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山公園宰牲亭下半年大修,中軸線又一處文物“煥新”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今年下半年,中山公園的古建宰牲亭計劃啟動保護性修繕。完工後,中山公園內的大型古建將基本完成全面修繕。

近十幾年,依據文物健康狀況,中山公園陸續啟動園內重點文物的修繕工程,如今已接近尾聲。

這處明清兩朝皇家社稷壇,比鄰故宮博物院,與太廟左右對稱,是標準的皇家建築製式,被確定為中軸線上14個遺產點之一。在一次次修繕中,中山公園探索出一套修舊如舊的方法,形成經驗。

在此次修繕之前,宰牲亭已經飽受風雨侵蝕。

宰牲亭封閉待修 搭雨棚度過雨季

中山公園前身為明清皇家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徵。明清兩朝皇帝或遣官在這裡舉行過1300余次祭祀活動,祭祀時屠宰牲畜的地方,就是宰牲亭。

宰牲亭南側有一口六方形古井,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已有近600歲。

7月9日,記者來到宰牲亭外,看到宰牲亭已經對遊客封閉,設置了雙重保護。外層,藍色彩鋼板圍成一道隔離牆;內層,紅色圍擋直達頂部,頂部覆蓋雨棚,將亭子嚴密保護在其中。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進入紅色圍擋內部。只見宰牲亭四周豎立起腳手架,建築中破損較嚴重的屋簷,已經被支撐板防護起來,隻待開工後一一修複。

宰牲亭已經搭上腳手架,將啟動保護性修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中山公園基建科副科長張京利告訴記者,隨著多年雨水侵蝕等病害影響,宰牲亭積攢了不少“慢性病”。在日常文物檢查時,工作人員發現宰牲亭南側一根飛椽脫落,同時,四面連簷均出現不同程度糟朽,並伴有漆皮脫落。

進一步檢查發現,屋面瓦件有脫釉、松動現象,簷頭瓦件有殘損,已危及木構件。“慢性病”集中顯露出症狀。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宰牲亭損壞最嚴重的部位在南側飛椽。連續數根椽子槽朽、崩壞,工作人員用一塊木板整體托住,用支架支撐起來。

張京利向記者介紹,此次修繕,將更換宰牲亭糟朽椽子和木基層構件,更換糟朽望板、連簷瓦口。對於另一個重要部分——屋頂,將全面挑頂修繕、瓦件歸安,重做泥、灰背。簡單來說,就是將瓦片全部取下,全面篩選、評估,再留下好的、替換壞的,重新裝回屋頂。

據介紹,宰牲亭計劃於下半年開工,考慮到雨季、冬季停工的影響,預計2020年9月完工。目前,北京進入多雨季節,為了防止雨水侵蝕,工作人員將宰牲亭全面保護,搭上雨棚,度過雨季。

宰牲亭許多椽子已嚴重糟朽腐空。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修舊如舊,半坡屋頂保留舊琉璃

修繕皇家古建,中山公園不乏經驗。自上世紀80年代大修以來,中山公園陸續完成了幾處重要古建的修繕。

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神廚、神庫完成保護性修繕。這是中山公園上世紀80年代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古建修繕,也是保護性修繕理念在中山公園的一次全面實踐。

所謂保護性修繕,就是利用原始的材料、工藝,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築的歷史信息,不對古建作“面目全非”式的改造。

張京利認為,整個項目中最能體現這一理念的,就是瓦屋面的修繕。神廚神庫使用黃琉璃瓦,當時百分之七八十琉璃瓦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釉面脫落現象,嚴重的甚至完全脫落。宮廷黃瓦看起來就像是普通居民家的灰瓦,皇家天氣大打折扣。

“這些琉璃瓦應該怎樣處理,能保留多少,是一個糾結點。”張京利說,經過幾次討論,最終確定,最少半坡屋面要保留舊琉璃瓦,另外半坡換新。修繕人員將瓦片全部小心翼翼取下,逐一篩選,留下質量較好的一半。考慮到公園整體風貌,重新鋪裝時,舊瓦全部安放於後坡,保留著歷史的滄桑;新瓦則安裝在面向遊客的前坡,打眼一看,紅牆黃瓦的皇家天氣回來了。

在古代,神庫用於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龕、祭器等物品,神廚為製作祭品的處所,並存放各種廚具,兩座建築比鄰而居。修繕後,神廚、神庫一直被用於“社稷文化展”場所,展出明清社稷壇文化研究成果及歷史資料,向遊客介紹社稷文化知識,得到活化利用。

修繕好的神廚神庫屋頂。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簷柱打“木補丁”,地面鋪古法磚

神廚、神庫修繕的很多細節,都頗費心思。

張京利指向神廚神庫一根後簷柱靠近底部的位置,在平整的紅漆之下,其實暗藏一塊“補丁”。

簷柱暴露在室外,常年風雨侵蝕,根部容易腐朽。修繕時不必將整根柱子換掉,傳統做法是將根部糟朽的局部剔除,用同材質的木料接上,保證其構件功能。

這種方法叫做“墩接”,在對簷柱采取最小乾預的前提下,恢復了柱子的健康。以這種方式,神廚、神庫共有四根簷柱被“救活”。

走在室內可以發現,神廚、神庫地面的磚塊十分平整,磚塊之間縫隙極小,酷似故宮、圓明園等處使用的“金磚”。

張京利說,神廚、神庫早期修繕時不注意保護歷史信息,曾經使用現代的水磨石材料鋪地,與歷史風貌不符。此次修繕拆除了水磨石,按照古建基本形製,精選尺四方磚重新鋪成,最大限度恢復了歷史風貌。

神廚神庫修繕後一直用於公園社稷文化展覽,向遊客介紹社稷文化知識,並展出明清社稷壇文化研究成果及歷史文獻資料等。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每日巡檢古建,及時發現險情

近年來,對7處文物古建,中山公園逐一建檔。

基建科建立文物建築情況台账,“一物一檔”,分別對文物建築檔案歸整,記錄文物建築名稱、位置、結構、用途、規模、保護措施、看管人員、歷史沿革。檔案中,還記錄建築的檢測記錄及修繕記錄,這部分至關重要,將為今後修繕提供依據。

為了保護文物安全,中山公園建立文物古建日常巡視檢查、定期檢查和專項檢查制度,並做好記錄。公園每天組織人員對文物建築、可移動文物、具有一定歷史沿革意義的建築進行聯合檢查,內容包括房屋結構、周邊環境景觀、部門使用情況、建築整體風貌、消防安全等。

日常巡視檢查的一項重要意義在於,能夠及時發現文物建築出現的問題,制定保護措施,制定修繕方案。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姚遠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