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已證偽!防癌、抗癌別再相信這些謠言

原標題:已證偽!防癌、抗癌別再相信這些謠言!

近日,瘧原蟲治癌和吃麵包致癌的言論又掀起了癌症謠言的波瀾。癌是一種對生命有重大威脅的嚴重慢性疾病,雖然生物醫學發展一日千里,但癌症的誘發機制和治癒方法還未被人類徹底破譯,因此,人們對生活中的致癌因素保持著高度敏感,對療法創新的風吹草動都充滿「神」樣的期待,每每與「癌」相關的言論總能引發高關注度。

人民健康將近年來傳播頻率較高的、迷惑性較強的、已被專家「證偽」的癌症謠言進行回溯,期望公眾在防癌抗癌治癌的路上,學會用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自己,通過安全有效的醫療技術和一顆平常心控制疾病的進展,延長和提高生命質量。

俗話說,病從口入,「管住嘴」成為防病的第一條原則。於是很多食物致癌謠言可以輕鬆搏出「眼球效應」。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最近,吃麵包也和癌症扯上了關係。據某平台官微轉發的一篇文章稱,一個14歲的小女孩,早餐經常吃麵包,得了腸癌。還有一個小孩,因為長期吃麵包得了腎癌。於是得出小孩早餐經常吃麵包,過量攝入精細穀物,會得腸癌和腎癌的結論,引髮網友質疑。

對此,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癌症是比較嚴重的慢性疾病,不是單一的因素就可以致癌的,即便是有多種致癌因素共同起作用,癌症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食物當然是各種疾病包括癌症的誘因之一,但也只是「之一」,況且還有個積累和劑量問題。

對於過量攝入精細穀物的說法,專家解釋說,吃麵包最大的不足,是其用精細麵粉製成。這在製作過程會破壞一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等。如果長期吃精細食物,會造成營養失衡,同時可能產生一些輕微疾病,如舌炎、皮膚乾燥等。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咖啡中含有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不假。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食品營養與安全系陳芳教授釋疑說,在對食物進行油炸、烘焙和烤製等高溫加工時,當焙烤、油炸等加熱過程超過120℃,食品中就會產生丙烯醯胺,且溫度越高、加熱時間越長,產生的量越大。

按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定義,2A類致癌物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學證據表明「通過食物攝入丙烯醯胺與人類某種腫瘤的發生有明顯相關性」,因此其對人類只是具有潛在致癌性。

據《人類對丙烯醯胺安全膳食攝取量的預估》一文,當人體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醯胺時,就會有罹患癌症的風險。一杯160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醯胺含量為0.45微克,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幾杯咖啡,遠不足以達到致癌劑量。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說喝隔夜水、吃剩飯剩菜致癌的理由都相似。因為隔夜水和剩飯剩菜都會產生亞硝酸鹽。大量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會產生亞硝胺,亞硝胺的確是致癌物,但前提是攝入過量。偶爾吃次剩飯剩菜對健康沒有太大影響,但吃前應該充分加熱。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大蒜熗鍋是很常見的一種做菜方式,但在某檔電視節目中,兩種經大蒜熗鍋後的菜檢驗結果顯示內含致癌物質丙烯醯胺,由此推定大蒜熗鍋會致癌。

專家稱,大蒜熗鍋確實會產生2A級致癌物丙烯醯胺,但尚未確認丙烯醯胺的攝入量、相關生化標誌物水準與人類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因此,不能說只要攝入丙烯醯胺,就一定會增加致癌危險。況且熗鍋時大蒜只是作為配料,一般用幾克大蒜就足夠了,能產生的丙烯醯胺實在有限。

當然,丙烯醯胺對人體無益。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鍾凱表示,為減少丙烯醯胺的攝入,在用大蒜熗鍋的時候油不要太熱,蒜粒稍微偏黃色就可以了。在日常烹調食物時,盡量多蒸煮燉、少煎炸烤,不要溫度過高或加熱時間太長,有助於減少丙烯醯胺生成。注意飲食均衡,減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減少丙烯醯胺帶來的影響。

有了可「致癌」的食物,自然衍生出能「防癌」的食物。同樣的道理,對健康有益的食物可以適當多吃一些,但也不必相信其堪比「抗癌神器」。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網上熱傳蕃薯葉是「抗癌神器」。說法稱,蕃薯葉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能夠排毒、提高免疫力、預防高血壓、改善便秘、改善更年期癥狀、預防貧血,而其中含有的多酚更是有抗癌奇效。

對此,專家解釋說,所謂的 「多酚抗癌」,是從細胞實驗演繹而來,並不是說吃了多酚就能夠抗癌。跟抗氧化物類似,蕃薯葉中含有比較多的多酚,但並不比各種綠色蔬菜、茶、咖啡等食品飲料含量更高。作為一種蔬菜,蕃薯葉的營養組成確實很好,作為多樣化食譜的組成部分,蕃薯葉是一種很「優秀」的蔬菜。但是,它並不是靈丹妙藥,也沒有什麼神奇功效。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很多人還相信吃有機食物能防癌。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解釋說,購買有機食物是近年來的健康新潮流。從定義上看,「有機食物」是指在栽種或培育過程中完全沒有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等非天然藥物的食材,安全性較高。但英國牛津大學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表明,長期攝取有機食物的女性,患癌風險與從不吃有機食物的女性沒有差異。

因此,「有機食物可以防癌」的說法,並不可靠。想要吃得健康,更重要是做到飲食多樣化,多吃當地應季食物,每天吃一點堅果。

除了飲食和生活方式,對於很多癌症患者來說,醫學研發的每一次進步都會給他們點燃生命的無限希望。但如果嚴謹的事實被斷章取義、誇大其詞甚至被歪曲炒作,除了製造短期的流量話題,對患者和科學發展均無裨益,甚至還會造成患者的盲目迷信和對醫學研究的無端阻礙。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春節期間,一則關於「使用瘧原蟲感染免疫療法可以治療晚期癌症」的重大發現刷了朋友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用通俗語言講解了瘧原蟲免疫療法治療癌症的原理。一些公眾號和自媒體從業人員,為了吸引眼球,誇大其詞,把可能說成一定,把治療說成完全治癒,把個別案例說成群體病例性的突破成功。引發了激烈爭議,也讓一些正處於絕望中的患者對這種尚未成熟的療法產生盲目的迷信。

專家闢謠稱,目前的瘧原蟲治癌大數據並不充分,治癌效果的證據也不確切,還需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更早前,網上還盛傳「飢餓療法」能餓死癌細胞的荒誕說法。認為經過三到五天完全斷食,隻喝適當的水,癌細胞就會迅速死亡。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專家蔣彤闢謠稱:「當我們營養攝入充足時,癌細胞確實能吸收到更多的營養;但是當我們攝入營養不足的時候,癌細胞就會從掠奪食物中的營養變為掠奪自身的營養。飢餓療法的結果是機體日漸消瘦,腫瘤不斷長大。」

其實,「飢餓療法」產生的背景是在肝癌的治療中,醫生曾實施介入療法,切斷了癌細胞的糧食管道,即供血血管。如果找不到供血血管,就需要用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但是,癌細胞的適應能力太強,很快就產生了耐藥性,這讓飢餓療法宣告無效。

人民網-人民健康網/製圖

2017年,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症已被批準臨床使用》的文章曾引發關注,文章裡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於癌症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個別媒體和自媒體進而轉發稱「一滴血可測癌症」。

浙江省腫瘤醫院蘇丹教授表示,「一滴血可測癌症」的說法不嚴謹,過分誇大了腫瘤標誌物在腫瘤診斷中的作用。至今,全球還沒有一個血液標誌物能百分之百準確診斷腫瘤。事實上,羅永章本人也曾對此闢謠,「一滴血可測癌症」這一說法很不準確,確切的說法應該是「監測腫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