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袁崇煥守墓390年後,這個家族還會繼續堅持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21日電(袁秀月)一碟堅果、幾個石榴、一盤廣東香腸,還有一罐北冰洋汽水……

這是佘幼芝離開的第七天,女兒焦穎在桌上擺的她生前最喜歡的幾樣吃食。桌子正中央立著的,是佘幼芝掛著爽朗笑容的照片。

8月12日,袁崇煥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從1630年袁崇煥去世到今天,佘家已經為袁崇煥守墓整整390年。而佘幼芝的女兒焦穎將接過母親的班,繼續守下去。

焦穎為母親上香。袁秀月 攝

袁崇煥的悲劇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袁崇煥這個名字,都是從金庸的小說《碧血劍》中。小說講述了袁崇煥的遺孤袁承志為父報仇的故事,有人將袁崇煥稱為《碧血劍》的隱形男主角。金庸本人也對袁崇煥欣賞有加,曾專門為其撰寫《袁崇煥評傳》。

不過,金庸的第一篇歷史人物評傳卻遭受了不少爭議,有人並不認同金庸對於袁崇煥和明朝那段歷史的解讀。

那麽,袁崇煥到底是什麽樣的人,他的爭議又來自何處?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名將,曾大敗努爾哈赤,使其遺恨而終。崇禎皇帝即位後,袁崇煥備受賞識,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管轄遼東、河北、天津、山東等地,是明末經營關外防務、抗擊後金勢力的重要將領,崇禎皇帝曾親賜其尚方寶劍。

佘幼芝和外孫女在袁崇煥祠墓。袁秀月 攝

然而,1629年,在袁崇煥又一次擊退後金進軍後卻鋃鐺入獄,次年就被處死,家人流放,家產抄沒。

後人認為,崇禎皇帝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了袁崇煥。也有人推測,袁崇煥被冤殺,跟明末魏忠賢遺黨與東林黨人的鬥爭有關。還有人認為,袁崇煥的悲劇源於己巳之變和崇禎皇帝的性格弱點。

而袁崇煥的爭議則大多集中在他擅殺將領毛文龍上,有觀點稱,毛文龍之死為後金解除了後顧之憂,金兵由此長驅直下。

歷史真相幾何,早已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不過在爭論之外,很多人都同意一點,袁崇煥的死是一場悲劇。

佘幼芝回廣東老家時被贈送的題字。袁秀月 攝

佘家守墓故事:從佘義士到佘幼芝

1630年8月,袁崇煥被處以磔刑,年僅46歲。相傳袁崇煥被殺後,沒有人敢給他收屍,袁崇煥的部下佘義士冒著危險“夜盜其頭”,埋葬在自家院子裡,從此隱姓埋名,終身為其守墓,死後還交代家人將其埋在袁崇煥墓旁。同時留下祖訓:不能回廣東老家;不許做官,要讀書;要世代守護袁崇煥墓。

這位佘義士便是佘幼芝的先祖,這段故事在清代筆記《燕京雜記》中有所記載,嶺南馮漁山題義莊有雲:“丹心未必當時變,碧血應留此地堅”。而袁崇煥墓便位於北京市廣渠門以內臥佛寺以東,以前的廣東義園,又稱佘家館,現在的東花市斜街52號院。直到2002年,佘家人一直住在這裡,守著袁將軍墓。

“文化大革命”期間,袁崇煥祠墓曾遭到嚴重破壞,袁祠也逐漸成為居民雜院。佘幼芝堂兄一家搬走,佘家的守墓事業險些中斷。也就是那時,佘幼芝扛過了守墓這份責任。1978年之後,她四處奔走,呼籲袁祠修複。

佘幼芝和丈夫焦立江

焦穎和弟弟就出生在袁祠,她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的情形。那時父親焦立江是小學教師,他覺得大雜院的環境不適合孩子的教育,希望搬到環境好一點的地方去。但母親不想離開袁祠,一直推三阻四不同意,兩人還因此鬧過離婚。

直到後來,關注袁崇煥祠墓的人越來越多,來訪的人也越來越多,父親才慢慢了解袁崇煥的故事,理解佘家守墓的艱辛。後來,焦立江也開始支持妻子,還幫助佘幼芝準備各種材料。

“我父親那時候在上班,下班回來就開始寫材料,有時候寫到半夜兩三點,寫完了把我媽叫起來念給她聽,半夜被他們吵醒是經常的事。”焦穎說,那時母親也有工作,為了反映問題,她經常要請假。

佘幼芝夫婦和女兒焦穎及外孫女

執拗的佘幼芝 女兒焦穎接班守墓

“幼芝”諧音“幼稚”,焦穎一直調侃,其實母親的性格跟她的名字很像“幼稚一輩子”,每次她這麽說,母親也樂,但就是不愛聽。

“別看她年歲大了,她有時候考慮問題比較單純,她性格也特別直率、開朗。”焦穎說,母親性格倔強,如果她想做什麽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不過如果她沒這麽拗的話,她也辦不成守墓這件事。

其實有段時間,焦穎也不支持母親的工作。因為那時在她看來,母親的心裡似乎沒有家裡人,特別是沒有孩子,“(守墓)這件事情在她心目當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1992年,北京市有關部門對袁崇煥祠墓進行修繕。2002年,有關部門再次對袁崇煥祠墓進行大修,並將其改為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對於佘幼芝來說,這是久等的一刻,然而由於房屋損壞嚴重,祠墓內的十九戶居民也不得不全部搬走。焦穎回憶,搬走的那天,老太太在外邊大哭,甚至比兒子去世的時候哭得還傷心。

視頻截圖:佘幼芝兩年前去袁崇煥祠墓

2003年,焦穎的弟弟焦平原本要應老家的邀請,去袁崇煥紀念園工作,沒想到在征求女朋友父母同意的路上橫遭車禍去世。最後焦平的骨灰被送到紀念園,永遠守護袁崇煥將軍。

“那時我接到通知的時候,一下子就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焦穎說,既然父母沒辦法改變,那麽作為女兒只能順從他們。他們老兩口有三個共同的願望:一是回去繼續守墓,二是全面恢復袁祠建築群,三是申請非遺。

真正觸動焦穎的是,2016年父親重病時,他還在惦記這三件事。父親去世後,焦穎一直陪著母親生活。在母親最後的5個月時間裡,她連說話都費勁,但心裡仍然想著這三件事。

佘幼芝希望女兒能夠接班,把守墓事業傳承下去。所以母親臨走的時候,焦穎多次跟她表示:“您該放下的放下,您沒做成的事兒,我盡我的力量去做。”

“我不像母親那樣執著,我也不會像她那樣拋家舍業,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覺得母親做的這件事情偉大,她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那麽我就應該把她的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影響更多的人。”焦穎說,她可能做不到母親那麽好,但起碼她能做到抽出時間到墓地打掃衛生、剪剪草澆澆水。

至於孩子會不會繼續守墓,焦穎則表示,會尊重孩子的意願。“其實從某些層面來說,我弟弟已經在廣東永遠守下去了。如果孩子願意,那是(最好)。可能我會在日常生活中跟她有意無意地溝通這些事情,我不會勉強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新聞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