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生創客、一身肝膽,“90後”王希季恰似同學少年

面對未知領域,他第一次踏入

就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順利送入軌道

面對神秘任務,他第一次挑戰

就把第一枚探空火箭推向深空

面對臨危受命,他第一次突破

就攻克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難題

他就是

我國著名航天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王希季

今天是他98歲的生日

讓我們一起祝這位

中國科研史上的傳奇人物生日快樂

心存救國赴海外,一腔熱血報國歸

9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21年7月26日,王希季出生在雲南昆明。初中畢業前,王希季患風寒休了半年學。病剛剛好就去參加昆明市會考,成績是全市第一名。1938年他初中畢業,正趕上西南聯大在昆明招生,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加了考試,結果直接就被錄取了。

西南聯大舊址

1942年,王希季進了一家兵工廠,當時正值中國抗戰。在親身體會了幾年的兵工廠生活後,他覺得中國的工業太落後,這樣下去國家將會面臨無限的危機。於是抱著“工業救國”的理想,他於1947年考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攻讀動力和燃料專業。兩年後,王希季成功獲得碩士學位。

當王希季正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時,新中國成立了。聽到這個喜訊後,他迅速找到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要求立即回國。當時美國政府為了阻止中國留學生回國,提出了許多優厚條件。而回國的留學生,在國內每人只能享受300公斤小米的優待。不少同學都勸他讀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勸他乾脆就留在美國。

但因為兩張照片,讓王希季下定決心回到祖國。其中一張就是解放上海之後,人民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的照片。

解放軍露宿上海街頭

王希季晚年時,曾經回憶說:“我原來在國內的時候,正趕上軍閥混戰,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一張照片,有軍隊為了老百姓,可以在屋簷下過夜,這樣的軍隊是真正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為老百姓的幸福而存在的一支隊伍。

就這樣他毅然放棄了國外良好的學術環境,和一批中國留學生一起登上“克里夫蘭總統號” 輪船回到了祖國。

1950年王希季在歸國途中

心為興國毅轉行,攻堅克難創輝煌

王希季是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T-7M”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但難以置信的是:這位把中國第一枚火箭搞上天的人,在受命研製火箭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任何這方面的知識,他只是一位搞熱電廠發電的專家。1958年11月,時任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級安排到上海機電設計院報到。去了之後他才知道,這個上海機電設計院要做運載火箭、發射人造衛星,在當時是一個保密非常嚴格的部門。把衛星送到天上去和在火力發電廠發電給大家用,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他清楚,將人造衛星送上天,對於新中國來說何等重要,王希季毫不猶豫點頭答應。

“T7-M”發射架前合影(王希季二排左八)

突破的過程十分艱難。有時碰到一些連自己都沒接觸過的新東西,王希季常常是頭一天晚上啃書本,第二天就給大家上課傳授。在許多基本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王希季他們土法上馬,沒有電子計算機,他們就用手搖計算機雙手計算大數據,他自己多次親身參與危險度極高的火箭發動機試車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0年2月19日16時47分,這枚完全由王希季等科研人員設計、研製的液體推進劑探空火箭成功發射,雖然它的飛行高度只有八公里,卻在我國的航天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標誌著我國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邁出特別關鍵的一步。

王希季進行火箭發動機試車

之後不久,王希季又受命投入到負責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工作中,這在王希季的科研生涯中又是一個第一次,但他依舊沒有選擇退縮。他堅信發展的基礎就是創新,沒有老路子,那就創造新路子!

接受任務後,他帶著科研人員全力突破,大家集思廣益,突破一個個高難度技術難題,很快提出了幾套設計方案,並在此基礎上,經過反覆推敲、論證,最後確定了一個從我國國情出發,將可行性與經濟性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長征號”運載火箭的能力為基礎採用彈道式返回方式的技術方案。經過先後數十次實驗,終於將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送上了天,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此項技術的國家,在全球航天界引起轟動。

1975年,我國第一個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

1980年後,王希季又先後負責研製和成功發射了6顆衛星,並負責提出了第2和第3個返回式衛星型號的技術方案,並負責完成了這兩個型號方案的階段研製工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返回式衛星技術取得突破,王希季起著關鍵和主要作用

心懷貢獻創佳績,不懼年老研創新

1993年,已72歲高齡的王希季早已滿頭白發、步履蹣跚,此時他本可以把機會讓給年輕人,自己去安享晚年。但是從他眼神中依然還能見到那堅毅的光芒。他決心要為技術創新、國家發展而不懈奮鬥。王希季參與過無控制火箭技術和回收技術兩門新的學科,便創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提出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

作為空間返回技術學科的帶頭人和中國空間事業開創人之一,他於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右二為王希季

王希季如今依舊在科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也撰寫了許多作品。《航天器進入與返回技術》、《工程設計學》、《論空間資源》、《空間微重力資源》、《從空間資源開發展望空間技術發展》......這一部部創新之作不僅是王院士在科研道路上攻堅克難的見證,也將會是我們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瑰寶。

王希季曾經說過“這些事情我們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是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二是靠‘兩彈一星’精神”。是啊,我們能從他的人生中深切地感受到,他用畢生時間求學和一次又一次轉行的愛國精神,還有那不懼艱險、刻苦鑽研的科學創新精神......王希季用他的一生去詮釋著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這將成為我們國家發展道路上不可磨滅的財富!

王希季在《國之大器》首映式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王院士老了

他的心卻依然跟隨火箭奔騰萬裡

恰似同學少年激情四射

他奮鬥一生

讓中國的星辰

閃耀在世界的天空中

他拚搏創新的精神

也會閃耀在我們的心中

讓我們這一代航天人

懷揣夢想砥礪前行

探索不一樣的未知

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關注我們,點讚中國航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