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腸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症離癌症有多遠?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炎症有時是癌症「幫凶」,但不是所有炎症都會癌變。

來源丨醫世象

腸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症性疾病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炎症是身體應對損傷與感染的第一反應,急性炎症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功能。炎症所帶來的暫時不適與腫脹,會讓大量的免疫細胞快速移動到需要它們消滅所有入侵的微生物並開始癒合的區域。

但是,如果炎症是慢性時,又會發生什麼?

慢性炎症傾向於全身性的,並且會導致關節僵硬與整體肌肉疼痛。最嚴重的情況下,慢性炎症會導致心臟病與胰島素抵抗。大多數的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症都是由慢性炎症驅動。慢性炎症意味著身體某些功能的損傷,也意味著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加大。

那,炎症距離癌症到底有多遠?

醫學上,癌症,是指惡性的腫瘤;炎症,是指機體對組織細胞損傷的反應。表面上看,兩者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不過,大量的研究表明:

  • 大約1/5的癌症患者有長期慢性炎症刺激;

  • 4/5的癌症患者找不到慢性炎症背景,然而,其癌症組織內也有炎細胞浸潤。

簡單總結,就是炎症有時候會是癌症的幫凶,是可能引起癌症的因素;而有時,炎症是癌症的伴隨現象

腸炎→腸癌?

不是所有腸炎都會癌變,不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被普遍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相關。很多潰瘍性結腸炎人群對炎症不夠重視,發病就吃點消炎藥,結果治標卻不治本,很容易導致病情反覆發作,由輕變重,甚至最終癌變。

高危對象
  •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即:大便習慣改變,如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如大便變細;大便性質改變,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 大腸腺瘤治療後的人群;

  •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 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

  •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 50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怎樣早發現?

  •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症治療癥狀沒有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FOBT陽性者亦可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仍未示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 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加鋇劑灌腸檢查或腸鏡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 年齡大於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 50歲以上無癥狀篩檢對象,每年接受1次FOBT檢查,每5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

預防建議

  •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煉,避免肥胖;

  • 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 適當膳食補充劑,如ω-3,鈣劑;

  •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既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又預防腸癌發生,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 戒煙戒酒,避免煙酒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肝炎→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炎會增加肝癌風險,B肝、C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內持續複製,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如果不注意治療,長期如此可能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時治療,就可能惡化成肝癌。

高危對象

年齡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人群:

  • 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學證據;

  • 有肝癌家族史;

  • 血吸蟲、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 藥物性肝損患者。

怎樣早發現?

  • 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應進行篩查;

  • 聯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音波檢查,每6個月篩查一次。

預防建議

  • 慢性肝炎患者儘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以控制肝炎病毒的複製;

  • 減少飲酒;食物盡量清淡,減少油膩食物攝入;

  • 防止發霉食物的攝入。

胃炎→胃癌?

幽門螺桿菌會引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進而發展為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幽門螺桿菌定為一類致癌物質,它可以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

(凡有下述情況之一者,均系高危對象)
  • 60歲以上人群;

  •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 慢性胃潰瘍;

  • 胃息肉;

  • 良性疾病術後殘胃(術後10年);

  • 胃癌術後殘胃(術後6~12月);

  • 異型增生(輕、中、重);

  • 中、重度腸化生;

  • 明確家族史;

  • 胃黏膜巨大皺褶征。

怎樣早發現?

年齡大於40歲有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癥狀,並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預防建議
  • 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尤其是避免醃漬食物和霉變食物攝入,減少亞硝酸鹽的攝入;

  • 積極防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定期體檢,發現癌前病變並及時處理;

  • 戒煙戒酒,不暴飲暴食和進食過燙的食物;

  •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胰腺炎→胰腺癌?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來說,急性胰腺炎如果反覆出現,不好好治療,很容易發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變的風險。

高危人群

非遺傳危險因素:長期吸煙、高齡、高脂飲食、體重指數超標、慢性胰腺炎或伴發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遺傳性危險因素。

家族遺傳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約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遺傳性。患有遺傳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綜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惡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遺傳性腫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怎樣早發現?
  • 多數胰腺癌患者僅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或隱痛、鈍痛和脹痛等;

  • 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體重減輕,與缺乏食慾、焦慮和腫瘤消耗等有關;

  • 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 黃疸,伴有皮膚瘙癢、深茶色尿和陶土樣便;

  • 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續或間歇低熱,且一般無膽道感染;部分患者還可出現血糖異常。

預防建議

  • 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證作息規律;

  • 加強運動,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酌情制定運動計劃;

  • 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多吃糧食類的食物,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炎症有時是癌症「幫凶」

但不是所有炎症都會癌變

面對炎症不應該恐懼

炎症提醒我們關注身體

從生活每一點開始

征 稿

歡迎投稿到小編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註明:【投稿】醫院+科室+姓名

來稿以word文檔形式,其他不予考慮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