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以安全之名,他們卻這樣教育孩子

作者:鐵臂阿童木

全文4400余字,讀完約需8分鐘

課間操時間,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學校領導尖銳的斥責聲中,這個孩子依然沒能完整背完他的檢討。整個過程,孩子臉色蒼白,雙眼含淚,搖搖欲墜,似乎隨時會融化在烈日下。

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們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非得如此單調枯燥,矯枉過正嗎?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張責任狀,我們就可能“今天是教師,明天就是階下囚”嗎?

成年人互相甩鍋,最無助的孩子,卻被壓在最底下。

風暴中心的孩子

火紅的舞台,盛夏的陽光,再加上台下近一千雙目光匯聚,站在舞台上的孩子,就像站在火焰的中心。

孩子緊握話筒,顫巍巍的,帶著哭腔的聲音傳遍了整個校園:“我是二年級的XXX,我星期六的時候在橋上玩,不小心掉到河裡去了,被一個大哥哥救了,我保證以後都做到《防溺水六不一會》,一,不得私自下河游泳……”

背到第五條的時候,孩子卡殼了,台下開始竊竊私語,伴隨著嬉笑和小聲的背誦。

學校領導拿過話筒:“這是多麽糟糕、態度多不端正的學生!背了那麽久,《防溺水六不一會》都沒背出來?啊!就是因為他沒有背出來,所以差點就被淹死了!我們不能去玩水,看到水,我們就要遠離它!不要以為你私自玩了水,老師會不知道,我們學校每一個同學都是監督者!都可以來舉報!這個同學啊,全校給我記住他!極其惡劣……”

音響轟鳴咆哮,讓人頭腦一片空白。

學校的晨會結束後,這個孩子手裡捏著《防溺水六不一會》的列印稿,低著頭,走進老師辦公室。因為在晨會中背誦卡了殼,他還要在兩節課以後的課間操中再做檢討。

孩子的班主任對我說:“這個孩子平時挺乖的,因為這件事情,家裡已經打了他一頓,來到學校,又被訓了一頓。真怕這樣他會撐不住。”

我把孩子叫到辦公室外面,對他說:“沒事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的,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只不過我們這裡都是野溝野河,學校主要是希望你們可以記住教訓……”我覺得嘴裡乾巴得就像被塞了滿口的沙子,看著他茫然的表情,心中既悲痛,又有著深切的無力感。

回到辦公室,斟酌了一下用詞,我給學校領導發了一條信息:領導,你好。今天早上那個孩子從橋上掉下去,差點溺死,再加上今天早上公開批評做檢討,我覺得他差不多受到懲罰了,這個小孩子我之前也認識,相對而言,臉皮比較薄,如果後面還是像今天早上這樣處理,這個學生會不會受不了?

領導回復了:

1、這算什麽懲罰?連《防溺水六不一會》都背不出來,性質如此惡劣,不搞嚴肅一點,學生怎麽會重視?再說,後面會對他進行心理輔導。

2、家長還說要找學校麻煩,這種家長,肯定要通過他的小孩子來教育他的家長。

3、不單是這個小孩子要處理,全校都要再排查一遍,你也要完成相關工作。

課間操時間,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學校領導尖銳的斥責聲中,這個孩子依然沒能完整背完他的檢討。整個過程,孩子臉色蒼白,雙眼含淚,搖搖欲墜,似乎隨時會融化在烈日下。

與此同時,班主任們開始排查曾經去玩了水,或者靠近了水域的孩子。學校規定,每排查出一個“頑劣分子”,扣班級量化積分五分,如果有的“頑劣分子”沒有被班主任發現,卻被學校領導排查出來,那就翻倍扣分。

不得不說,這一招非常有效。班主任們窮盡所能去排查,同一個學校的弟弟妹妹,舉報自己的親哥哥親姐姐,同學之間舉報自己的好朋友……

很快,辦公室門口站滿了被排查出來的“頑劣分子”。接下來,又能有什麽命運等待著他們呢?

為什麽要這樣教育孩子

要回答清楚這個問題,就需要說一說“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在學校的地位,和由此而形成的,學校老師和家長的內在心理邏輯。

安全教育被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在我們這裡,重中之重是防溺水安全教育。這在基層學校包括一系列活動——

一個是每天一定要乾的事。每天上下午最後一節課臨近下課的五分鐘、放學集合的時候、以及每周的晨會和班會課,都是固定不變的安全教育時間。所謂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就是反反覆複讓學生看防溺水視頻,背誦並且默寫《防溺水六不一會》;

二是隔三岔五要乾的事情。從教育局到學校各個層級,隔三岔五抽查老師和學生的背誦情況,組織與這個主題有關的繪畫、手抄報、黑板報、背誦默寫等各種比賽。

還要錄視頻,每個學生單獨背誦《防溺水六不一會》的視頻,同時有老師、家長、學生同時入鏡的與此有關的談話、簽署各種責任狀的視頻。每逢小長假以及寒暑假都必須要有的個別談話、開班會、簽署責任狀、錄視頻的一條龍服務。

這些“日常”再加上這些“隔三岔五”,大大小小做過的事情都要留下證據。每個學生名下的各項相關資料檔案都有厚厚一打,再加上存滿老師們優盤的各種視頻和電子稿,學校防溺水工作做得可謂是滴水不漏。

這一系列的工作下來,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呢?

說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給孩子們講一首兒童詩——《童年的水墨畫》,在這首詩裡,作者用富有童真和詩意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孩童在水中游泳嬉戲、捕魚抓蝦的美好畫面。

帶領孩子們朗誦完詩歌後,我問,這首詩讓你們想到了什麽?誠如你所預見的,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防溺水六不一會!”

學校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是疾風驟雨運動式的,也是持續不斷、循環反覆的,它成功地讓身處其中的人,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對與“水” 有關的一切事物有了條件性反射。

這就是我們這些成年人,賦予這些孩子的童年,他們長大後,與水有關的回憶不再是游泳、嬉戲、捉魚蝦,而是不勝其煩、當眾羞辱、驚慌失措……

前面提到的那個二年級的孩子,只是在橋上玩耍,不小心滑落到了水裡,並沒有違反《防溺水六不一會》規定,他從死神手中撿回一條命,驚魂甫定之際,迎接他的卻是家庭和學校的雙重霸凌。支撐學校和家長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麽樣的呢?

從學校來看,對孩子的處理,首先源於“差點就要擔責了”的恐懼;其次這個孩子的差點出事,打破了學校安全工作的“無懈可擊”;最後,處理孩子,學校自然是想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而事後,孩子的爺爺一句“孩子好歹沒出事,如果出事了,家長脫不了關係,學校也脫不了關係”,更是火上加油,將孩子在學校的處境推入更凶險的境地。

而殺雞儆猴,殺的仍然是孩子這隻“弱雞”,而“猴”卻有了兩個——除了所有學生,還要再加上家長了,學校拿家長沒辦法,那就通過孩子“教育”家長。

再來說說家長。這個孩子是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長期作為直接監護人,這次承受著雙重的恐懼。第一重是對孩子差點死去的恐懼;還有一重,是孩子萬一出事,兒子兒媳會怨恨怪責的恐懼。所以事發之後,老人不但沒有去撫慰孩子,反而將自身也無法處理的恐懼,發泄到了孩子身上。

而孩子的爺爺對老師說的那句火上澆油的話,既是對內心恐懼的轉移,也暗含了對學校長年以來安全教育工作方式的不滿。

想想家長們在學校安全教育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吧。拍照,拍視頻,簽責任狀,搞完這一切,馬上收拾東西走人,這是老師們家訪的三部曲。無論酷暑寒冬,老師一個電話,家長就得放下活計,緊趕慢趕來到學校,發現就為了簽一個已經不知道簽過多少回的責任狀,或者拍個假模假式的照片或視頻。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家長們能不反感嗎?這似乎也在一遍遍地提醒著家長,學校背負著沉重的安全責任,如果出了事兒,無論如何也要把家長拉下水。

恐懼,是孩子、老師、家長在此次事件中的共同感受。恐懼如此深地控制著我們,並將我們分離得如此徹底,所謂的師生情、祖孫情,在恐懼面前,消失殆盡。所以,在此次事件中,看似站在了對立面的學校和家長,卻採用了同樣的手段來教訓孩子。成人之間互相甩鍋,最終的鍋,一層層,都砸在了孩子身上。

怎樣讓你的學校更“安全”?

整個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我所親眼目睹的,是一個孩子所遭受的極端霸凌,最直接作惡的是老師、學校,這都應該受到譴責。但我想,這樣的事情絕不是孤例,也絕不會到此為止,所以我們的討論,就不能僅僅止步於譴責個體。

我一直想不明白,我們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非得如此單調枯燥,矯枉過正嗎?老師們的處境,真的如大大小小的會議上所強調的那樣,做完這一切我們才能有效的自我保護,缺了其中的任何一張責任狀,我們就可能“今天是教師,明天就是階下囚”嗎?我們的責任,真的已經無限擴展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孩子出了事,就和老師脫不了關係?哪怕我們真的做到了滴水不漏,只要家長橫下心來鬧,我們就真的沒關係也會變成有關係了嗎?

是的,我們所有的相關工作,是為了完成任務,為了自保,所有工作下意識的前提,都是把孩子和家長,視作可能會讓我們吃官司的敵人。但是,誰又願意生活在人為的、互相敵對的人際關係裡呢?在這一切停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感到困惑:我們做的這一切到底有什麽意義?

去年,因為一家公益組織的推薦,我參加了在南京舉辦的第五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在那裡我聆聽了一場《怎樣讓你的學校更“安全”》的講座。蒲公英教育法律研究中心李文主任和幾位專家學者一起,針對學校安全做了專題演講。雖然以我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要理解專家們的話,有一定困難,但有一點,我聽明白了,在學校的安全教育、安全責任這部分,通過法律的途徑,是講得清楚,做得明白的。而且,是有專業人士在做的。

可能有的人看到這裡會覺得好笑:有專業人士在做這件事情,難道你是第一次知道嗎?是的,那的確是我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情。鄉村教師的認知,鄉村兒童的現實處境,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和我在教育創新年會上所看到的種種,有著天塹般的差距,而法治方面的差距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看到了差距,我們是退回去,還是嘗試著往前邁進一步?這是我們可以去思考和選擇,並最終為之努力的。

讓善良茁壯成長,讓孩子自由呼吸

通篇看下來,也許有人會覺得,不過就是一個孩子當眾受了罰而已。但之於那個孩子而言,那一天的校園,就是他一個人的煉獄,他墜落到恐懼深淵的底部,茫然四顧,看到的皆是譏諷、惡毒、幸災樂禍。我想,沒有人希望自己身處那樣的絕境。但這是在現有的制度和環境之下,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更加專業的外部力量的幫助。

但是我希望的並不是僅僅如此。宋朝的蘇軾曾在詩中寫到: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身在“廬山”中的我,經常細看山中一草一木,因為柔弱而被碾壓,時常感到悲痛而無力。像參加教育創新年會這樣的事情,之於我,就像走出“廬山”一樣。

“出山”之後看到的是萬水千山,讓我除了有一草一木的細致體驗,也一點點擁有了更寬闊的視野,積攢了一些力量,回到“廬山”時,不做冷漠的看客。我也看到人情荒蕪之處,人性的些微星光。就像這個孩子的班主任。這個孩子,不但讓班級被扣了很多分,也讓班主任沒法“優秀”起來,客觀上給她增加了不少讓人厭煩的工作,可是她仍舊選擇去關心這個孩子的感受,她這樣做,收獲的卻是“教育不到位”的苛責。

我目睹過一個個溫情而豐富的人,慢慢成為“優秀”卻冷漠的老師。我希望這個美麗的年輕老師,未來可以有機會,走到陽光下,讓她的善良茁壯成長,讓這樣的老師成為主流。

不單單只是安全教育這一個部分,鄉村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在我看來,最大的問題,在於對人的極端漠視。可喜的是,很多的社會服務和公益行動,正慢慢的開始實行救助。我本身就得益於這些組織的行動。

然而,這樣的力量仍舊太微弱。這也是我一次次想要把發生在“廬山”之中的事情,讓更多的人看到、聽到的原因。只有更多的人,把這樣的事,真的當作一回事,去討論,去達成一些共識,去努力,去行動,才有可能讓改變發生。

我隻祈盼一切都還來得及,那些被成年人互相甩鍋而壓在最底下的孩子,能來得及,自由呼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