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畫裡的雪景圖,穿越時光去看雪!

世界上很少有人不喜歡雪,

大雪紛飛,銀裝素裹,

人在這樣的氛圍中,

容易忘記塵世的煩惱,

只看得見眼前的白雪皚皚。

在雪中,

我們似乎將心靈洗滌了一番,

獲得了純粹的安寧。

對於中國畫家來說,

雪是一個極為豐富的元素,

一個能彰顯人的生命感受和情緒意志的對象。

白雪連綿,蕩盡汙垢,

在雪意闌珊中,畫家不落凡俗,

將自己的哲思寄寓於雪中,

描摹出頗有妙意的雪中之景!

對雪有偏愛的多是僧人畫家,

如巨然等,

或是傾向於禪宗情趣的畫家,

如王維、關仝等。

在禪宗中,雪意味著一種大智慧。

有僧問:“什麽是摩訶般若?”

青聳禪師道:“雪落茫茫。”

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大智慧是雪落茫茫。

傳說,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法融大師開堂講《法華經》,講得素雪滿階,群花自落。在這裡,茫茫的雪意就是智慧的淵海,它沉穩、內斂、深邃、平和、空無,體現了對大智慧的追求,那空明、清淨的智慧世界,原是畫家心靈之法身。

【唐】

唐 王維 《江乾雪霽圖卷》

據文獻記載,水墨雪景山水為唐代王維首創。自王維之後,歷代許多名家都熱衷於雪景山水的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經典傳世之作。

明朝後期文學家、詩人王穉登讚王維的《江乾雪霽圖》有“皎然高映”之趣,有“人在冰壺玉鑒中”之感。

王維《雪溪圖》有天渾地莽、玄冥充塞之天氣。霰雪紛其無垠,雲霏霏兮承宇,雪為白,白為無,白雪提供了一片空無的世界。在這一世界中,畫家同於宇宙渾莽之中。

【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亂雲低薄暮,流風回舞雪”,孤獨的遊子在萬般無奈中踏上路程,放眼望,蒼天茫茫,乾坤中空無一物,只有一條瘦驢在彷徨。正所謂“人煙一徑少,山雪獨行深”,畫家常以此為畫題。

北宋李成的《寒林騎驢圖》,就是表現這種境界的作品。此作曾被張大千收藏,上有“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的題簽,今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此畫大立軸,絹本,淡設色,乃李成生平傑作。

佔畫面很大分量的是古松,從左邊側出,直插畫面,有撐天拄地的氣勢,樹乾勁挺,天氣蕭瑟,殘雪歷歷其上。天寒地凍,大河滯斷冰流,暮色蒼茫,大雪飄飛,蒼天渾莽一片,大地失去姿容。溪岸上白雪皚皚,一人騎著瘦驢,目光驚悚,前後有二童子,真是“路出寒雲外,人發暮雪中”。寒氣凜凜,如在霧中。

宋畫《雪景寒林圖》是罕見的藝術珍品,也是中國的一件國寶。此畫作者范寬與李成齊名,世稱“李范”。《雪景寒林圖》採用全景式構圖,畫面層次分明,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回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的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余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梁楷的《雪圖山水圖》,今藏日本,畫面中,浩瀚無垠的雪境,乾坤混蒙,一片茫茫,筆致柔和,風格細膩,和梁楷的其他一些作品風格不同,這幅《雪圖》將雪溫柔神秘的特點表露出來,中有二人騎馬,在荒天雪地中,這是一次愜意的旅行。行者沒有那種匆匆趕路的神情,而是在靜靜地享受著這一片寧靜,這一片神秘。

馬遠,南宋繪畫大師,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乾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

夏圭,南宋畫家。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

此幅畫中描繪了雪後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遠景用勁利方折的線條勾勒出遠山一角的輪廓和紋理脈絡,坡腳則隱沒於淡墨暈染的煙嵐霧靄之中;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岩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遠處山頂與近處枝權之上有未融化的積雪零星點綴。

由於經過近九百年的氧化,此絹已發黃、變暗,使得用蛤粉點染的白雪歷久彌新、晶瑩璀璨。畫面右下角為細波蕩漾的湖面一隅,一葉小舟漂於湖面之上。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元】

黃公望,元代畫家,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九峰雪霽圖》繪高嶺競立,層岩蜂起,丘壑嬈崢,凍樹蕭瑟,是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杆如“竹根”,樹枝如“花霸”。用筆洗煉,構圖新穎,平中寓險,風格雄奇。為黃氏晚年永墨山水畫之傑作。

在中國藝術中,雪具有感發人心的功能。因而,它往往具有和酒同等的作用,催發意興,激蕩生命。黃公望《山陰訪戴圖》,畫的是東晉時的一個故事,頗有意境。

東晉名士王徽之,就是那位愛竹成癖以至說出“何可一日無此君”的詩人。他在山陰時,一天夜晚,一覺醒來,知是下雪,急命打開門窗酌酒,四望皎然。他在雪地裡踱著步,詠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到了朋友雕塑家戴安道。此時戴在剡溪,離此有相當遠的路,他卻命家人駕小舟去訪問,小舟幾乎在雪溪中走了一夜,快到了戴的住所,他又命船家返回。人問其故,他說:“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一定要見戴安道?”這是何等瀟灑倜儻的人生格調。他解除的是目的,高揚的是“興”——生命的悸動,夜、酒、詩、友情,再加上雪,這就是他的興發感動,他有不可遏止的生命衝動。

曹知白,元代畫家,藏書家。結交趙孟頫、鄧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與倪瓚、黃公望交往最密,常以書畫相唱和。

這幅是曹知白晚年的作品,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畫面的左下方,幾株松樹巍然矗立,在這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裡更顯現出一派凜然不屈的丈夫氣概。此作雖然是描繪雪景,卻沒有給人蕭瑟荒涼的感受,相反,在這冰天雪地的景色之中,似乎還隱約能夠感受到一絲融融的春意。一道在山崖間飛瀉直下的流泉,雖然只是一處看似尋常的點綴之筆,卻為畫面增添了動感,使作品有聲有色,更富有觀賞情趣。

姚廷美,元代畫家。畫面上雖然運用了大量的留白與渲染,但作者精妙的筆墨和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依然使畫面充滿生機,即使在白雪皚皚的寒冬,山川仍然有其精神和氣魄。此外,為了突出冬日景象,江面與天空都以淡墨暈染;而為了強調山頭積雪,天空的墨色有意加重,這也使整個畫面更加統一。

【明】

文徵明說:“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筆作山水以自娛,然多寫雪景,蓋欲假此以寄其歲寒明潔之意耳。”清惲南田說:“雪霽後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聊志我輩浩落堅潔耳。”這都點出了雪畫情感寄托的特徵。

戴進,明代畫家,“浙派繪畫”開山鼻祖。宣德年間以畫供奉內廷,官直仁殿待詔。後因遭讒言被放歸,浪跡江湖。

此畫構圖奇峭,山峰走勢怪異,樹石堅硬,房屋瓊樓掩隱於山峰後面,與遠處的雲霞相接,很是俊朗動人。仔細看庭院的屋中有幾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掃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來,整個畫面體現了一個“閑”字。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濃,多次皴擦,層次加深,似先用濕筆,然後用乾筆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筆活而不亂,層次井然。

吳偉,明代著名畫家。《灞橋風雪圖》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畫的也是灞橋風雪中的送別場面。在寒冷的風雪中,瘦驢、窄窄的小橋、遠行者傷感的神情以及這寂寞的天地令人印象深刻。

雪後尋梅,是中國文人很喜歡表達的境界,畫中也是如此。明代江夏派名筆吳偉(小仙)的《踏雪尋梅圖》,今藏安徽省博物館,絹本,是一高近兩米的大幅立軸,乃小仙中年後作品。

這幅畫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也不是全無法度。畫面中,一人雪後拖著拐杖,踏著大雪,過小橋,小橋下雪水潺潺,亂石參差,尋梅歸來,後有一童子抱琴隨之。橋頭有一戶人家,傍山而居,山坡上卻有老樹數株,枝乾虯曲。高聳的山峰以亂筆掃出,山頭野樹上積滿了雪,山下丘壑縱橫,林木古刹在一片雪海中隱現,很有精神。在靜絕塵氛的境界中,在白雪皚皚的天地中,人尋梅抱琴而行,小仙雖無言,但精神氣度躍然絹上。

王諤,明代畫家。

《寒山圖》氣勢巨集偉,寫雪而不落俗套。在高山嚴寒之間而具濃厚熱烈的生活氣息,行筆簡潔而意境高深,較之諸家,有繼承也有所變化,可視為明代時代風格較典型的一件作品。

藍瑛,明代畫家,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

此圖畫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蓋,枝椏彷佛披上白衣,展現萬千姿態。山巔和脈嶺及岩石縫隙,則布滿了銀白色晶瑩閃爍的苔點。藍瑛在畫中運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顏料,讓豐富的色彩交織在一起,表現雪後放晴山景瑰麗的景象。畫中央有一條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著紅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著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

【清】

石濤,清初畫家,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

此幅雪景山水冊頁,屬石濤十二開畫頁中畫法最為怪異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塗抹,墨色翳潤,山巒皚皚白雪,用極簡括皴筆草草舒寫,筆斷意貫,氣脈成章,顯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樹葉苔色,以陰陽襯貼法概寫,點中夾水夾墨,一氣混雜,如纓絡連牽,渾融透明,使整個畫面景物給人以蕭疏寒冽、沉寂明淨的意象。

弘 仁,清畫家,清初四畫僧之一。

《西岩松雪圖》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作者精神高度淨化後的影跡,給人以偉峻、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