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坐標國博,看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成果展

2018年12月26日,“眾志成城 守護文明——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展覽由警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辦,以加強和改進文物安全工作、強力打擊防範文物犯罪為主線,由“文物屢蒙殤”“向文物犯罪亮劍”“警鍾長鳴、共築鋼鐵長城”三大部分組成,以 14個重點文物犯罪案例貫穿其中,精選 750余件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165件,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全國範圍打擊防範文物犯罪的豐碩成果,多數文物系全國範圍內首次展出。

展覽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文物屢蒙殤

該部分包括“要案頻發”和“形勢嚴峻”兩個單元,介紹了當前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

文物犯罪侵害的對象和範圍不斷擴大,世界文化遺產、皇家陵寢、大型古墓葬群成為犯罪分子的侵害對象:清東陵半年之內兩次被盜、明十三陵石燭台“失蹤”近一年對外公布、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頻遭盜掘……;

文物犯罪的手段不斷更新,呈現集團化、暴力化、智能化的趨勢,作案愈加隱蔽,監管更加棘手。

“山西聞喜‘6.03’系列盜掘古墓葬案”,以侯氏兄弟為首的“盜墓涉黑”犯罪集團,在山西省聞喜縣盤踞十多年,團夥成員分工明確,踩點、打坑、清貨、兜售,形成從盜掘到銷售的完整犯罪網絡,盜墓地點涉及聞喜縣陽隅保護區、河底鎮酒務頭村等15處市、縣文物保護部門,造成大量古墓葬損毀、文物流失。

“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盜竊案”,盜墓團夥長期在山南乃東、曲松12縣區及拉薩、日喀則等地流竄盜竊、盜掘古文化遺址,成員大多攜帶槍支、彈藥等凶器,膽大妄為、不計後果。

“四川眉山‘5.1’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文物盜賊利用金屬探測儀、潛水服、氧氣瓶等專業水下作業工具夜間潛入岷江江底,瘋狂實施盜掘。

這些猖獗的文物犯罪活動,給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造成了不可彌補、難以估量的損失,令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

河北唐山清東陵被盜系列案追繳

這件是康熙帝溫僖貴妃的鳳冠。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被冊封為貴妃。

山西聞喜“6.03”系列盜掘古墓葬案追繳

此卣器身扁圓,鼓腹圈足,上有外罩式蓋,口沿外側有提梁。蓋面飾三種紋飾,鑄作精美,裝飾華麗,屬典型的三層花式裝飾風格。內圈為尖喙垂尾的小鳥紋,中圈為直棱紋,外圈為小鳥和長尾鳥的紋飾組合。圈足飾長尾鳥紋,鳥冠呈鱗狀牛角形後垂,鳥尾上卷,其上又有一飄冠垂尾小鳥。提梁兩端獸首間飾“S”形夔龍紋。器、蓋上四條凸起狀扉棱,主體紋飾下雲雷紋地。

器內壁及蓋內鑄銘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巳),穆王才(在)奠(鄭),蔑懋曆,易(賜)犬(緄)帶。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寶尊彝。”記載了周穆王在鄭賞賜懋緄帶,懋稱揚穆王的賜命、鑄造這件禮器祭祀亡父的事情。該器的鑄作應發生於穆王過世之後,根據器形和紋飾判斷,應在恭王初年。

山西聞喜“6.03”系列盜掘古墓葬案追繳

此尊喇叭口,長頸鼓腹,高圈足,通體有四道扉棱。頸部以扉棱為中心裝飾八組蕉葉紋和四組相對垂尾小鳥紋,腹部飾兩列長尾鳥紋,中部飾直棱紋,圈足飾兩組卷尾長鳥紋,整器主體紋飾下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地。內底鑄銘文:“隹(唯)六月既望丁子(巳),穆王才(在)奠(鄭),蔑懋曆,易(賜)犬(緄)帶。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寶尊彝。”

此懋尊與懋卣裝飾風格相同,內壁鑄相同內容的銘文,屬一人一時所作的同組青銅禮器。據銘文內容及器形、紋飾風格判斷,應是西周恭王時期的標準器,為穆恭時期青銅器的特徵提供了新的認識和判斷標準,是近年出現的商周時期非常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一。

山西聞喜“6.03”系列盜掘古墓葬案追繳

青銅觥最早出現於商中期,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其後迅速消失不見。商中期至西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出現了一次巨大飛躍,即分鑄與插接、鉚接工藝的發明。這一工藝的應用使得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得以彰顯出更複雜多變的形態,誕生了青銅器發展史上最輝煌壯麗的時代。此青銅觥器蓋上的龍首設計正反映了這種工藝。龍首的角、耳皆分鑄後插接而成,得以實現飽滿靈動的立體龍形。

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盜竊案追繳

金剛亥母,藏文名為多吉帕母(Rdo一jre一phag一mo)(“金剛豬母”),因豬在漢地十二生肖中屬亥,故一般譯為“金剛亥母”,是藏傳佛教崇奉的一尊重要的空行母,密修本尊上樂金剛的明妃。常見造像有兩種:單身像頭戴骷髏冠,頂豎怒發,面有三目,全身赤裸,以瓔珞和骷髏為飾,左手托盛滿人血的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左腿站立,踏邪魔外道,右腿屈曲懸空,身體作舞蹈狀,頭部右側豬頭是其形象的重要標識;雙身像即金剛亥母與上樂金剛相擁而立。

在佛教傳統教義中,豬作為三毒(指貪、嗔、癡三種缺點)中“癡”的象徵,癡即愚昧,所以金剛亥母自然就成了清除人們癡毒的鬥士,她手上的鉞刀象徵清除人的一切愚昧。手托滿盛鮮血的嘎巴拉碗,象徵她獲得了極樂的體驗,暗示其事業的成功。

第二部分

向文物犯罪亮劍

該部分包括“聯合聚力”、“利劍出鞘”、“輝煌戰果”和“司法懲治”四個單元。

“聯合聚力”單元梳理了為進一步增強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力量,警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等部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

“利劍出鞘”單元介紹了2017年和2018年兩次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輝煌戰果”單元以近年來發生的8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為線索,集中展現警察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文物局等各部門聯合打擊防範文物犯罪取得的豐碩成果。

此玉龍由墨綠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中部有穿系孔,神氣生動,雕琢精美。

龍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的標誌玉器之一。根據其造型特徵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玦形玉龍,即玉豬龍;另一類是C形玉龍。目前出土共2件,1件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高26厘米,鬣長21厘米,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1件1949年出土於翁牛特旗東拐棒溝,1987年被翁牛特旗文物管理所征集。

展覽中展出一組盛酒、溫酒的用具。碗底有墨書“李”字及花押各一,此器或為窯主為李姓人家定製,或是李氏窯主為標榜自己的產品而刻上的標記。

注子的使用始於晚唐,五代時盛行與溫碗配套使用,即飲酒前將注子置於溫碗中,溫碗內盛熱水用以溫酒。宋代注子更為流行,多以金屬、陶瓷製成,蓮瓣形、瓜棱形器身比較常見。多有蓋,蓋鈕形式變化多樣,有獅形鈕、象形鈕等。宋墓出土實物中常見配套的注子、溫碗。

第三部分

警鍾長鳴,共築鋼鐵長城

該部分包括“法治保障”、“安全防護”、“社會動員”三個單元,通過實物、圖片以及多媒體互動等展示方式,向公眾普及文物保護、文物安全等相關法律知識。

展覽還在尾廳專門設定了觀眾觀影區,播放展覽涉及的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相關普法宣傳影片,讓觀眾在進一步了解案情的基礎上,加深對文物安全與文物保護的認識,喚醒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展覽特色

為拉近觀眾與展覽的距離,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豐富展陳方式,展覽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設立多項互動性展示環節,以更貼合觀眾的形式,讓觀眾了解參與文物保護的途徑與方式,真實地感受到自己也是保護祖國文物、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感受到肩上擔負的沉甸甸的責任與神聖使命。

?通過大屏觸控形式開展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問答活動,觀眾可通過展廳中設定的觸控機進行答題,加深對文物保護知識的了解。

?觀眾可以通過展廳中放置的觸控台一體機設備瀏覽“中國被盜(丟失)文物資訊發布平台”,了解相關的文物資訊,為我國被盜文物依法追繳工作提供線索。

?應用電子簽名系統,觀眾可在液晶屏上簽名、書寫參觀感言、提寫寶貴意見,並自主拍攝、留存影像。

展廳現場

【展覽資訊】

展覽

眾志成城 守護文明——全國打擊防範文物犯罪成果展

展期

2018/12/26 - 2019/1/26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6 、北19展廳

票務

免費對公眾展出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