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研快遞 | 胃腸道手術後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與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的對照研究

建國70周年

1949-2019

腸外營養的主要方法是通過靜脈的途徑給予營養支持,其多用於危重患者以及術後的營養支持。腸外營養的分類主要有中心靜脈營養和周圍靜脈營養。其營養物質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根據是否營養物質全部來自腸外,又可分為完全腸外營養支持和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完全腸外營養支持是在患者無法耐受腸內營養的狀況下維持營養平衡,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是在患者可以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但是其不能完全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求,所以同時進行腸外營養支持J。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可以使體重增加和創傷癒合,增加免疫力和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但是對於腸內腸外營養的聯合使用對機體的影響,醫學界尚有爭論,且未有定論,本研究旨在研究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對機體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

料與方法

收集河北省曲周縣醫院及永年縣第一醫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8月的326例行胃腸道手術的患者,其中男197例,女129例;胃癌患者162例,結腸癌患者96例,間質瘤患者68例。所有患者行腫瘤根治術或者行胃腸道的部分切除術。排除其他重大的心血管疾病。按照患者意願及病情將其分為規範化序貫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n=203)和腸外營養支持療法(腸外營養支持組,n=123)2組。2組的年齡和性別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

該組患者均造瘺行腸內營養支持,方法為行空腸穿刺造口腸內營養或者行鼻飼腸內營養,同時進行腸外營養的支持補足能量。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為術後第1天即給予氨基酸型腸內營養支持,總量為200ml,10h泵人完成。術後第2天,繼續給予氨基酸型腸內營養支持,總量300ml,10h泵入完成。術後第3天,繼續給予氨基酸型腸內營養支持,總量500ml,10h泵入完成。術後第4天,給予自製均漿膳,即牛奶和蔬菜等研磨形成的「自然食物」,800ml,10h泵入完成。術後第5、6、7天,繼續給予自製均漿膳,1000ml,10h泵人完成。每天同時進行腸外滴注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進行能量的補充。

腸外營養支持療法:

對於在術後有胃腸道梗阻,嚴重腹瀉,術後多發性的腸瘺以及無法耐受腸內營養的123例患者行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採用外周靜脈以及中心靜脈的全營養混合液的營養支持。術後7d均行行外周靜脈的腸外營養支持。嚴格禁食。

結果

2.1患者的體重以及體重指數的變化

2組患者體重以及體重指數未見有明顯差異(P>0.05),由於觀測的時間較短,其2組療效對體重的影響可能為被明顯的檢測出。但是由於患者的靜脈炎等較為嚴重,不能耐受試驗過程,所以在試驗進行到第7天結束觀測。見表1。

2.2患者的營養指標變化

術後7d,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前白蛋白水準顯著高於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組(P<0.05);白蛋白水準亦顯著高於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組(P<0.05);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水準顯著低於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胃腸道的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天數

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胃腸道開始排氣的時間顯著短於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組(P<0.05)。而2組的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腸外營養的支持療法對很多情況有效:(1)大手術、創傷的圍手術期;(2)腸外瘺;(3)炎性腸道疾病;(4)嚴重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5)腸梗阻等。腸外營養的支持療法有利於控制感染,改善營養狀況等,但是易於發生靜脈炎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退化。而腸內營養的優越性除體現在經腸吸收的方式符合生理、給葯的方式方便、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完整性。但是其易於發生胃腸道的併發症,不能耐受腸內營養支持,易誤吸人肺部,引起窒息等。所以將兩者合併使用就能聯合兩者的優勢,發揮更大的臨床效果。

通過結果我們分析,體重是人體營養的重要指標,2組患者的術前的體重無明顯的差異,術後7d,2組患者的體重也未有統計學的差異,我們可以認為在術後7d的這一過程中,靜態的營養指標未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由於體重反應的是長期的營養狀況,所以在7d的研究過程中,可能未反應出營養狀況的變化。人體的前白蛋白是評價機體短期內營養狀況變化的重要指標。機體內前白蛋白由肝細胞合成,半衰期為2d,由於半衰期短,將其作為反映機體動態營養狀態的重要指標。通過本研究顯示前白蛋白的水準,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顯著高於腸外營養支持組,說明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的動態營養狀況好於腸外營養支持組。高密度脂蛋白2組未見明顯差異,說明膽固醇的吸收狀況2組未有明顯差異。低密度脂蛋白2組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顯著高於腸外營養支持組。其原因是腸外營養支持組採用脂肪乳劑作為能量供應的主要物質,故血低密度脂蛋白水準腸外營養支持組較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升高,故應嚴密觀察患者的血脂情況,高血脂患者用其他的物質替代補充能量。

2組在術後的住院時問上未見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本研究顯示2組在胃腸道功能恢復方面有明顯的差異,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組患者胃腸道開始排氣的時問為(73.7±21.6)h,顯著短於腸外營養支持療法組(85.1±27.8)h,說明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能夠恢復術後的胃腸道功能,促進胃腸道的首次排氣。

兩種營養支持療法的併發症製約著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本研究雖然順利完成的研究,但是其併發症卻不能忽視。嚴格的無菌操作是重要的減少感染的方法,預熱能夠減少腹瀉和腹痛的發生率,管飼速度宜從低速度20ml/h開始,逐漸遞增。這些方法都能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和併發症。

綜上所述,腸內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有利於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促進胃腸道的功能恢復,較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減少併發症,值得臨床的推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