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刻認識“雙減”政策的重要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段時間以來,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太重,成為義務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為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準,持續規範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下簡稱“雙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雙減”政策的落實落細,有效減輕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形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教育對“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黨繼承、豐富、發展了這一科學理論,強調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並舉”,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質、開發人的潛能。在洞悉過重的校內課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對學生成長成才造成不利影響後,“雙減”政策頒布實施。這是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關心學生身心健康,推動學生了解社會、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創新思維、提升能力、深化社會認知的重大決策、長遠之舉。“雙減”政策以校內校外雙管齊下為思路,通過對中小學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進行綜合治理,舒緩中小學生過早過重面臨的育人與應試之間的矛盾,推動育人方式改革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目的是釋放學生的主體活力,讓學生有意願、有時間、有空間自主發展和個性化成長,提高整體素質、發展健全人格,更加凸顯學校、家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協同育人功效,引導中小學生以整體的、系統的觀念處理好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學科成績和課外活動、知識積累和核心素養、知識點和求知欲的關係,使學生的知識、才能、身體、精神、個性得到全面而豐富的發展,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歷史重任。

進一步凸顯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強調“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向著更高水準的公平邁出堅實步伐,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穩步推進,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逐步縮小,更多少年兒童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雙減”政策的實施,有利於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力遏製日益功利化的培訓市場,有效降低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投入,使更多家庭能夠以相對低的成本、相對平和的心態讓孩子接受教育。“雙減”不僅在“減”上用力,而且在“增”上創新,指向都是推進教育公平,提升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很多地方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充分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準,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教育水準差距;認真落實《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將“雙減”工作成效納入縣域和學校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把學生參加課後服務、校外培訓及培訓費用支出減少等情況作為重要評價內容;等等,取得良好效果。

推動教學教育理念深刻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雙減”政策的落地,對學校、教師、家長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學校要充分利用“雙減”政策帶來的機遇,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完善作業管理辦法,積極開設科技創新融合課程,統籌搭建學生個性化成長平台,等等。其次,引導教師在“雙減”政策執行中勇於擔當、積極作為。推動“雙減”政策落實落細,要求廣大教師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改變傳統教學思維,向課堂要效率、要效益,把握課堂教學規律,探索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握作業布置的科學性、合理性、智慧性、藝術性,實現作業布置、批改、輔導調結構、提質量,真正成為大先生,成為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再次,家長要發揮應有作用。廣大家長要樹立正確育兒觀,不是僅僅培養一個親戚鄰裡稱讚的孩子,培養一個埋進書堆、純粹追求高分的學生,更要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雙減”政策實施後,家長要更加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正確對待和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鳴、人生共進,有效做好孩子從學校到家庭的銜接工作,培養孩子的健康心態、優秀品格和人文素養、動手能力、創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園、家庭、社會共同營造的良好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臧 偉)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2日 第11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