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刷臉支付入港記:從馬雲開始的支付寶五年刷臉歷史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季瑜生

4月2日,基於支付寶刷臉支付技術的12台“蜻蜓”,悄然飛進香港,不僅在瞬間刮起了一陣行業的颶風,當晚#香港也能刷臉購物了#甚至一度爬上新浪微博熱搜榜,熱度超越了鋼鐵俠和美國隊長。

對於行業而言,支付寶“蜻蜓”率先飛抵香港,不僅意味著刷臉支付在中國內地以外的商用落地,同時說明中國“智造”的刷臉支付技術也能“出境遊”了。

在這場由刷臉技術引發的新一輪全球化移動支付前沿性新變革裡,每快一步就多一分先機。支付寶刷臉支付入“港”,不僅在全球移動支付市場本就漣漪不斷的水面上投下了一枚巨石,比老對手微信快人一步到達戰爭腹地,於支付寶而言,其重要意義不亞於一場諾曼底登陸。

拚技術、拚落地、拚推廣,大戰的氣氛彌漫各處,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技術是彈藥,產品化能力是單兵素質,推廣速度則考驗著集群作戰的綜合能力,而刷臉支付入港,正是這場戰爭中諾曼底登陸的一役。

而透過這一角,我們看到的是一場關於線下支付,關於AI技術落地以及關於市場推廣的生死競速,以及一幕在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之間延續近十年的奇襲與復仇。

刷臉支付入港記:升級內地遊客體驗、提升商家收銀效率

4月2日,一台名叫“蜻蜓”的支付寶刷臉機器飛入香港,立刻引發圍觀,甚至在國內衝上了微博的熱搜,關於人工智能、關於移動支付,這些或新或老的名詞,再一次隨著產品的落地衝入人們的眼前。

從外觀上看,這台機器不過iPad大小,似乎平平無奇,但實際使用起來卻異常輕鬆。在香港國際機場1號客運大廳Duty Zero免稅店裡,智東西記者看到:顧客只要把臉對準攝影頭,再輸入手機號碼就能立刻完成刷臉支付,全程不必掏出手機,更不必輸入密碼,即使老年人也不必擔心學不會。

據支付寶表示,此次共計有12台“蜻蜓”率先飛赴香港國際機場,在眾多免稅店中開啟正式商用。

在人流穿梭的香港國際機場1號客運大廳Duty Zero免稅店,智東西看到收銀台上就擺放著這樣刷臉設備“蜻蜓”。

“連手機都不用拿出來,更加不擔心沒電!”首次在港嘗鮮的武漢遊客孫小姐說,自己在武漢曾在飲料機上體驗過刷臉買水,但沒想到今天在香港也能用刷臉支付,感到又酷又親切。

而另一位初次體驗刷臉支付的內地遊客霍阿姨說:“來香港沒想到到處都能用支付寶,根本不需要兌港幣!臨回去了又在機場嘗鮮了一把刷臉付,也不怕忘記密碼,回去也想多刷刷!”

而Duty Zero的收銀員Amy則對“蜻蜓”帶來的效率提升大為讚歎。“刷臉支付讓顧客覺得很新鮮,我們也覺得速度超快!”

作為一個的收銀員,她基本可以做到將收銀速度根據商品數量精確到秒級時速。她算了算,從前僅僅是支付這一環節,顧客從拿出手機、打開App、點到二維碼差不多需要三十秒的時間,如果來免稅店的進店人流量大時,經常會出現收銀台前排起長隊的情況,不僅收銀員任務加重,對顧客的耐心也是一大挑戰。

現在使用刷臉支付,用戶只需對準螢幕看一眼再輸手機號即可,環節從三個變成了兩個,時間上則縮短了一半有余,無論是效率還是業績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似只是十二台機器被放到了香港,背後的軟體普及度,技術成熟度,全球化競爭象徵意味都是潛藏在這十二台小小機器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

去年十一黃金周,“全球境外首批不帶錢包出遊地”排行榜出爐,作為國際客運吞吐量排前三的香港國際機場,在“全球十大移動支付機場”裡則排到第一,這裡熱門商戶裡有九成都接入了支付寶。香港機場管理局零售體驗總經理盧潔儀表示: “為了優化旅客的機場體驗,我們一直致力採用不同的創新科技,打造香港國際機場成為智慧機場。”

而支付寶港澳台總經理李詠詩則認為:“支付寶一直致力於把香港打造成一座便捷的智慧城市,現在內地遊客來香港就和平日在家出門一樣,搭車購物都可以用支付寶付款、吃飯可以用掃碼點餐,走到哪裡只需一部手機。今天起,刷臉支付又先從機場開始,未來還會落地香港更多的其他場景。”

於行業而言,身處大灣區的香港一方面緊靠微信大本營卻被支付寶搶了先,另一方面香港一般是諸多企業軟體與產品出海時選擇的首站,產品在香港落地,也就意味著全球化競爭被按下快進鍵。

“蜻蜓”五年始長成,最早做刷臉的支付寶,第一張就是馬雲臉

我們總是能很快的接受科技帶來的巨變,以至於忘記了它背後漫長的進化史詩,對於刷臉支付這一技術來說,其實它的落地歷史也不過短短一兩年,但是許多身處大城市的用戶就已經對它非常熟悉。

據2018年“雙11購物狂歡節”的數據顯示:“雙11”當天消費者通過支付寶走指紋、刷臉完成支付的比例達到60.3%,相當於每10筆支付就有6筆。

另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統計:2018年以來,人臉識別在手機解鎖、身份驗證、支付等方面廣泛應用,並已成為國內主流趨勢,目前85%的用戶願意使用刷臉支付等生物識別技術進行支付。尤其刷臉支付更是讓支付方式又一次實現了“顛覆”,未來被業內普遍預測會呈現井噴式的增長。

但於支付寶而言,這項技術從籌備到飛抵香港,中間卻是一段漫長的五年進化史詩。

早在2014年,在擁有了五年的眼紋、聲紋、指紋等生物識別技術研發的基礎上,支付寶內部正式開啟了對刷臉支付背後最重要的人臉識別技術的探索。

到了2015年,支付寶的刷臉技術就在全球率先展開了商用,在德國漢諾威,借著馬雲的“面子“首次面世。在當年的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展上,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當著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面,首次用支付寶刷臉支付,花了20歐元上淘寶“淘”到一張老漢諾威的郵票送給組委會。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看臉買單”。

與此同時,自2015年起,支付寶就率先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用戶登錄,這一技術先後用於實名認證、找回密碼、支付風險校驗等場景,據悉迄今已服務過數億用戶。

不過,期間儘管人臉識別已經有較多的公用應用場景,但刷臉支付一直遲遲未能投入商用,其難點在於支付環節的應用安全性要求更高、線下場景比線上場景更為複雜,以及公開環境、公共設備的挑戰更大。

2017年9月1日,支付寶終於實現全球首次刷臉支付的商用,從杭州肯德基的KPro餐廳上線刷臉支付開始,打響了刷臉支付進入線下場景的第一槍。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11個城市的23家肯德基門市支持刷臉支付。

不僅是在肯德基。如今在藥店、超市、便利店等眾多的線下零售場景,在全國有超過300個城市的超過百萬消費者已經率先體驗了支付寶刷臉支付的便捷,包括味多美、卜蜂蓮花、紅旗連鎖、張仲景大藥房、江西省人民醫院等。

在粵港澳大灣區裡,廣深的卜蜂蓮花等連鎖超市裡,刷臉已是日常支付方式之一。

到2018年底,在京開業了20多年、擁有300多家門市的老牌麵包房味多美也接入了支付寶刷臉支付,不過這次的硬體“主角”,已經變成了支付寶最新刷臉機具“蜻蜓”。

和之前的大型的飲料機刷臉、中型的點菜機刷臉相比,“蜻蜓”刷臉不過iPad大小,和讓刷臉支付的設備成本降低了80%,讓刷臉支付真正可以進入到麵包房、菜市場、煙雜店等更小商戶場景,大大提升了刷臉支付的普遍性。

從味多美門市實際使用效率看,“蜻蜓”讓收銀效率提升了60%,避免了高峰期用戶排長隊的老問題;而且由於這種體驗效果本身比較炫酷高科技,也吸引年輕顧客群體增長了50%-60%。

相比前代刷臉設備,“蜻蜓”完成了更小巧、更便宜、即插即用三大進化,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性,蜻蜓正式開啟了人臉識別落地的新紀元。

刷臉支付進入起跑衝刺,這是微信與支付寶之間的奇襲與復仇

人臉識別到人臉支付為什麽這麽難?

據螞蟻金服資深算法專家李亮透露,最開始支付寶想做刷臉技術還是因為世界網上業務需求。比如,作為中國的首家“雲”上銀行,網商銀行在用戶開戶問題上,因為沒有線下實體網點來當面核實,就必須得想出一個辦法來解決線上身份核驗的問題,當時在對市面上主流的未來生物識別技術幾乎全都試過一遍後,最後人臉識別勝出。從2014年開始,支付寶開啟了與曠視科技的前期合作,搭建起了中國最初的人臉識別的產品形態。

但後來到了線下時代,更大挑戰來了,因為線下與線上的區別不僅僅是場景的不同,這中間的技術難點、產品邏輯幾乎也是天差地別。簡單來說,在線上核身時,在用戶已經登錄的情況下,人臉比對所使用的技術是1:1,算法只需判斷鏡頭前的人臉是不是账號對應的人臉。但是到了線下,算法則要根據鏡頭前的人臉來猜他在茫茫十幾億人臉庫中對應的是誰。

為了避免“撞臉”,就需要進一步縮小比對範圍,所以在目前的刷臉支付中,在刷臉的同時還會請用戶配合上輸入手機號碼,相當於從大海撈針變成了江河撈針。與此同時,從我是否是我,到我到底是誰,還需要鏡頭夠捕捉更多的人臉細節,讓算法對更多的特徵進行識別。

當前,支付寶的刷臉支付具備金融級的安全性。與市面上眾多採用2D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不同,支付寶的“刷臉支付”採用的是3D人臉識別技術,通過軟硬體的結合,由智能算法與風控體系來綜合保證準確性和安全性,目前識別的準確率高達99.99%。

因此在線下刷臉中,最直觀的硬體變化就是在刷臉設備當中引入了3D攝影頭,不僅可以捕捉平面的特徵點,還可以對面部縱深信息形成捕捉,避免了濃妝、微整形對識別效果的影響,以及用照片、視頻“騙照”的情況,這比市面上不少用2D攝影頭也號稱“刷臉”的技術強太多了。此外,到了最新一代刷臉小設備 “蜻蜓”裡,還用上了活體識別等多個識別因素疊加,為支付提供多重保險。

而如果仔細思考刷臉支付的推出推出,你會發現刷臉支付的競爭不僅是持續多年的二維碼大戰的升級版,而且於支付寶而言率先推出可商用的產品不僅是宣告技術的成熟與產品化能力,落地香港更是對老對手微信的一次奇襲。

曾幾何時,微信支付憑借著春節紅包攻勢以及微信的高頻特性在移動支付市場在一兩年而定事件中完成了從零星市場份額到市場老二的飛躍,甚至一度緊追支付寶。

據最新易觀報告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47.2兆元人民幣,環比升高7.78%,支付寶與騰訊金融兩家獨大,佔據了92.65%的市場份額。其中,支付寶遙遙領先佔到53.78%,騰訊金融(含微信支付)佔到38.87%,其他百度錢包、蘇寧金融等則合計不過7.35%。

但是刷臉支付的推出不僅不依靠任何高頻軟體的打開,甚至不需要用戶拿出手機,而當手機都不再需要,高頻也就無從談起。

不過作為移動支付市場上一塊不可多得的肥肉,入局者當然不止支付寶一家。而隨著刷臉成為潮流,市面上號稱能做刷臉的就多起來了,不過在紛繁的真假跟風背後,最有看點的還是兩家老對手的競爭。

在支付寶推出“蜻蜓”僅僅四個月後,微信就緊隨之後推出了自家的刷臉產品——青蛙。巧合的是,兩個老對頭之間的產品,無論是從定價、技術還是外形都十分酷似。價格上,“蜻蜓”先出了2688元的市場指導價,“青蛙”一分不差;外形上,差不多兩者都是iPad大小;名字上,微信玩起了取名梗,“青蛙”不僅與微信一貫的圖標顏色相同,野心看起來也似乎不小,想要直接吃掉“蜻蜓”。

而從外形、技術基礎各方面來看,兩家的產品也幾乎相差無幾。從技術儲備看, “蜻蜓”背靠擁有多年生物識別經驗的支付寶,“青蛙”則有擅長圖像識別與技術的騰訊優圖——即插即用,利用深度學習能力,可以讓高頻用戶不輸手機號碼就能刷臉支付,這點上兩家大同小異。

在曠日持久的移動支付大戰中,尤其進入新的技術周期中,搶先比金子還可貴,畢竟補貼、快速迭代、先入為主,一向是互聯網大戰中永恆的真理;而產品落地、技術儲備、產業結盟則決定了生態穩固程度。

在產業結盟上,3D光技術都是兩家最新刷臉產品中的主打概念,在和上遊核心的3D攝影頭廠家合作中,支付寶的夥伴是奧比中光(研發出了國內首顆3D感知芯片MX400),微信合作的是華捷艾米(據稱正在緊密籌備登錄科創板)。尤其前者還有技術迭代的過程:2017年支付寶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廳的支付寶刷臉支付機具上,配備的是3D紅外深度攝影頭;到了去年12月支付寶發布“蜻蜓”時,就已經升級搭配業界領先的3D結構光攝影頭。

更關鍵的是到市場覆蓋上,支付寶的先發優勢越發明顯。一方面,“蜻蜓”們的“圈地運動”已經形成,從大型的飲料機刷臉、中型的點菜機,小到煙雜店、小菜場也能用的“蜻蜓”,支付寶的刷臉支付超過內地300個城市,刷臉辦事覆蓋超過170個城市,大小產業鏈已經形成。而微信刷臉支付方面還沒有切實的數據公布。

結語:刷臉支付飛入香港,巨頭的全球化競爭按下加速鍵

縱觀全程,我們不難發現,於支付寶而言,“蜻蜓”落地香港不亞於一場諾曼底登陸。而在歷經五年技術研發以及市場搶灘之後,產品落地香港,這無論於支付寶本身還是行業內競爭對手與上下遊夥伴而言都意味非凡。

而隨著刷臉支付全球化大戰開啟,對手們與夥伴們是都否準備好了?

最後,我們借用一張信息圖來簡要回顧支付寶刷臉支付功能5年進階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