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實的狄仁傑不是神探而是神相,武則天還政李唐也全靠他

說起大唐名臣,狄仁傑完全能夠在知名度上排進前五。而且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狄公的大名都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之所以有此盛名,不外乎是《大唐狄公案》的推波助瀾。但我們知道,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並不是一位“神探”,然而這並不妨礙他青史留名、流芳百世。他在當時政治環境空前恐怖的氣氛下,憑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和百折不撓的堅毅精神,為民請命、為國謀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得到無數百姓的崇敬,更顯著改變了其身後中國歷史的走向。

01

真大丈夫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出生於貞觀年間,正是大唐盛世的開端。他出身官宦之家,家庭條件還算不錯。《舊唐書》裡說他自幼好學,不過最後卻考的是明經科而不是進士科(那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為明經科比較好考,背書就能過,進士科比較難考,但考上後起點更高)。因此可以說,狄仁傑在官場上的起點不是很高。但是,他把少時的無畏與仁慈這兩種難得的品質帶入仕途並始終一以貫之,也因而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狄仁傑第一次顯山露水,是在唐高宗鳳儀年間擔任大理寺丞,掌管刑獄訴訟。他一年之中處理案件達一萬七千余起,且無一喊冤,公正之名聲震官場。雖然我們不知道狄大人是如何在一天的時間內解決將近五十起案子的,但如果史籍記載無誤的話,那他不分晝夜埋首案牘是極其可能的。可如果像影視劇中那樣由他親自去勘察現場、抓捕人犯就有些扯了,畢竟大理寺丞的任務是審案,而不是破案。

一次,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樹。標榜孝道治國的唐高宗勃然大怒,下令將其處死。狄仁傑站了出來,他不避聖怒,據理力爭,最終讓高宗啞口無言,只得收回成命。司農卿韋機為奉迎高宗,將太子李弘的陵修建得過於壯麗;左司郎中王本立仗著高宗的寵信為非作歹,都被狄仁傑依法嚴厲治罪。

在對違法權貴絕不手軟的同時,狄仁傑對百姓充滿了慈愛。一回,高宗巡視地方,當地長官為讓君主滿意,發動民工數萬準備修建禦道。狄仁傑知道後,堅決予以製止。唐高宗雖然很不高興,但他還是被狄仁傑的正氣所感動,不由得稱讚他“真大丈夫”。

02

初次拜相

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立中宗之弟李旦為帝,武則天成為實際的女皇,大肆為武氏家族加官進爵,這不禁使李氏皇族懷疑武則天要取代李唐。出於對國家和自身性命的擔憂,越王李貞(太宗第八子)起兵反武,但不久失敗。宰相張光輔率領的平叛大軍班師時,進入狄仁傑擔任刺史的豫州(今河南汝南)境內。將士們居功自傲,橫行不法,而張光輔竟不加禁止,致使豫州百姓飽受荼毒。狄仁傑勇敢地站了出來,當面指斥張光輔其罪當誅,並表示若得尚方寶劍,定斬其首以謝萬民。隨即,他又上疏武則天,說官軍此舉不但令地方民怨沸騰,更是使“一貞死而萬貞生”。然而最後,狄仁傑還是被張光輔的小報告整掉了官職,被貶去屬於小州的複州(今湖北沔陽)當了刺史。

雖然遭貶,但狄仁傑的上疏還是打動了武則天,而他不畏強權為民請命的義舉也頗得武則天的好感。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天授二年(691年),也就是武則天登基為帝的次年,狄仁傑被調入中央,旋即拜為宰相。

一次,武則天問他,卿當年在豫州很有聲望,但卻遭到攻擊,你是否想知道是誰給你下的絆子?

狄仁傑正色答道:“陛下若認為臣有過,臣當改;若認為臣無過,是臣之萬幸。臣不知受誰攻擊,但既同朝為官,則願互為好友和衷共濟,其姓名是什麽臣不願知道。”

聽完這話,武則天不由得對他肅然起敬。

03

橫遭冤獄

當然,起敬歸起敬,初登大寶的武則天並沒有完全給狄仁傑這樣的李唐老臣以信任。在武周初年激烈的政治鬥爭中,狄仁傑也沒能獨善其身。

當宰相還沒多久,酷吏來俊臣便上表彈劾狄仁傑,說他意圖謀反。被投入大牢後,來俊臣親自審訊狄仁傑。狄仁傑知道,落到這廝手裡,如果自己抗辯,肯定會被一眾酷刑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為避免無謂的犧牲,他馬上承認自己謀反,並表示願認罪服誅。

既然認罪,那就只等行刑了。於是,獄吏放鬆了對狄仁傑的看守。狄仁傑趁彼無備,從自己被子上撕下一塊布。隨後,他借口寫遺書,要來筆墨,在布條上寫上向武則天伸冤的訴狀,而後依樣縫好。隨即他找來獄吏,說氣象太熱,請允許把此被交給家人洗一下。獄吏見這是常情,就答應了。

被子送到家中,其子狄光遠拆得訴狀,馬上上奏朝廷。武則天看過狀子,責問來俊臣是否逼供。來俊臣謊稱沒有,起疑的武則天遣使到獄中暗查。來俊臣強令狄仁傑穿戴整齊出見,還讓人代其寫了一道《謝死表》呈給使者。

武則天看完表後召見狄仁傑,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對答:“那時若不承認,早死於鞭笞之下了。”武則天又問,既如此,為何作《謝死表》?狄仁傑答道:“臣實不知此事。”

後經驗證,《謝死表》乃他人代筆。真相大白,狄仁傑終於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來,被貶為彭澤縣令。

04

一心為民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東北因契丹犯境,局勢緊張。為此,武則天特調狄仁傑前往擔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刺史。前刺史因擔心契丹來犯,實行堅壁清野,將百姓全部驅趕入城,致使田地荒蕪。狄仁傑到任後,立即撤銷這一命令,讓百姓該種地種地。有人擔心此舉會惹契丹來攻,他說:“契丹距此尚遠,何必因噎廢食?若其真來,自由我率兵抵擋,以保百姓無事。”契丹見是狄仁傑守魏州,始終未敢來犯。百姓對他感激不已,編歌謠頌揚其德,並立碑紀念。

終狄仁傑一生,他都是這樣一心為民,始終以百姓的利益為最高利益。他治理有方,顯著改善了邊地各族居民之間的關係。他還重用契丹降將李楷固,大敗契丹。一次李楷固打了敗仗,按律當斬。狄仁傑認為良將難求,況若赦免李楷固,他必然會死心效命於大周,於是仍用其為將。後來,李楷固果然忠心不二並屢立戰功。而他的一個後代也在許多年後又一次為大唐續命,其名為李光弼。

05

中興首功

狄仁傑在一心為民的同時,心中始終不忘的,是光複李唐。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等都在謀求太子之位。他們反覆向武則天吹風,說大周得天下不易,豈能拱手讓給外人。武則天一度也猶豫不決,甚至打算將皇位傳給侄子。

再度為相的狄仁傑看準時機,向武則天建言道:“太宗九死一生而得天下,傳之高宗。高宗又將二子(指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托付陛下。若陛下將天下付於他人,太宗、高宗在天之靈肯應允否?況母與子、姑與侄孰親,陛下不想也明白。若傳侄,千秋之後,陛下之廟還有香火否?世上可沒有侄子祭祀姑媽的道理。只有傳子,陛下廟中才會香火不絕。”

武則天怒道:“立嗣之事是朕的家事,卿毋得乾預。”

狄仁傑說:“帝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中,何事不是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猶如人體一般,不可分離。臣為宰輔,豈能不予乾預?”

武則天動心了,而狄仁傑這麽一帶頭,心系李唐的老臣們也紛紛建言,武則天漸漸傾向於立子,但仍下不了決心。

狄仁傑再接再厲。一回武則天對他說:“昨夜朕做一夢,一隻大鸚鵡,因雙翅皆折不能飛,不知是何征兆?”狄仁傑對曰:“鸚鵡,武也,為陛下之姓。雙翅乃陛下二子,今二子不在,故不能飛,宜接回二子,則自然高飛。”

武則天一聽,便自此斷了立侄子的念頭,不久便把李顯接回,立為太子。

此後,狄仁傑便全心為太子謀劃。他大力推薦桓彥范、敬暉、張柬之、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者數十人。特別是張柬之,一開始只是被任為洛州司馬。狄仁傑力諫道:“陛下若欲得一宰輔,張柬之正當此任。”經狄仁傑全力舉薦,張柬之最後終於成為宰相。而正是張柬之,後來在武則天病重之時,聯合其余大臣發動“神龍政變”,擁護李顯繼位,使唐朝成功複辟,這才使後來出現了被史家津津樂道的“開元之治”。

可以說,沒有狄仁傑的付出,李唐的光複絕不會如此順利。更難得的是,他光複李唐所使的手段全部都是陽謀,沒有一個是見不得光的陰謀。雖然他未能親眼見證唐朝的複辟,但後世仍然將中興大唐的第一功記在了他的账下。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林森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文由「魚羊史記」獨家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違者追究法律責任。歡迎轉發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