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娜》《中國女排》將映,中國體育電影迎來高光時刻?

作者 / 張一瓜

《李娜》殺青,《中國女排》定檔2020年大年初一,《中國乒乓》近日曝光概念海報,2022年北京冬奧會獻禮片奧運會三部曲《我心飛揚》項目已經啟動······伴隨著一批體育電影項目的亮相和定檔,讓人激動之餘也不禁在問:中國體育電影發展的時機真的到來了嗎?

《李娜》《中國女排》

等多部體育電影上映前夜,

我國電影市場真的準備好了嗎?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國體育電影當前題材已經涉及拳擊、籃球、足球、摔跤、乒乓球、游泳等多類體育項目,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而且,之前由林超賢執導、彭於晏主演的《破風》還曾代表香港地區出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去年我國更是引進了《李宗偉:敗者為王》《戀愛回旋》《黑子的籃球:終極一戰》等多部體育電影,豆瓣評分皆在及格線以上,此類影片正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讓觀眾感受到了體育電影的魅力和燃點。

另外,在2019年1月4日,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印發《進一步促進體育消費的行動計劃(2019—2020年)》文件,定下“到2020年,中國體育消費規模要達到1.5兆元”的目標。這無疑也進一步促進了體育電影的發展。

最為重要的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都將接踵而來。這更是為體育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當大環境(時代)已經為體育電影做好蓄勢,該類型電影接下來是否能夠走好,又能夠走多遠,就要看它自己的能力和造化了。

從“記錄體育”到“體育+娛樂”融合,

體育電影創作想象空間到底有多大?

我國現在的體育電影類型雖然算不上多元,但已經從表達國家意志邁向了以娛樂大眾為主。體育電影實現這一跨越,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長達百年。

中國體育電影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它的創作與發展與國家命運和時代背景聯繫緊密。曾經時代限制了它的發展,而新時代又給予了它新生。

1928年,《一腳踢出去》問世,此片中調用了體育元素,設置了中國足球隊與洋人足球隊對壘的情節。但被公認為是我國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電影則是1934年上映的《體育皇后》,它由孫瑜編導,“體育救國”思想貫穿始終。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正處戰亂,局勢並不穩定,生活在水生火熱的人民生活安穩都成問題,談論體育意識純屬奢侈,當時根本沒有適合體育電影發展的土壤,所以體育電影不了了之。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確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由此,後來常被提起的第三代導演領軍人物謝晉的處女作《女籃五號》作品出現,因為所處時代,影片的表達仍限於歌頌祖國,政治意味濃厚,在現在看來缺少娛樂趣味。但在當時已經是一種突破,且有急需發展探索的可能。然而接踵而來的文革十年,讓體育事業停滯,體育電影發展的契機也同時被掐滅。

(《女籃五號》劇照)

從改革開放到千禧年之間,我國經歷了1979年恢復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1984年我國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第23屆奧運會上摘得金牌,實現了我國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這一階段,一系列體育活動相繼取得輝煌成就,中國體育事業也開始探索市場化和產業化。與此同時,我國體育電影也開始嘗試不同創作體驗,有的甚至開始將創作視角轉向體現個人意識和探索“體育+娛樂”的模式,比如《一個女教練員的自述》和《球迷心竅》等便是這一時期體育電影的全新嘗試。

(《球迷心竅》劇照)

到了2000年以後,特別是我國申奧(2008北京奧運會)成功之後,一大批體育電影開始湧現。它們表達呈現多樣性,既有宣傳民族精神、體育競技精神的體育電影,如《買買提的2008》、《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還有展現個體的人文關懷和對人性的探討與娛樂相結合的體育電影嘗試,像《少林足球》《大灌籃》等。

無疑,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電影也得到了同步。它的創作從為國家服務、記錄體育生活,如今已經開始向更多方向傾斜。而且,正在為體育電影破圈做著衝刺準備。當前體育電影並非是簡單的體育題材的加總,它還融合了更多的家庭、愛情、夢想、自我成長、甚至是科幻、喜劇等電影元素,讓“體育+”的電影成為創作主流。

當前,體育電影的創作想象空間越來越大,破圈只是體育影片的時間問題。

體育電影發展契機已現,

破圈需要把握關鍵五點

隨著2022年冬奧會落地北京,“2022年中國體育產業將迎來黃金年”的聲音也開始甚囂塵上。借此東風,恰是我國體育電影發展的最好時機。

在此之前,《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乒乓球)、《梅西》(足球)、《天才之擊》(網球)等關於各類體育項目的運動員紀錄片已經在各自圈內流傳甚廣。這說明,體育題材影片擁有忠實的閱聽人群體。暗流湧動的體育紀錄片,為體育電影做好了市場預熱。

而當前體育電影面臨的首要問題則是,如何成功破圈。畢竟,體育電影不等同於賽事實時記錄,同樣也非簡單的人物事跡紀錄片。仍為小眾電影類型的它,怎樣才能成長為全民觀看的爆款呢?

首先,重內容。

劇本,乃一劇之本。影視劇不怕題材相撞,卻怕創作流於俗套,甚至是惡俗。顯然,《摔跤吧!爸爸》在內容打造上,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一個脾氣執拗的父親親自教授兩個女兒學摔跤,以此獲得社會尊重。這本身就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再加上影片中穿插著個人夢想與為國家榮譽而戰的片段,讓內容變得更緊湊、扎實。

沒有好的故事框架、優質的內容填充,影片是難以征服觀眾的,即使有再多明星參與也沒用,就像由黃曉明、郭采潔主演的籃球題材影片《神奇》一樣,因為內容不佳觀眾拒絕買單,豆瓣評分當前僅為3.1分。

其次,挑演員。

演員對於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體育電影尤為如此。

當前,雖然《李娜》已經殺青、《中國女排》定檔,但是兩部體育題材電影的女主仍未公布,這為影片增添了懸念。或許其中也有片方的另一層考量,過早公布演員陣容,可能會為影片過早帶來爭議,如“這個演員能勝任嗎?”、“她會打球嗎?”、“動作可別做得像跳舞一樣滑稽”······這恰是體育電影常常被詬病的地方。

體育電影選角,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演員決定了此部影片票房與質量一半的成敗。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方面是演員的知名度與專業度,像阿米爾·汗這樣既擁有演技又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畢竟屬於少數,我國可以飾演體育健兒的實力派明星也同樣鳳毛麟角;另一方面則是觀眾對於演員本身品質是否認同。因為,體育電影本身不同於普通的影片,它除了故事性以外還有內在的精神傳達,如果讓一個德不配位的演員飾演這樣的精神領袖,無疑很難讓觀眾買账。

再次,看導演。

導演的品味會影響到整部影片的調性。所以,影片出自誰手,基本可以預測影片的品質和特色。

就像執導了《破風》《湄公河探案》這樣節奏感超強、激情熱血的林超賢,在拍攝《紅海行動》時,一定程度上也延續了此種風格。所以,對情感類影片拿捏一向精準、表達十分細膩的陳可辛,在執導《李娜》《中國女排》兩部體育電影時,一定會對情感有所把控,調動觀眾的情緒。同時,陳可辛擅長結合商業元素,在這一點上他或許讓體育題材電影不再僅僅限於體育電影,而是讓其更具普世性,打通情感,使其成功破圈。

第四,融類型。

《摔跤吧!爸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摔跤的電影,如果僅僅表達這一個點,這部影片也絕非會有如此的影響力。該影片在體育的元素上還滲透了女權解放、親子關係、個人理想以及國家榮譽等思考,融合了各種類型,深化了內容,升華了主題,讓影片一舉打破體育電影的小眾局限,成功突圍。

一部體育電影,想要出圈,絕不能隻囿於體育這單一題材的創作領域,在此基礎上還要和更多類型結合起來,破壁重組,變得更大眾、喜聞樂見。

最後,順時代。

影片的價值觀和情感表達一定要順應時代。體育題材影片免不了主旋律,不過影片不怕宣傳國家意志,就怕落了俗套,表達過於生硬。像票房名列前茅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雖然同為主旋律,但因為成功調動了觀眾的情緒,打出的“愛國牌”也不生硬,所以票房才會大賣。而《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觸動人心,也是因為影片點出了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痛點,吸引觀眾走進影院。

所以,體育電影要想出圈,做到以上五點是關鍵。

毋庸置疑,體育電影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而哪一部影片會拉開這個序幕,成為體育電影破圈第一人,大家心中或許早有自己的期許,而距離答案揭曉的時刻已經不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