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9.0,集集神作,不看到最後根本猜不到結局

之前跟大家介紹《愛當機》的時候,因為針對作品提出了異議,部分朋友表示不開心了。

人家的創意明明很好嘛,為什麽會看不到呢?

它當然好,只是還不夠

就像我之前說的,拋開技術環節的優勢,這部作品的立意其實是不錯的。

多元的敘事模式和表現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它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問題在於,篇幅和作者的主觀差異,導致這部動畫在創意層面的良莠不齊,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這個時候,板塊化的創作暴露出來的缺陷就很明顯了:

沒有貫通的敘事鏈,一旦獨立的板塊水準下降,就會影響到整體質量

而說到整體質量跟創意,有一部動畫不得不提。

因為過於優秀,有人說它的每一集都是神作。

妄想代理人

Paranoia Agent

製作這部動畫的不是別人,正是有著“造夢師”之稱的日本已故動畫大師,今敏

如今,他已經離開了我們將近10年。

提起他的作品,看過的人肯定會用“想象力爆棚”來形容。

儘管在世時隻推出過4部電影長片,但部部經典。

相較之下,他的過早離開不禁讓人惋惜。

對於死亡,今敏看得比較開。

在他的隨筆集《我的造夢之路》中,他曾寫到:

比起羞恥地活在世上,不如痛快去死

這種不將就不湊活的態度,貫穿到他的每一部作品之中。

要做,就做能被世人記住的精品,要麽就乾脆不做。

如果你看過今敏的全部電影,肯定會注意到上面這張圖存在的“異樣”——

有些角色你並不認識。

一個是桌上的狗仔布偶,另一個就是最右邊戴鴨舌帽的棒球少年和身後的女孩。

這幾個角色,正是出自今敏唯一的TV番作品,也就是今天要講到的《妄想代言人》。

談起這部作品的創作動機,今敏坦言,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次“廢物利用”。

因為種種原因在前作裡被放棄的點子,今敏決定用另一種方式進行呈現。

TV番,給了他完成這個心願的舞台。

通過這次創作,也能看到其對兩年之後(2006)的《紅辣椒》產生的影響。

比如在表現角色從深層意識回到現實的段落裡,二者的表現手法幾乎如出一轍,只不過形式上略有差異。

更巧的是,今敏在兩部作品裡都選擇了用警察一角,來打破虛幻和現實的界限。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妄想代言人》未嘗不是今敏的一次實驗。

雖然預算有限,但實驗成功頗豐。

如果創意的二度利用是他的出發點,

利用作品反映現實,則是《妄想代言人》的終極追求。

在《妄想代言人》的幕後訪談中,今敏表示,生活中人們習慣用借口逃避現實的現象,是非常值得反思的。

為此,他舉了一個“小孩喜歡謊稱肚子痛以逃避上學”的例子,來佐證現實中無處不在的推脫之辭。

如何還原這種習以為常而不覺其害的思維,並進而引發更深的內涵主題,就成為貫穿《妄想代言人》的全部主題

在今敏的作品中,他喜歡製造一種出其不意的敘事方式,來顛覆觀眾對事物的既定認知。

意識流是今敏非常喜歡的表現手法

《妄想代言人》中,這樣的敘事模式同樣存在。

在故事開場那詭異的OP(片頭曲)裡,導演實際上就已經埋下一些對照故事主線的訊息。

看完整集再來回看這段OP,其實能深深感受到導演的諷刺寓意。

人人洋溢的笑臉,並不代表他們真的快樂

《妄想代言人》看似超現實的故事,內裡卻包含著相當現實主義的命題。

整部動畫,大致可以分為8集前和8集後兩部分來看。

在前8集,故事主要圍繞“棒球少年襲人事件”展開。

被襲擊者,有創作出高人氣玩偶的設計師,

有成績優良的小學生,

有患有精神分裂的家庭教師,

還有喜歡嫖娼的警察和打探八卦的小報記者。

冥冥之中,他們或直接或間接地被關聯在了一起。

在一個特定時間內,這些人都成為了棒球少年襲擊的對象。

共同點在於,在說出了自己的遇襲經歷後,他們都無一例外如釋重負

然而負責調查的警察,並不知道背後的原因。

正當警察被雜亂的線索搞得毫無頭緒,“凶手”卻浮出水面。

一位自稱是製造這起混亂的少年被警察緝拿歸案。

按他的說法,自己是為了和被心魔附身的人決鬥,才製造了這一系列傷人事件。

不過他的謊言很快被揭穿,因為球棒傷人事件仍在繼續。

隨著故事推進,觀眾會發現冒牌少年口中的“心魔”所言非虛。

因為劇中的每個被襲者,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比如那位精神分裂的家庭教師,她就長時間受到自己疾病的困擾。

雙重人格讓她一直在“白天是人民教師,晚上是夜店妓女”的狀態中煎熬。

男友的求婚,加劇了她的焦慮。

而因焦慮激發的第二人格,很快讓她回落到此前嘗試擺脫的墮落境地。

看到後來你會發現,棒球少年襲擊的,幾乎無一例外是這類擁有心魔之人。

他們要麽因為自己的欲望陷入煩惱,要麽被外來因素折磨得意志消沉。

總之,但凡出現意志上的軟弱,或者行為背後包含複雜的欲念,都會成為被襲擊的對象。

而正當你跟著案件一步步推導,渴望找到真凶時,第8集的視角隨之一轉。

故事不再跟隨案件推進,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看似無關的支線情節

比如尋求自殺的老中青三人組,

無聊時扎堆八卦別人家私事的歐巴桑,

以及陷入困境的動畫製作小組。

這些看似和主線毫不相關的分支情節,實際上和前面8集探討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敏嘗試在這些分支中,向我們展現不同人所面臨的困境。

而他的觀點也隨著劇情推進昭然若揭:

問題不在於困境本身,而在於你如何解決這些困境

劇中人物正因為遲遲無法面對這些困境,才讓自己身陷囹圄,被少年攻擊。

面對困難,人們很容易形成一種推卸心理,以圖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安全感。

長此以往,人人都習慣把問題歸咎於別人,問題仍舊留在原地,甚至惡化。

這種心理,在當今已經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問題,而是蔓延到了整個人類社會

於是故事中,所謂的“棒球少年”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角色,而是成為一種名為“逃避”的具象化象徵。

遇到問題,只要讓幻想的少年把我敲暈,問題就沒有了。

可能嗎?

意志堅定的人並不會挨打

帶著這樣的邏輯,今敏用兩種意象反映了人類的逃避現狀。

一種,是如“棒球少年”這樣,通過臆想把自己偽裝成弱者,從而達到免責目的;

另一種,是利用布偶製造的甜美幻想,讓人陷入虛假狂歡,從而逃避現實對自己的傷害。

二者殊途同歸。

這也是為什麽劇中的明眼人,會將布偶和棒球少年畫上等號的原因。

因為它們或主觀或客觀地麻痹了人對現實的感知,本質上,都是在幫助後者跳進理想的烏托邦

早在上世紀日本泡沫經濟解體之際,就已經有人注意到這種“錯不在我,在全世界”的中二心理。

於是也才有了後來創作出來的,象徵無作為鼻祖的碇真嗣(《EVA》)的出現。

這個角色身上反映的,正是那個年代彷徨而不知所措的年輕人形象。

隨後的自閉情節,簡直就是對日本現實社會中尼特族、禦宅族的絕妙隱喻。

《妄想代理人》用環環相扣卻又超脫常理的敘事手法,把“要不要逃避現實”這個議題闡述得淋漓盡致。

當中既有對人類的靈活拷問,也有對社會現象的銳利抨擊。

如今大師已去,片中反映的問題,正如它的結尾一樣,形成一個無法破解的死循環,至今仍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

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不會自行消退,答案,永遠在行進中找尋

到底是被球棒一擊必殺當一輩子懦夫,還是勇敢面對球棒當5秒真男人。

一切,取決於你。

近 期 熱 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