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話·鄭大聖 | 跟著《1921》完成了一次電影學習


1905電影網專稿 “重新學習拍電影。”當鄭大聖導演拋出這句話時,我們不免驚歎並重複到他的原話。誠然,眼前這位導演對於不少觀眾而言,些許陌生,即便他此前拍過10余部電影作品,但《1921》是他第一部參與導演工作,並真正在大銀幕上和全國觀眾見面的作品。



細看他過往作品,口碑和榮譽齊飛,甚至多部影片曾獲得金雞獎的認可和表彰。不僅如此,在鄭大聖身上還有著部分中國電影史的投射,外公是戲劇電影大師黃佐臨,外婆是舞台銀幕雙棲明星丹尼,母親則是著名的第四代導演黃蜀芹,父親鄭長符也是影壇屈指可數的頂級美工師。


鄭大聖和母親黃蜀芹


有著這些背景的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平靜,淡定,謙遜,甚至當我們拋出過往電影評論界對他各種定義時,他均把題目都慢慢打回。

 

“學習”、“跟隨黃建新導演”……成為了我們這次採訪中,不斷出現的關鍵話語。作為一個入行20余年的導演,第一次把自己變成了一位“學徒”。如今,電影票房破3億,他在《1921》的故事裡,又是如何實現“學習”這件事情呢?


 

“歷史”


在過往討論或者研究鄭大聖的文章中,都繞不開一句他曾說過的話,“中國最好的遺產都在歷史裡”,這句話用在《1921》身上同樣精準。


鄭大聖接受1905電影網專訪

 

2019年9月,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上映,影片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而這也是黃建新導演繼2011年的《建黨偉業》之後,重回導演之席。《決勝時刻》是對10年前《建國大業》的一次平移,相對此前的“編年體”,後者則是一次“以小見大”,用歷史橫截面去講述故事。

 


同年秋天,《1921》項目啟動,同樣是黃建新導演監製,同樣是對曾經10年前作品的一次折射。此時,導演鄭大聖被作為聯合導演,邀請加入到這個項目。

 

黃建新從開始主旋律電影創作時,就主張“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尤其是到了《決勝時刻》的時候,他更是對電影的一些細節做了藝術加工。這種創作模式,自然被再次應用在了《1921》上。



鄭大聖是上海人,身上天生帶著那種地域獨特的嚴謹。這種嚴謹完全投射在了劇本創作之中,尤其是對待各種史學的態度。黃建新時常希望從歷史中跳出來,鄭大聖則會持不同意見。正是這種精神,也讓團隊挖掘到了一些過去從未見過的史料。

 

在歷史題材的創作中,鄭大聖一直堅持“回到歷史現場,盡可能地去感同身受他們的處境”。畢竟在《1921》中,這些年輕知識分子要改造中國、改造世界,但這種思想放在當時,其實只是芸芸眾生裡的極小一部分。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行,這種相信在鄭大聖看來,本身就極具力量,也讓他震撼,以及好奇,這股力量從何而來。



整個創作過程中,黃建新希望對方能給他提供更多的事實,他不希望電影還要進入一個考證的狀態,一旦進入這種狀態,那電影就“死”了。尤其是《1921》這種未來會面臨向其他國家發行的商業電影,黃建新渴望成片能激活不同觀眾的觀影欲望。



鄭大聖自小就喜歡讀歷史,尤其是說喜歡搜集歷史背景中被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小故事,這些都被他稱為“私歷史”。

 

創作故事的時候,團隊翻看了不少回憶錄,找到了不少黃建新在創作《建黨偉業》時期都沒發現的新資料。鄭大聖發現,這些第一手資料裡的信息非常生動,尤其是當事人對別人的描述特別有意思。


鄭大聖接受1905電影網專訪


譬如一位一大代表在回憶錄中說,有位來自湖南的高個青年,為人靜穆,在會上不說話,但在宿舍裡很活躍,還好與人爭辯,“這讓我們對這個‘高個青年’的想象更具體了些。所以,電影中‘一大’開會時,我們留了一些鏡頭在毛澤東身上,你能看到這位書記員在非常用心地傾聽,並不輕易表態。”



不僅如此,在其他歷史細節方面,鄭大聖的“較真”,加上對上海本土地域文化的精準把控,都為電影提供了極強的真實感,讓觀眾回到現場。

 

電影中,有一場特務跟蹤共產黨的戲份。其中就涉及了當時上海法租界的交通規則,比如汽車右行到公共租界後變成左行,得掛兩塊車牌,要不然過不去,連黃包車都得掛兩塊,一邊是英美管,一邊是法國管,法國找的越南人,英美找的印度人。


這種細節對於電影而言,表現出來就是真實,更是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減齡”


鄭大聖拍過電視劇,合作多有陳道明夏雨之類的實力派演員,包括這次在《1921》中飾演董必武的祖峰,他們之前就曾合作過諜戰劇《代號》,雖然許久沒有合作,重新相遇依舊有當初的默契。

 

但其他演員,多是他過往從未合作過的,畢竟在他之前的電影作品中,多是啟用知名度較低的演員,甚至是非職業演員。好在,劇組裡有黃建新這位經驗豐富的導演坐鎮。



從《1921》籌備開始,黃建新導演都全心投入,找各個經紀公司“借人”。到了拍攝期,更是從未掉過隊。對於角色人物,黃建新不止一次和鄭大聖強調,“這些人物在當時都是年輕人,一百年前他們平均28歲,電影《1921》是要拍給今天的年輕人看的。”

 

為了讓演員能更好和角色產生情緒共振,鄭大聖讓演員拿到角色之後,自動減去100歲。這種方式讓演員們紛紛發出感歎,這些人物和自己當下是同齡人。所謂讓演員成為角色,或者靠近他們,與此同時,借助人物生平的支撐,演員們也逐漸懂得一百年前的他們。



有的演員最終在電影中只有短短幾秒鐘,但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鄭大聖看來,不管是過往合作的素人演員,還是如今的明星演員,鏡頭之下,皆體現出了演員的專業。在他的心中,已經有了一份名單,成為其後續做大製作影片中的人選。

 

“大製作”


上海2020年宣布的《“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中,鄭大聖參與編劇的項目《密檔》名列其中。如果不出意外,這會成為他第一部獨立執導的大製作影片。

 

《1921》的經驗與他而言,更為重要。



鄭大聖過往拍電影,從來不會過多考慮休息時間,狀態好的時候,一氣呵成把內容拍完。但黃建新導演則是非常重視排期表。在黃建新看來,只有把排期表保證到位,尤其這種多位演員同框的時候,考慮他們的檔期、行程,甚至他們來片場的時間,這樣才能把效率實現最大公約數。

 

《1921》最終整體拍攝時期和計劃的90天一樣,甚至相對最初劇本,還加了不少的內容,均如期完成。



除此之外,黃建新破天荒地給他在現場做了很多的指導。在黃建新看來,一部電影到後期剪輯的時候,電影才真正開始創作,而此前的劇本和拍攝階段,都只是草稿階段。

 

寧海強在和黃建新合作《決勝時刻》之後,曾感歎黃建新在類型片創作上的經驗,讓他受益匪淺,對電影創作有了新的認識。《1921》之後,這種“認識”同樣平移在了鄭大聖身上。



在我們和他的對話中,曾經試圖用“搭檔”去梳理他和黃建新在《1921》中的工作關係,但很快,他就糾正了這個用詞,“跟隨”。


或許這次,他真的把整個《1921》的經驗,變成了自己的新體驗,成為自己下一個階段的新開始,至少如他所說,“我為黃導做基礎的準備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