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聽說這個方言最接近上古漢語,有音有真相

蘿莉音、少女音、禦姐音

正太音、少年音、奶奶音

……

如今社會充斥無數「聲優大神」

身為一個正經的小編

本人一向走高冷路線

蘿莉音沒興趣,上古音麻煩了解一下?

什麼是上古音呢?

專家普遍認為漢語語音的變化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上古音系統、中古音系統,近代音系統。

上古音是指上古漢語時期,暨從西周初年到漢末的漢語語音,歷時一千二百多年。

這一時期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春秋以前、春秋戰國時期和兩漢時期。

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詩經》的韻部系統和先秦的聲母系統。

這段來自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精心錄製的模擬發音,請小夥伴隨意感受一下這發音......

聽完上古音,順便給大家科普下中古音和近代音。如果說上古音勝似外語,那麼中古音便「接地氣」多了......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漢語的語音,可以分前後兩期。南北朝的漢語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漢語是中古後期。如果用中古音來朗誦李白的《將進酒》,會是什麼樣的呢?

是不是聽著有點像粵語和閩南話的雜合體?李白詩無敵,今天能這麼念唐詩的也很無敵!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時期的漢語語音。

既然敢稱為近代音,說明還是比較好懂的,感受一下近代音版的《水調歌頭》。

宋音即宋朝的官話,北宋和南宋的官話是不同的。

宋朝的漢語和今天的粵語發音差不多,有些唱戲的味道,對北方地區的朋友來說還是有點難懂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聽這些古音會覺得跟閩南語、粵語相像,但卻跟國語相差甚遠呢?

其實漢語包含七種語言:官話(現在指國語)、吳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粵語。

語言學界普遍認為閩南語最接近上古漢語。

因為在閩南語中至今還留存有大量的上古漢語發音↓↓

古漢語辭彙在閩南語中的遺留

鼎(tiá?):以煮食用具為例,古代稱為「釜」的,華北人、官話語區稱為「鍋」,吳語、粵語和客家話稱「鑊」,閩南語稱為「鼎」。閩南語以「鼎」作「釜」至少保存了西漢尚可了解的一種用法。今贛語也保留「鼎」,稱尖底炊具為「鼎罐」。

牙(gê)、齒(khí):「虎象有牙,人馬有齒。」例,馬齒、齒科大夫(非牙科大夫),齒膏(非牙膏),暴牙,象牙。

夕暴雨:午後雷陣雨。此辭彙尚保留於日本。

身(sin):閩語系(如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皆稱「懷孕」皆為「有身」(ū-sin),而「身」字於甲骨文中即畫一個人腹中有物。(粵語也保留,稱「身己」或「有身己」表示「懷孕」。國語也說身孕。)

箸(tī):筷子。日語表記漢字同。廣東和平縣仍有人保留稱「箸」表示「筷子」。

糜(m?ai):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稱之。

衫(sa?):衣也。由上而下穿者,不論是否及於下半身,都一定叫衫。如長衫(長袍)。(粵語也保留)

先生(sian-se?):粵語、日語、韓語亦保留此用法。今官話謂「某老師」,閩語謂「某先生」。如「張先生」乃指「張老師」,指一些學有專精者,如醫生,教師,律師……等。

悾(khong)/悾悾(khong-khong):心思空空,傻瓜。《論語》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閩南人的遷居史,閩南人的祖先大都是在古時侯為躲避戰亂,從中原遷居而來。

歷史上有多次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居閩南的記載,這些中原漢人來到閩南的同時,也帶去當時中原地區古漢語,如陳姓(潁川衍派)祖先就是在古時從中原地區遷入閩南的。

因閩南地區多為丘陵地帶,交通不便,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不是很方便,較少受到外民族語言的衝擊,因此才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古漢語發音。這也就是為什麼閩南語被稱為上古漢語的「活化石」......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