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BC如何用紀錄片講述博物館的故事?

導言

作為世界頂尖的紀錄片生產機構之一,英國廣播公司(以下簡稱:BBC)在人文領域的紀錄片製作方面碩果累累。本文以BBC製作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為研究主體,從發展趨勢、類型劃分等方面進行分析梳理,以期為國內同類製作與文化傳播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博物館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與媒體的聯繫亦日益密切,借助媒體手段進行文化傳播,成為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在我國所製作的紀錄片中,也出現了諸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關注博物館題材的作品,在社會中引發博物館文化熱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更多富於中國特色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不斷創作產生的背景下,國外同類紀錄片的製作經驗值得學習與借鑒。作為世界頂尖的紀錄片生產機構之一,BBC在人文領域的紀錄片製作方面碩果累累,也攝製了許多視角獨特的優秀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為探索博物館題材紀錄片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

BBC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的發展趨勢

BBC拍攝製作的眾多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在國際上成績斐然,對紀錄片的發展影響深遠。人文領域的紀錄片有時相當難做,因為艱澀的人文理論和抽象的藝術規律很難用畫面和故事說清,但BBC對這類題材卻尤為喜愛,製作了大量觀察型紀錄,攝影機代替了觀眾的眼睛,努力從未知中尋找已知,這也正是BBC向來倡導的“傳播、教育、娛樂”理念的體現。英國最佳紀錄片20強中大多是BBC的作品,眾多寓教於樂的優秀紀錄片從BBC走向世界。

BBC最早製作的紀錄片是1936年的《電視來到倫敦》。此後,BBC紀錄片一度沉寂,直至20世紀50年代即二戰結束後,BBC才開始重新製作紀錄片。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雖偶有年份空缺,但BBC一直堅持紀錄片的生產。1982年後,其每年製作紀錄片的歷史更是再無中斷,一直延續至今。BBC早期製作的紀錄片主要局限於其熟悉的本土題材和歐美歷史文化題材,每年的產量也不高,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除極少數年份,每年的產量基本都維持在5部以內。90年代中後期這一數量略有提高,每年出產紀錄片在10部左右。2002年後,紀錄片的年產量開始衝破10部的上限,逐年攀升,2005年BBC年均紀錄片數接近50部,2007年突破100部,2010年超過200部,2013年達到300部,2016年則一舉躍升至400部,一路高歌猛進。伴隨年均數量的增長,紀錄片涉獵的題材範圍亦愈發豐富廣博,比單集紀錄片體量更大、投資更多的系列專題紀錄片也層現疊出。

截至2016年底,BBC製作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大約60部,年均產量呈現出與BBC紀錄片年均增長相近的趨勢。

早在20世紀50年代,BBC紀錄片就開始關注考古、歷史題材,然而最早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還要追溯到1972年的 《圖坦卡蒙的寶藏》。這是BBC為配合大英博物館圖坦卡蒙展而專門製作的,片中著名文化人馬格努斯·馬格努介紹了展覽盛況及相關展品。

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出現,但總體來看,博物館題材在2005年之前的BBC紀錄片中寥寥可數,主要以博物館展覽、藏品為主題,也都是單集紀錄片。2005年以後,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的數量穩中有升,成為BBC紀錄片歷年均會涉及的題材門類,並湧現出了一批精心製作的多集專題系列紀錄片,涉及博物館題材的深度廣度也不斷拓展延伸。

2016年是BBC關鍵的一年。作為BBC確立信託管理模式的基礎,從1927年開始由英國皇室正式簽發、每十年更新一次的皇家憲章於2016年底到期,BBC面臨續牌壓力和英國政府的重新評估,亟須強有力的證據獲取政府、公眾的信任。該年度BBC紀錄片和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的數量均漲幅明顯,博物館題材紀錄片所關注的內容類別更為廣泛和細致,涵蓋藝術文化、軍事歷史、時尚娛樂等多個領域,以鎖定新媒體時代更為分散的目標閱聽人;同時,紀實影像在技術美學風格上也有進一步提升。

不同於美國紀錄片產業的商業化運營,BBC的收入主要來自收視費以及少量的政府撥款,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公共服務特性,這使它更傾向於以獨立視角展示文化遺產、建構民族身份、傳遞社會責任與底層關懷。因為頻道播出沒有廣告,時長一小時左右的紀錄片可以保留電影紀錄片起承轉合的結構,具有敘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BBC紀錄片的文化傳承視角,對細節的專注與堅持,對於問題的層層深入和整體性思考,都非常適合博物館題材獨特的人文氣質,獨具藝術魅力,因此鎖定了忠實的高端觀眾群體。

BBC博物館題材紀錄片選題類型劃分

紀錄片是記錄歷史、關注社會、表現人生的一個載體,選題視角決定了紀錄片最重要的內涵與精神特質。從選題內容的角度,BBC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可大致歸納為直接以博物館和美術館為主題的紀錄片、以博物館展覽為主題的紀錄片、以博物館藏品為主題的紀錄片、以博物館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其他以博物館相關工作為主題的紀錄片五類。

需要認識到,紀錄影像的製作和主題選擇是自由且個性化的,五類博物館紀錄片選題類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重疊,其類型劃分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1

以博物館、美術館為主題的紀錄片

這類直接選擇博物館或美術館作為關注對象,切入主題的紀錄片,常常從片名就能直觀辨別出來,這也是出產博物館紀錄片精品較多的一個類別。以系列形式推出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很多都屬於此類。

此外,直接以博物館、美術館為切入主題的單集紀錄片也很多。這些紀錄片因為體量較小,無法像系列專題紀錄片那樣面面俱到,涉及博物館的方面相對較為單一,或集中於博物館的建造歷史,或偏重於文化藏品,或介紹博物館特定時期的面貌等。在這些單集紀錄片中,也不乏一些與人文、政治等結合緊密的特殊選題。

統而言之,直接以博物館和美術館為切入主題的紀錄片在幾類博物館紀錄片中內容跨度最大、綜合性最強、製作經費也最為充足,是在人文內涵與美學表達上都較為成熟的類型,雖數量不多但精品屢現。博物館是內涵多元的文化綜合體,而此類紀錄片限於篇幅,切入點與論述角度的選擇是其亮點也是難點所在,若處理不善易淺嘗輒止、泛泛而談。

2

以博物館展覽為主題的紀錄片

以博物館展覽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博物館紀錄片中最古老、數量種類最多的類型。這類配合博物館特定展覽而製作的紀錄片,按照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三類:

(1)配合展覽主題進行的文化科普

這類展覽紀錄片通常在展覽開放期間於BBC播出,為特定展覽尤其是國際交流展,提供必要的歷史知識和文化背景,是博物館紀錄片中最常見的類型。

(2)導覽式的展覽參觀

這類紀錄片直接引導觀眾參觀展覽,就展品本身展開講解與討論。

(3) 展覽項目進程紀實

這類紀錄片重在紀錄展覽從最初策劃到最終呈現所經歷的過程,如《秦始皇兵馬俑》記述了不列顛博物院花費一年時間策劃、設計與陳列“始皇帝和兵馬俑”這一特展的全過程。

總體來說,以博物館展覽為主題的紀錄片歷史悠久,題材豐富,是博物館紀錄片中最為繁茂的版塊。這類紀錄片生產量大,製作精良,與博物館合作緊密,已然形成了成熟的生產模式;由於配合展覽宣傳作用突出,通常具有很強的時效性。

3

以博物館藏品為主題的紀錄片

這一類博物館題材紀錄片非常容易與相關藝術文化題材混淆,要注意區分紀錄片主題是側重博物館藏品,還是偏重藝術家與藝術史。

博物館藏品紀錄片所關注的焦點,往往是博物館眾多的精品名作。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6集系列紀錄片《大英博物館的傑作》。在紀錄片《美物:瓷之狂熱》中,華萊士收藏館的前館長兼策展人羅斯·薩維爾展示與介紹了收藏館所保藏的大量美輪美奐、匠心獨運的賽夫勒瓷器精品。

在大量以博物館藏品為題材的紀錄片中,也會涉及藏品流轉歷史中的一些特殊主題,甚至牽涉對政治、道德、法律等問題的探討。

除了介紹多件博物館藏品,也有紀錄片隻圍繞某博物館的一件特定藏品展開的。

概括而言,以博物館藏品為主題的紀錄片通常需要與專業機構及權威人士進行廣泛合作,在所有博物館題材紀錄片中最具專業性,又因其小而精的切入點而兼具故事性和趣味性。這類紀錄片往往依據所述藏品的種別和特性呈現出紛繁複雜的面貌,通過對藏品研究層面的剖析探討,發現被忽略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真相。

4

以博物館人物為主題的紀錄片

博物館人物包括博物館的創建者、管理者、工作者和捐獻者等。此類紀錄片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主持人尋訪故地講述人物生平,有的是直接與人物面對面進行對話採訪,還有的通過技術手段再現歷史場景。

一個人物有時具有多元身份,當相關紀錄片側重於表現其博物館身份時,某些著名歷史人物也可能成為博物館人物紀錄片的主角。

各類人物紀錄片一直是BBC鍾愛的題材,但選擇博物館人物為題材的紀錄片數量不多,是直到近十年才開始出現的新門類。這類紀錄片作為對博物館題材的深度挖掘和必要延伸,趣味性和觀賞性強,未經開發的選題素材充足,其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許。

5

以博物館相關工作為主題的紀錄片

除了以上四類博物館題材紀錄片,還存在一類以博物館考古、科學研究、藏品征集等博物館其他工作為主題的紀錄片。

這類紀錄片有時還另辟蹊徑,通過反向視角觀察博物館工作。如《贗品之家》講述了英國的一個三口之家17年間偽造120多件藝術品,愚弄了包括不列顛博物院在內的諸多藝術機構及專家學者的真實案件,另類諷刺且頗為令人玩味地審視了博物館的藏品征集工作。

相較而言,以博物館考古、科學研究、藏品征集等博物館其他工作為主題的紀錄片數量最少,創作較為自由,是對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的豐富和補充。

結語

博物館題材紀錄片是近十年來BBC紀錄片每年均會涉及的題材門類,日益受到BBC相關製作方的青睞,並湧現出了眾多廣獲好評的紀錄片精品。這些博物館紀錄片往往立足歐美文化,選取細小而精妙的切入點,擅以獨到的文化傳承視角、嚴謹理性的整體性思考深入挖掘博物館題材,展現人文氣質和藝術魅力。其所涵括的豐富而多元的選題視角既是博物館作為文化綜合體的系統性與複雜性的客觀反映,又是影視藝術創作的自由性與個性化的必然要求,這也使本文大致歸納的五種博物館紀錄片選題類型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交叉,彼此滲透,互為補充,從而為博物館題材紀錄片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解讀視角。

近年來,我國的博物館題材紀錄片不乏一些口碑佳作。總體來說,我國博物館紀錄片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逐漸探索出一套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嶄新模式,發展態勢喜人,特色鮮明。BBC博物館紀錄片的發展軌跡與製作經驗,可以為中國相關題材紀錄片提供選題視角的有益借鑒,使之在學習國外先進模式、經驗的基礎上,發揮中國歷史文化地域的優勢要素,吐故納新,蓬勃以繼。

BBC與眾多博物館的長期成功合作以及收獲的良好傳播效果,也為中國各類博物館的形象推廣、文化傳播以及社會教育提供了可資摹仿的與媒體合作運營的模式。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正面臨新時期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博物館題材紀錄片研究,加強紀錄片在博物館文化行銷中的影響力,以優秀的博物館紀錄片作品,科普歷史文化知識,提升觀眾對博物館的關切與興趣,增強社會大眾對博物館的了解,是進一步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應有之義。

本文改編自《BBC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初探》,原文刊載於《博物院》2019年第1期(總第13期)。作者:馮喆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博物院》雜誌2019年第1期

《博物院》雜誌

《博物院》雜誌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共同協辦的國家級博物館行業期刊。該刊主要欄目有:專題探索、理論研究、博物館實踐,涵蓋與博物館相關的以下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學理論與博物館史;藏品征集與保管;藏品修複與保護;藏品研究;展覽與展評;博物館教育;宣傳與文創;博物館管理;開放與安保;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數字化與信息化;專著與論文述評;與博物館相關的歷史與考古研究、古建築和古遺址的保護與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博物院》雜誌為雙月刊,國際標準大16開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國內外發行。

投稿方式:

1. 電子版發送至郵箱:

或注冊登陸投稿平台:

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MUSEUM

2. 紙質版請郵寄至本刊編輯部。

訂閱方式:

1. 讀者可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碼80-603。

2. 讀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寶店網購或與本刊發行部聯繫。

聯繫方式:

地址:北京市東黃城根北街16號 100717

來源:《博物院》雜誌2019年第1期

原標題:《BBC博物館題材紀錄片初探》

編輯:A.R.M.Y#大偵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