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劫掠的圓明園青銅“虎鎣”重回祖國,入藏國家博物館

青銅“虎鎣”入藏儀式現場

青銅“虎鎣”圖片來源 國家博物館

2018年,又有一國寶重器歸來!去年年底,國家文物局劃撥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流失海外百餘年的青銅“虎鎣”終於重回祖國懷抱。

經國家博物館專家研究鑒定,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年4月,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對“虎鎣”進行拍賣,國家文物局立即開展對“虎鎣”的追索工作。9月和11月,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國家博物館派出專家團隊赴英對“虎鎣”進行鑒定。11月23日,國家博物館工作人員安全順利地將“虎鎣”運回。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原應有連鏈,現已失。肩部飾卷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蓋內鑄銘四字:“自作供鎣”,器自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供鎣”明確了此器的用途,即作為祭祀時奉獻使用。

通過X光探傷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見明顯的後世修複痕跡,墊片清晰,布局合理。流根處、外底有補鑄遺跡,器身也可觀察到合范處。蓋上鈕環與鋬鈕形製不同,可能系使用時殘損後補接所致。從便攜式熒光能譜表面分析結果來看,銅、錫、鉛比例符合商周時期青銅器成分特徵,排除了鋅銅合金的可能。

關於“虎鎣”這一世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乃商周青銅盉標誌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依據充分,科學合理。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不斷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多種途徑,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近年先後將商代子龍鼎,北宋木雕觀音造像,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銅像等一批重要文物劃撥國家博物館收藏。這些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在國家博物館“活起來”,與國人零距離“對話”。

“虎鎣”重回祖國是各方合作的結果,極為珍貴。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功促成多批流失文物回歸祖國,青銅“虎鎣”的回歸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過去,“虎鎣”被掠流離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強欺凌的真實寫照。而今,中國國力日益強大,“虎鎣”回歸祖國,正式入藏國家博物館,與國家博物館140餘萬件藏品一起,共同見證中華文明的血脈綿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