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山寨受害者到山寨消滅者,拚多多做對了什麽?

作者:龔進輝

電商作為零售渠道,是中國社會生態的一面鏡子。現實中的問題,常常成為鏡子上的泥點。於是,不管是淘寶、京東還是拚多多,在發展早期都不可避免成為山寨等問題的“受害者”。

中國山寨商品,一直隱藏在冰山之下,擁有極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消費人群。大量有生產能力的代工廠為了提高銷量,只能將原本質量還不錯的商品“蹭名牌”銷售,而品牌商品過高的價格,又使得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只能選擇購買山寨貨。

當電商一夜之間浮出水面,山寨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慶幸的是,只要問題被揭露,就存在解決問題的可能。在電商增長接近瓶頸之際,各大電商平台逐漸瞄準了這塊曾讓它們飽受其害的山寨貨:消滅一塊山寨貨,電商平台就擁有了一塊新的發展空間。

過去一年,新電商平台拚多多對中國供應鏈的改造,正在順應和助推這一新趨勢。去年年底,拚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旨在扶植國內中小微製造企業,這一計劃通過尋找中國製造業的優質工廠,引導扶持工廠根據消費者需求建立全新品牌。

經過半年多試驗,拚多多不僅走通了C2M定製模式,且放在整個行業背景下看,更是對整個產業和市場的重構,通過新品牌來“良幣驅逐劣幣”,擠壓山寨商品的生存空間,從而使工廠與平台實現雙贏。

從三禾廚具、德力玻璃再到JVC電視,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代工廠品牌升級案例,使拚多多在消滅山寨的同時,也為自身設計出全新的增長引擎。

為何我國山寨貨屢禁不止

山寨並非活在一個個搞笑的段子中,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使用過山寨貨。前不久,正值小米手機一代發布8周年,小米掌門人雷軍感慨道,在小米的參與和推動之下,中國山寨機已被徹底消滅。不過,其他行業就沒有智能手機行業這麽幸運,依然存在大量山寨貨。

我國想要摘掉“山寨大國”的帽子,向創新大國邁進,必須下決心、花大力氣消滅山寨,正確的姿勢是精準找到病因後對症下藥。山寨泛濫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得以快速佔據市場且一直難以被根除,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山寨無需教育市場,直接在成熟市場以低成本方式切入,能快速見效。凡是原創產品或品牌,都要經歷漫長研發和反覆試錯的過程,對於企業而言耗時長、成本大,尤其讓中小企業壓力山大,甚至是不可承受之重。為了活下去,部分企業劍走偏鋒,不得不選擇山寨這種低成本、高效益的發展模式。

二、企業急功近利的心態作祟。與日美企業願意沉下心來夯實技術、打磨產品不同,部分中國企業似乎沒太大耐心,既有企業生存壓力大的現實原因,也有希望投入能快速產出的扭曲心理。說白了,它們一心只想著賺快錢,完全沒有工匠精神,而山寨不過是其實現狠撈一筆的手段而已。

三、機制漏洞使山寨有空子可鑽。過去,我國在知識版權、專利的保護上的確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打擊盜版、山寨力度不夠,相應處罰也無法起到有效的震懾作用,才會出現山寨在被打壓一陣後死灰複燃的現象。不過,近年以來,我國在保護知識產權上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大大限縮山寨的生存空間。

不難看出,山寨本質上是傍品牌,屬於搭品牌發展便車的行為,而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企業用和別人相似的產品、用低廉的價格頂替原創產品,消費者也認為用低價買到功能相似的“高檔貨”沒毛病,雙方都佔了便宜,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我看來,上述三個原因基本分析到位,但偏宏觀層面,並不能鎖定問題根源所在。要知道,光知道企業迫於生計而選擇山寨還不夠,還要知道它們為何生存維艱。其實,走上山寨這條路的企業以工廠居多,它們難以建立自主品牌,逐漸淪為低端產能,只能通過無名牌或蹭名牌的方式來實現銷售。

從消費者角度看,有品牌的商品價格偏貴,不少人買不起,而買得起的商品,卻又沒有品牌。如今,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買到質優價廉的優質商品,而工廠只有走品牌化之路,才能讓他們相信自身品質過硬。對於拚多多而言,只有扶持更多中小企業進行品牌升級,才能改變用戶對其山寨貨層出不窮的固有認知。

拚多多“新品牌計劃”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等同於直接向山寨宣戰,將開創平台、商家、消費者三贏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動去山寨化進程。

拚多多找到了專治山寨的良方

事實上,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征程上,不僅需要小米這種國民品牌,更需要拚多多這種新電商平台。因為小米只能做好自己,並改造100多家生態鏈企業,影響力異塵餘生相對有限,但國內工廠、商品總類又何止100多個,迫切需要拚多多上場,深入中國製造業底層,助力其擺脫山寨、實現品牌升級。

當然,工廠品牌化轉型談何容易,不少工廠自建品牌一直沒有起色,也嘗試進駐商場、線上開店,但收效甚微。這也難怪,讓工廠走向前台,與零售市場進行直接對接,推出的新產品和品牌想要獲得市場認可,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我認為,問題並不單單出在行銷推廣環節,而是整個思路本身就不對。

要知道,訂單是決定製造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工廠的理想狀態是訂單持續、穩定、長期、可控,反之則會陷入波動,產生庫存和去產能等問題。換言之,工廠品牌化轉型歸根結底是要解決訂單穩增長的問題,在短時間內通過銷量規模迅速形成品牌認知和口碑效應,倒逼工廠向智能製造、數字化工廠轉型。顯然,工廠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取得實質性突破,與大型電商平台結盟成為必然選擇。

這也成為中國製造業的新趨勢,在拚多多通過“新品牌計劃”發力拚工廠後,阿里、網易考拉相繼推出自家工廠計劃。

拚工廠是拚多多“新品牌計劃”的產物,通過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來培育新品牌,困擾其首要難題倒不是外部競爭,而是路線選擇。按照以往的思維,品牌應該追求高附加值,以高利潤推動規模性擴張和產品研發投入,而“新品牌計劃”則和傳統品牌發展模式是相悖的,拚多多內部團隊一度糾結這一路線是否行得通。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認為拚多多“新品牌計劃”可行,原因有二:一是通過需求前置化,讓消費者意志來決定新品研發和投產方向,降低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二是在此基礎上,用穩定的需求推動企業高成長性。這樣一來,儘管工廠不追求品牌溢價,但依舊能取得穩定甚至超預期的擴張,而經過半年多與合作夥伴的摸索、磨合,證明這條路行得通,具有可持續性。

比如,今天的三禾廚具已成為新的國民級廚具品牌,成為綜藝節目《中餐廳》的禦用廚具;拚多多年貨節期間,德力紅酒杯單品日銷量超過2萬件,整體銷量環比增幅超過50%。三禾、德力逆襲背後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定製爆款,即為消費者量身定製產品,輔以最高性價比,消費者則用驚人的消費力來成就爆款。

據我觀察,高風險與高成本是製約傳統製造工廠品牌化的兩大障礙。前者表現為與用戶脫節,這與按需生產,將整個製造過程變得更加透明、數據化的趨勢相違背,說白了就是無法做到確定性,而工廠最大痛點恰恰就是數據搜集,即便大型工廠也無法做到及時抓取數據,通常靠人工搜集。與拚多多聯姻是明智之舉,其將為工廠提供大數據支持、專家診斷、研發建議等,推動數字化改造。

後者主要指工廠改造成本和後續流通、行銷成本居高不下。在新製造的趨勢下,工廠不引入點高科技產品都不好意思自稱數字化工廠。其實不然,太高科技的改變對於工廠未必是好事,不僅需要大規模員工培訓,改造成本也高,拚多多通過視覺分析收集數據的方法未嘗不可。同時,工廠行銷通路和經驗嚴重不足,自主品牌的價格優勢很難轉化為規模優勢,而拚多多在一定範圍內傾斜流量、推薦位資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其品牌化建設。

以德力為例,拚多多不僅為其提供數據、產品開發和定價建議,比如杯蓋、耐高溫、加厚、容量和最重要的性價比等產品維度完全貼合用戶需求,做更受消費者青睞的產品,還建立直達消費者的供需模型,大幅降低企業流通、行銷、品牌觸達成本,攜手創造最具價格優勢的冠軍單品。同等品質的商品,沃爾瑪貼牌價是1美元,拚多多則是2.8元包郵。

不得不說,拚多多“新品牌計劃”讓三禾、德力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將其打造成工廠品牌化轉型的樣本。除了在工廠建立新品牌上立功,拚多多還讓傳統品牌重新煥發生機。今年7月,其與兆馳達成戰略合作,後者既是全球最大的電視ODM廠商之一,也是JVC中國電視品牌的唯一授權商,上周發布首批定製化智能大屏電視,65寸4K電視價格低至1999元,上線24小時累計銷售數量超過4000台,累計銷售額超過400萬元。

結語

趕走山寨難是難,但並非無計可施,至少拚多多“新品牌計劃”讓人看到好的苗頭,其被驗證可行隻邁出了一小步,未來仍需不斷證明自己,成為優質製造的品牌孵化器,力爭3年內實現十億級別的定製化產品年訂單量。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李鬼”式商品將越來越少,消費者將買到更多正宗且實惠好用的新品牌商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