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摘金奇緣》美國人喜歡,中國觀眾為何不買账

《摘金奇緣》的全國票房不盡如人意,觀眾的差評也紛至遝來,讓這部來自好萊塢、號稱“獻給亞洲的情書”的電影陷入尷尬。

好萊塢全亞裔班底新作《摘金奇緣》在中國內地上映,幾乎沒在社交網站上激起幾朵水花。上映後第一個周末過去,《摘金奇緣》的全國票房仍未破千萬大關,日票房遠低於上映已久的《毒液:致命守護者》《神奇動物2》《無敵破壞王2》《憨豆特工3》,甚至周六票房敗給了豆瓣評分5.7的《亡命救贖》。與此同時,觀眾的差評卻紛至遝來,讓這部來自好萊塢、號稱“獻給亞洲的情書”的電影陷入了尷尬境地。

《摘金奇緣》是2018年最受矚目的好萊塢現象級電影。它不只是今夏北美暑期檔票房黑馬,還是全亞裔陣容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標誌。在《摘金奇緣》之後,北美史無前例同時上映了三部亞裔題材電影,更有多部亞裔題材影片被各大片廠爭相開發。這樣一部講述亞裔生活又自帶光環的電影,為什麽中國觀眾不買账?

麻雀變鳳凰和亞裔無關

在媒體的宣傳標簽上,總不忘提到《摘金奇緣》是“好萊塢繼《喜福會》之後25年來第一部講述亞裔故事、並全部由亞裔主創人員創作、亞裔演員出演的主流大片”。聽起來揚眉吐氣,更會讓人聯想到兩部電影在文化上的一脈相承和血緣相通。同是在好萊塢大片中拚殺出來的亞裔電影,總該有相似的DNA和藝術邏輯。

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兩部電影的誕生年代不同,類型不同,各自有不同的歷史價值,氣質上更是南轅北轍。1993年上映的《喜福會》是一塊被主流電影體系忽略的文化裡程碑,它根植於美國亞裔群體,通過講述三代女性的移民故事,細膩表現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代際衝突和女性意識的覺醒。《喜福會》的故事並不限於此時此地,它具有年代感和東方傳奇色彩,是一段綿延起伏的感情聯結、無法預料的人生際遇。

而《摘金奇緣》的故事撇開亞裔群體依然成立——“亞裔”外衣下包裹著多年前我們熟悉的“灰姑娘和王子”、“麻雀變鳳凰”等浪漫愛情的原型。故事本身並不特別,沿著老式“神經喜劇”的路子,試圖用愛情來消弭階級與財富的不平等,但奢侈的婚禮和誓詞之間無法帶來導演期待的淚點。“無論金錢帶來多少痛苦和快樂,讓世界運轉的仍然是愛”,這一主題淹沒在虛浮的豪華場景裡,被過度狂歡的大場面拖累了。IMDB上也有外國網友毫不掩飾鄙夷,稱之為“明晃晃的拜金主義”。

除了“愛情價更高”之外,《摘金奇緣》還試圖表現 “中西方文化衝突”,可惜這樣的嘗試也宣告失敗。片中,身為豪門婆婆的楊紫瓊總在強調亞裔美國人和亞裔人在價值觀上的分歧:亞裔美國人太以自我為中心,不像亞裔,願意把家庭當做一切。但片中的橋段所呈現出來的,只能印證準兒媳和婆婆之間難以逾越的階級鴻溝。楊紫瓊為何指責和當年自己經歷相似的瑞秋呢?經過了這麽多年煎熬,楊紫瓊已融入了“老錢”一族。來自平民階層的瑞秋,對楊氏家族資本毫無貢獻,自然應該被捨棄。

《摘金奇緣》淪為我們熟悉的高智商媳婦鬥豪門的瑪麗蘇故事。婆婆對準兒媳家庭“醜聞”的指摘、豪門恩怨的複雜關係、奶奶關注瑞秋是否有一張有福氣的臉,這些相似片段總在狗血電視劇裡神出鬼沒,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戲碼。

相比之下,《喜福會》的鏡頭語言、講述方式和精神內核具有東方審美,像畫軸一般展開,思緒在回憶中抽絲剝繭,不同時空交匯,帶來情感碰撞和內心衝突。25年過後,打著亞裔招牌的《摘金奇緣》卻只是一部“亞裔配方”的好萊塢電影,與亞裔的內心世界無關。再加上卡司陣容相對陌生,國人對《摘金奇緣》天然缺乏親近感,票房撲街也在情理之中。

好萊塢拍亞裔面孔並不代表亞裔擺脫“他者”身份

《摘金奇緣》明明是個老套的故事,為什麽能在好萊塢掀起風浪?答案在《衛報》的評論文章標題中可見一斑,“這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時刻。”

近些年,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崛起,成為北美之後全球第二大票倉。每年好萊塢的進口大片幾乎都有不少中國元素,這樣的文化傾斜是一種行銷策略。從《功夫熊貓》《2012》裡中國元素的添加,到今年《巨齒鯊》裡擔任重要角色的李冰冰、趙文瑄,阿里影業投資《碟中諜6》,中國演員和資本不斷向好萊塢滲透,直到好萊塢片廠敢於拍一部全亞裔面孔的《摘金奇緣》。

從《喜福會》到《摘金奇緣》,25年過去了,全球電影市場改變了,拍攝環境也不似從前,但好萊塢的生存策略卻沒變。三十年前,好萊塢的目標人群是“購買爆米花的人”,而後致力於拍攝適合家庭觀看的暢銷DVD。如今,好萊塢試圖為新興市場觀眾量身打造影片,尤其是中國觀眾。

同樣沒變的是亞裔群體的“他者”身份。《喜福會》裡有割肉救母、買童養媳的東方奇觀,《摘金奇緣》裡的亞裔化身超級土豪,住在和蓋茨比一樣華麗的豪宅裡。

有人說,25年前《喜福會》沒做到的事,《摘金奇緣》做到了,它讓亞裔電影最大程度地進入主流視野。《時代》雜誌中也指出:《摘金奇緣》將改變好萊塢。其實,《摘金奇緣》的成功只是源於時代之手的推力。時間到了,它自然誕生於世。好萊塢敢於拍攝亞裔面孔,仍不代表著亞裔處於主動地位。《摘金奇緣》的開頭,楊紫瓊扮演的華裔富商太太,代表了目前中國留給世界的形象:神秘莫測、出人意料的土豪,錢多到你無法不重視。

同樣,影片裡亞裔群體奇怪的妝面、爛俗的服飾、瘋狂拜金的橋段裡,無不夾雜著好萊塢對中國土豪的偏見。就像《摘金奇緣》的英文片名,Crazy Rich Asian,認為所有亞裔富人過著日日狂歡的生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誤讀。

《摘金奇緣》的成功的確為亞裔演員在好萊塢的發展贏得了生存空間,但遠不能說是亞裔價值觀的勝利。好萊塢大片依然附加美國價值觀,只不過全球化下的主流意識在不斷趨同,“追求個人價值”、“重視自我意識”早已不獨屬美國;而一部好萊塢電影要想走向海外市場賣個好價,也必定要減少美國元素的使用。

《摘金奇緣》來到中國後口碑不佳,也許中國影迷不該苛求它能給大家帶來驚喜,愛情喜劇本就無法承擔文化多樣性的表達。它的故事結局是大部分人喜聞樂見的happy ending,這與在中國取得高票房的《西虹市首富》類似,它們諷刺拜金、提倡真愛,希望完成把大家逗笑的使命。不同的是,前者滿足了西方對於亞裔群體的想象,中國觀眾不會從這些符號化的面孔和劇情中找到共鳴,而《西虹市首富》深諳國人生活和內心痛點,滿足了大家對暴富的想象。儘管開心麻花團隊常被人批評笑點爛俗,卻並不影響電影大賣。

無論如何,《摘金奇緣》在好萊塢引發了一系列風潮是件好事。不論劇情如何平庸,它畢竟做出了具有顛覆性的突破,好萊塢大銀幕上終於出現了既性感又深情的亞裔男主。不同於西方影視以往塑造的矮小怪異的亞裔男性,男主角楊力的強大而溫柔,挑戰了亞裔男性不受歡迎的偏見。

來自新京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