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開化,浙江美食之鄉

開化,一座比衢州還要西北偏北的小縣城。

在遊客眼裡,這裡是長三角唯一一座國家森林公園、有著無數的根雕木雕;而在老饕心裡,這裡是高鐵三小時也要去一次的美食之鄉。

開化的老城區,也是中心城區,去隔壁縣鄉都要坐城鄉大巴

開化菜有多好吃?

美食家說,在菜市場能感受到城市的呼吸。

開化縣城裡有三個農貿市場,最老的芹北農貿市場就藏在街邊的轉角。八點左右最熱鬧,農民街邊挑的生雞活鴨、鮮魚生肉、一整櫃的農家土醬與各種豆製品,目之所及都是開化菜的烹飪主題。

芹北農貿市場,圖源@開化味道

和這裡菜市場上活色生香的食材一樣,開化菜也是滿滿當當、熱熱鬧鬧地擺上台面:未熟透的青番茄脆嫩且有果蔬香氣,與土雞蛋或臘肉同炒;通體清白的白苦瓜為鄉村獨有,清炒或者燉上臘肉……

當地人習以為常的菜肴,在城市人眼中反倒成了山珍野味。

青番茄炒臘肉,圖源@精選美食電商ENJOY

一年四季的自然食材烹製成菜,更有生活樂趣。去開化吃,一年到頭都是好時節。

經過了春天,夏天長成的河鮮又肥又壯。石斑魚、美人腿加蔥薑蒜與紫蘇紅燒;白苦瓜、觀音菜、水白菜用豬油混著茶油清炒。

炒美人腿,即炒蛙腿。開化總人口35萬,城區夾在山裡,開車幾十分鐘就能逛完。熱鬧的東北燒烤銷聲匿跡,當地吃食滿滿當當地佔據了開化城。

清水螺螄更是開化人的消夏良藥。

清水螺體型纖長,螺肉只有豆大還自帶一股清苦味道,不能指望它和普通螺螄比肥美。但和普通螺螄要清水養兩三天吐淨泥沙不同,清水螺螄沒有土腥味,卻必須要當日現吃。

青螄

剪掉尾部,與辣椒蔥段等猛火快炒,將熟時丟入紫蘇葉,提一提青螄的異香。幾分鐘端上桌來,懂吃的老饕還會就著灰綠色的螺肉要一杯度數極高的土燒慢慢咪。

炒清水螺螄。對水質要求很高,出了開化很少有地方再產。夏季是螺螄的旺季,夜間活動的螺螄從石縫中出來,拿個筐子兩小時就能收獲頗豐。

冬天的開化,更是會化身成美食王國。

開化地處山區,冬季平均氣溫比隔壁縣市低10°。傳統的開化農家,早早就趁著豐收準備各種吃食「貓冬」。萵筍、白菜、花菜曬成菜乾;稻米磨漿做成粉皮、粉乾、年糕;豬肉則醃製風乾成白臘肉、火腿……

白臘肉。開化是衢州冬氣象溫最低的地方,冬日的低溫醞釀出更多風味。圖源@玄鳥文化

湯瓶雞則是開化人寒冬的待客之道。

半年生土雞過油炒成金黃,斬幾刀肉斷骨連塞進湯瓶加原湯慢燉,燉好後連湯瓶端上桌,雞湯表面浮著黃澄澄的雞油,雞湯裡只有雞肉。舀到碗裡極其燙口,吃到宴席最後,湯瓶雞還有余溫。

湯瓶飯,湯瓶燉青菜豆腐,湯瓶燉土豬肉……用湯瓶燉食物一定要用柴火燒後的溫爐火慢慢燉,烈火煮都達不到原汁原味。

湯瓶是一種陶製器皿,過去是農家主要的生活用具,盛菜、燉湯、煮粥、熬藥等均不可缺。開化歷史上製陶工藝較為發達,現在已經買不到了,有的都是明清、民國時的藏貨。

開化人對自己的吃食極度自信,有人說八大菜系之外,還應該有個開化菜。倒沒有上升到菜系的程度,但開化菜確實是隨便做都好吃。

該燉就燉足時辰,該炒就猛火熱炒,有原材料加持,炫技反而成了次要。大多數小炒都是灶火開到最大,當地山茶油、豬油、菜油一倒,青紅辣椒蔥段紫蘇一撒,炒出來就是氣勢十足。

炒油渣,開化最常見的小炒菜。圖源@衢味道

紀錄片導演陳曉卿也對開化頗有感情,前後四次來到開化打卡;

已經化身為食評家的王五四也曾發朋友圈說:「中午隨便找了一家開化馬金鎮上的餐館吃,味道不錯……我的觀點是,能在小縣城特別是鎮上生存下來的館子,一般都不會錯。」

開化菜。圖源@王五四朋友圈

為什麽開化菜那麽好吃?

蘇州作家葉兆言說:「工業化城市徹底顛覆了魚米之鄉……農村的概念眼看著就要不複存在。」那麽開化就是長三角最後的農村。

開化境內的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保留著萬年前的原始風貌。90年代,當地人眼前的最好出路只有伐樹賣錢,但每一任縣長都決定生態立縣。

於是錢江源頭髮源出多條溪流,村落縣鄉好像葡萄似的掛在一條條支流上,處處都是依山傍水。

國家建立的保護區有近3000個,而能被稱為國家公園的只有10個。圖左側是塔吊,專家用來監測森林多樣性的,全中國只有7個。圖源@錢江源國家公園

陳曉卿一貫奉行美食原產地法則,好的食物是有根的。

喝著礦泉水,吸著清冽山林霧氣長大的開化食材,有著他處難尋的鄉野風貌。想吃到源頭清水魚,一定要將當地的水帶去;還有石雞、白苦瓜、蟠薑、撈湯菜、莧菜乾、水白菜這些食材都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僅在山區出產。

只在城關鎮蟠桃山村出產、種植面積只有十餘畝的蟠薑。開化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丘陵地區,除了錢江源國家公園,整個縣域其實都處在生態保護的異塵餘生範圍之內。

對待山林及山林食材,當地人都有著傳統且敬畏的態度。

當地人甚至還保留著傳統的「殺豬封山」習俗。村民約定在春節或中秋由集體出錢,殺豬分肉、巡遊封山,沿路都種上樹,表達對山靈的敬重。

宋《鄉俗拾遺》記載:「男女老少皆尋青上山,手執青枝,或插於頭上。男壯身穿蓑衣,頭戴樹帽,佯為‘樹人’,歡樂歌舞,曰‘封山日’也。」圖為高田坑村,華南地區觀星最清楚的地方。圖源@出雲

各種食材,也被山民倍加珍惜。

比如清水魚,所謂清水,並不僅僅是水質夠清、環境夠好就行。清水魚必須是按照古法「圈養」出來的。

清水魚,水面上是水草。喝著岩層樹根裡冒出來的天然水,吃著山間的青草飼料。

做清水魚不用味精,這是開化人的尊嚴。

魚殺好,斬數刀。大火過油煎至皮酥,然後加入清水燉煮。最後撒一撮粗鹽、燙幾片紫蘇、加一把辣椒、蔥段就可以。

清水魚,燉十幾分鐘就能呈現奶白色。

比美食更好吃的是人,比食材更重要的也是人。

開化地處三省交界,自古以來就是文化繁榮之地。每個鄉鎮,都有獨特的出產。

北面的馬金、齊溪、塘塢等地受徽文化影響,擅長做豆腐、菜湯;南面的華埠碼頭林立,菜品包羅萬象;西面的蘇莊則靠近婺源,把粉蒸菜作為特色。

菜市場裡多種多樣的豆製品,毛豆腐、豆腐絲、豆腐乾……明顯是徽州人的風格。

而且開化人也不只是普通的山民。衣冠南渡的北方大族、中原戰亂的流民與古徽州的商人,都把開化視作安穩的世外桃源,世代定居。

最近的一次,是五六十年代淳安人民為了支持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大舉搬遷到開化。米羹、米粿、方臘醬……這些淳安特色的小吃經過半個世紀也組成了開化味道。

比如早餐鋪上都有的「米餜」,以煮熟揉透的米粉為皮,包著酸菜、豆腐乾或蘿卜絲蒸好,吃的時候用油兩面一煎即可。再搭上一碗熱辣的米羹,米餜的清新和米羹的醇厚剛柔並濟。

與淳安的餃子形不同,開化的米粿是圓餅形,更方便山民攜帶、儲存。

還有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方臘醬」,也是淳安人帶給開化人的禮物。顆粒飽滿的黃豆做醬胚,生醬、蒜苔、辣椒醃製成土醬,鹹鮮辣,成了許多開化菜的基礎味覺。

開化菜市場上賣的醬,多種多樣。

去開化,這些美味不容錯過

汽糕

氣糕,圖源@玄鳥文化

開化人的早餐離不開一塊綿軟鮮香的氣糕。

每逢鬼節、重陽節,傳統的開化家庭都會製作氣糕以慶節日。想一想,大概是貧窮時期為了吃點好的找的借口吧。

米漿攤平,撒上各色作料蒸熟即是號稱「中國式披薩」的氣糕。咬一口熱乎的氣糕,米香、豆腐絲香、肉香混雜在一起在口中翻飛,香糯可口。如果沒吃完,兩面煎得金黃也是極好的夜宵。

炒粉皮

炒粉皮

粉皮之於開化人,就像面條之於北方人。

開化人喜歡在冬天做粉皮,一張張透明的圓形粉皮曬出來,就是開化農村的豐收圖景。可以切片和青菜燒煮,也可以切絲用嫩南瓜絲與火腿肉絲一起紅燒。相比北方面條,粉皮更多了一份綿軟細膩的口感。

蘇莊炊粉

炊粉肉。米粉不是普通米粉,一定要用早稻米,在鍋裡炒乾炒香以後才能碾成粉。圖源@衢研院

開化最西邊的蘇莊和江西婺源接壤,地理相近、文化相通。炊粉和粉蒸肉同源,即是用米粉拌上食材蒸熟。

但開化人更具有想象力。在他們眼裡,炊粉肉、炊粉豆腐、炊粉牛肉南瓜、炊粉螺螄、炊粉蘿卜,甚至連帶魚也能拿來炊。

最適合吃炊粉的季節是冬天。熱騰騰的炊粉端上桌,米粉粒緊緊地包裹住食材,保證溫度,一口咬下去燙口又鮮香,能從喉嚨暖遍全身。

米羹

米羹,圖源@玄鳥文化

新安江大批移民來到開化,也把米粿的搭檔米羹一並帶來。

過年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以米羹待客。油鍋燒熱,豇豆乾、香菇、臘肉片等按照成熟順序依次煸炒倒水燒開,最後倒入米漿不停攪動。據說攪動得越勤煮出來的米羹越好吃。

炒雜魚

炒雜魚

開化地處浙江山區,多的是河鮮。

當地人燒河鮮,最要緊是加紫蘇。一份小雜魚,醬色的湯汁、盤裡若隱若現的紫蘇味,叫人欲罷不能。

馬金豆腐

炒豆腐乾,圖源@衢味道

馬金豆腐最特別的就是用醋點豆腐,因此即使是最基礎的白豆腐也帶著不一樣的酸香。

而基礎的豆腐乾,放進鹵汁壇子裡發酵,讓豆腐表皮染上黑色,又成了「藏豆腐」,陳曉卿把它比作藍紋奶酪。

撈湯菜

撈湯菜,其實就是白菜乾

開化齊溪一帶地處錢江源頭,山高地少。

當地村民多喜歡利用房前屋後的小塊山地種高山白菜,在冬季白菜旺收期,村民將白菜放置開水中燙熟撈出,然後放在太陽下曬乾。用它與臘肉燉、炒,清新爽口,湯汁鮮香。

開化炒粉乾

炒粉乾

開化人愛吃粉乾,尤其是那些在外地待過的開化人。

粉乾其實就是米粉。較之浙江人的粉乾更粗,當地人用白菜、青菜、肉絲切段了炒,輔以重辣,鍋氣十足。最好的搭配,還是幾個鴨頭鴨爪。

麻糍

麻糍

糯米團捶打到出黏性,捏成巴掌大的團,撒上芝麻白糖碎,就是當地人最解饞的午間小食。

當地農村還有一種做法,烤著吃,土灶小火,鍋蓋燜上幾分鐘,烤出一層硬殼,自然地膨脹,掰開能拉絲,沾點糖吃。

今日互動

開化代表著浙江最淳樸的鄉土味道。

你去過開化嗎?最喜歡什麽?

歡迎留言分享~

撰文 | 小樓

拍攝 | 網絡

主編 | 易小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