏覽器,但它是唯一的獨立瀏覽器,開放共享式網絡的守護者。”

熟悉互聯網的人也許會知道,Mozilla與微軟是一對生死冤家。“痛恨微軟”可謂寫在Mozilla的基因裡。也正因此,這兩者一起折戟瀏覽器,被認為是谷歌Chrome獨大時代的到來。

在1998年前後,互聯網發生過一次“瀏覽器大戰”。美國公司網景(Netscape)的瀏覽器份額從1990年代中期超過90%,1995年上市的時候,市值超越Delta航空,但其後被微軟強行在Windows中捆綁IE瀏覽器打翻。觸發兩家戰火的是:網景開發基於瀏覽器的作業系統,類似今天的Chrome OS或Firefox OS,被微軟視作入侵大本營。

而網景認為,微軟將Windows與IE捆綁銷售,是利用壟斷優勢不當競爭,這才能贏下“瀏覽器之戰”。美國司法部采納了這一意見,於1998年立案調查微軟涉嫌壟斷,並且希望將微軟拆分為“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兩家公司。這場官司持續了6年,才以微軟破財消災結束。

圖/視覺中國

在不久前亞馬遜、Facebook、蘋果和谷歌在美國國會的反壟斷聽證會上作證的時候,比爾·蓋茨還雲淡風輕地說:祝他們好運!比爾·蓋茨還回憶起當時應付聽證會車輪戰的經歷。他認為,如果不是反壟斷案讓他分了心,就不會給安卓崛起的機會。

網景看似贏得了勝利,但市佔率被IE打到了個位數,在1998年被美國在線收購,並在2003年7月15被解散公司、遣散員工。作為“復仇”,此前公司孕育的Mozilla(意味)開放組織,在同一天成立了Mozilla基金,接管Firefox和其他項目。Firefox早期的名字Phoenix,被認為有浴火重生之意。

Firefox成為互聯網開放精神的化身,口號是“開源改變世界”。他們拒絕幾乎一切商業行為,也拒絕網站利用Cookie追蹤用戶數據,而Cookie最終讓谷歌、Facebook發跡。有員工曾說,人們將最激進和純潔的理想寄托在Mozilla上,並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它獲得收入。

2004年,Firefox 1.0問世,粉絲自發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一整版廣告。Firefox以瘋狂的速度搶佔份額:2008年下載量破億,3.0版本成為“世界上24小時內下載量最大的軟體”。Mozilla董事長感歎:沒有開源,Firefox不可能成功。

“好人輸給了蠢人”

但Firefox為什麽會失敗?從財報中能找到答案:2018年,Mozilla總收入4.5億美元,其中4.3億美元來自授權收入,即在瀏覽器中嵌入搜索引擎。

而諷刺的是,Mozilla超過90%的收入來自最大對手谷歌。從2008年以後,谷歌開始自研Chromium內核,與Mozilla的關係也迅速冷淡。2020年11月,谷歌與Mozilla的合約即將到期,新合約仍有三年,但每年費用並未顯著增長。而瀏覽器研發又要每年燒掉數億美元,Mozilla必須尋找新的活法。

Mozilla裁員那天的宣言,也像為開源精神判了死刑。“Mozilla的存在是為了使互聯網幫助世界應對各種挑戰”、“我們的舊模式:一切免費,有相應的結果,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商業機會和完全不同的價值交換體系。”開源精神的領袖最終敗給了金錢和現實。

圖/視覺中國

關於開源這種商業模式的失敗,有一個經典的橋段:2006年,OpenBSD創始人西奧·德·若特尋求捐款。人們忽然發現:世界上最有錢的一些公司,如思科、IBM和惠普,都在使用OpenBSD,但卻從未捐助過一分錢。而Mozilla最終捐助了1萬美元作為感謝。這就是一個主要開源項目的結局。

對於艱難維生的Mozilla,開發瀏覽器尤其是內核,又是一個極其燒錢的工作。2018年,Mozilla的開發支出高達2.8億美元。據公開資料,谷歌曾召集過1000個矽谷程序員,為開發Chromium內核工作了10年,研發成本超過30億美元。Mozilla能存活至今,完全是網景的遺產和“用愛發電”的奇跡。

也正因此,當微軟放棄IE和Mozilla大幅裁員後,人們擔心還有沒有人能對抗Chrome。“在W2C的標準討論中,房間裡不應該60%-70%都是谷歌員工。”有人評論說。而科技評論家Ferdy Christant認為,微軟擁有充足資金,完全可以在被Chrom擊敗前聯合Mozilla,但他們沒有。最有理想的人和最有錢的人雙雙落敗,“好人輸給了蠢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