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判全球新冠疫情最新趨勢,鍾南山、張文宏這樣說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全人類對“痛”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驗。針對仍舊嚴峻的疫情形勢,鍾南山、張文宏分享了最新趨勢研判。

11月8日,2020騰訊醫學ME大會正式上線,全球頂尖醫學領軍者共聚,從“痛點”出發,聚焦新冠疫情、心髒病、癌症、生殖醫學、抑鬱症等前沿醫學,結合互聯網科技對用戶痛點的洞察,為大眾解碼生命的前沿思考。

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院士在寄語ME大會中提到,“馬化騰先生曾說過,互聯網的任務是解決用戶的痛點。這跟醫學的使命很像,我們是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痛點,生命之痛。” 鍾南山院士還表示,未來的醫學研發實踐還應該積極地投入前沿科技力量。

此次ME大會演講嘉賓還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Eric Rubin、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荷鳳院士、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林院士、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蔡三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脊柱外科主任彭寶淦教授、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以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

國內外頂尖專家把脈新冠:總結成功點,抓住關鍵痛點

在鍾南山看來,這次防疫的一個最大的成功之點,亦或是這次防疫的一個“痛點”,就是抓住了在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遊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這是最大的一個成績。他認為,這次疫情裡,人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是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

“我們通過社區的聯防聯控策略,迅速遏製疫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的情緒,並且理解和遵守各種的防禦措施,從而有效的應對了疫情。”

他也高度認可科技在疫情中凸顯的價值:“AI、大數據、5G、網絡,在疫情預報、疫苗研發、病情診斷方面都給予我們巨大的幫助。前沿科技是推動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變革性的力量。”

對下一步疫情防控,張文宏表示,在這場疫情中,全球成為抗疫共同體,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中國經驗就是“比病毒跑的更快”的策略。“我們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要跑的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並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

目前,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研發成為了國際醫學界和各國民眾最為關切的議題之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傳染病學權威專家Eric Rubin表示,疫苗的製造是一個耗時漫長且機理複雜的過程,新冠疫苗的研發目前以D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最為理想,但還需要通過後期臨床試驗進一步對人體接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分析評估。他對獲取到理想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滿信心,“開始一個疫苗項目,通常需要10多年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將通常需要數年的時間濃縮成幾個月,這是一個重大的勝利。”

多種疾病加重健康負擔,醫學專家呼籲“治未病”

今年ME大會的舞台上,嘉賓關於痛點的議題還涵蓋了出生缺陷、脊椎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抑鬱症等常見病、慢性病,從出生到年邁、從身體到心靈,為每個人的全周期健康帶來前沿醫學最新探索。

每個人的健康早在胚胎時期就應開始受到關注。黃荷鳳院士致力於通過輔助生殖技術預防出生缺陷。“我國大概每年有80萬到100萬不健康的小孩出生,平均每30秒鐘就有一個缺陷兒誕生。”黃荷鳳院士認為,減少出生缺陷重在預防,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PGT)作為出生缺陷防治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胚胎植入前就通過篩查剔除致病基因,阻斷罕見病和遺傳病的發生。她希望全社會重視對出生缺陷乾預的觀念普及,減少國人出生缺陷、提高生育素質。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國民死亡的頭號殺手,作為國際醫學界最有影響力的心髒病研究專家之一,葛均波院士表示,中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已達3.3億人,近年病例爆發性增加的原因在於源頭預防沒有做好。他認為,高膽固醇血症、肥胖以及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吸煙以及高血壓,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爆發性增加四大危險因素。

控制危險因素是從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最好手段,他為大家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的範式:遠離肥胖、少吃鈉鹽、多吃蔬果、戒煙戒酒、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並提倡定期體檢。

癌症,是人類健康的另一大殺手。多年來扎根腸癌科研及臨床診療的蔡三軍教授指出,腸癌的發生、發展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為大眾提供了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至早期發現腸癌的寶貴機會。蔡三軍強調,改變生活方式,做好病因預防、篩查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減少大腸癌的發病。

脊椎病也是現代人不健康生活下的常見病。頸腰痛是發病率僅次於感冒的疾病,腰痛是成年人群中引起勞動力喪失最常見的原因,頸痛排第四位。彭寶淦教授說,除中老年外,脊椎病正不斷向年輕化發展。他提出,脊椎病重在預防,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進行腰背肌鍛煉、避免高枕或無枕睡眠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電腦螢幕與視線保持一致或稍微抬高、加強運動等,可以很好地防止脊椎病加重。

他特別強調重視青少年的脊椎保健,防止脊椎病的年輕化。

除了疾病造成的身體之痛,近年心理疾病對大眾生命質量構成的威脅也不容樂觀。全球3.5億人罹患抑鬱症,嚴重影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能力,甚至導致自殺死亡。我國精神衛生領域首位中科院院士陸林教授指出,“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低就診率、低診斷率。”

對抑鬱症的誤解和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讓我國得到診斷和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僅有20%-30%。他強調,要通過醫學科普消除歧視,消除“病恥感”,擺脫“汙名化”,這是抑鬱症康復最重要的前提。

騰訊醫典發布新計劃,重構互聯網醫學科普時代

會上,騰訊醫療副總裁黃磊發表了《醫學科普再進化,匯聚個體照亮全體》的主題演講,回顧了新冠疫情中互聯網帶來的突出價值,“互聯網在知識科普、全社會動員、在線問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構建起了全民抗擊疫情的線上防線。”

根據騰訊醫典聯合Ipsos Healthcare聯合製作的《2020公眾健康行為洞察報告》顯示,42%的公眾認為免疫力是最主要的健康標誌;67%的人表示疫情後接種疫苗意願度更高;當身體出現不適時,76%的受訪者願意選擇主動乾預,包括:就醫檢查、網上搜索信息、服藥等。公眾對權威醫學知識的獲取更高頻、主動,對內容的需求往便捷化、實用性方面發展。

“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通識教育課,更多醫生投入科普,更多大眾關注科普,更多平台傳播科普。”黃磊認為,互聯網醫學科普已迎來3.0時代:以社交化、場景化的傳播方式,重塑科普連接,重構科普的“人-內容-場景”,知識的生產、傳播、形態都更加開放多元。

為此,騰訊醫典在ME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三大計劃——醫學科普官計劃、大眾科普官計劃、內容開放計劃,期望匯聚更多專業醫生、機構、公眾力量,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推動構建優質科普新生態。

黃磊表示,“期待醫學科普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在公眾日常生活中,彌合信息鴻溝,驅動公眾健康認知進化,助力居民健康水準達到新高度”,如鍾南山院士在致辭中對於醫學、科學、生命未來的構想那樣,“讓醫學的科學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ME大會由騰訊攜旗下騰訊醫典聯合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及其獨家授權的中文數字媒體《NEJM醫學前沿》共同舉辦。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表示,連接、算力與智慧化是醫學數字化創新三大路標,“我們相信,科技應當向善,與醫學結合共同助力消除人類的痛點。以科技守護生命之光,讓每個人的健康變得可度量、可管理、可改善。”

作者:唐聞佳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受訪者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