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冷知識:為什麽美國總有那麽多颶風?

“多裡安”是否將至直接登陸美國?近日來,這一疑問縈繞在美國東海岸居民的心頭。

自9月1日升級為五級颶風後,“多裡安”(Dorian)先是登陸了巴哈馬,給當地帶來強降雨和風暴潮,引發大規模洪水。4日,颶風眼來到美國的海岸邊,並將貼著美國東南海岸線一路前行,還存在在美國再次登陸的可能性。

颶風“卡特裡娜”給美國帶來的傷痛還未遠去,面對“史上登陸威力並列第一”的“多裡安”,美國正嚴陣以待。

來勢洶洶的“多裡安”

從8月24日的大西洋中部熱帶海浪發展而來,“多裡安”4天后就升級為以及颶風,並被正式命名。8月31日,颶風強度達到四級,次日升為五級,並登陸巴哈馬。

五級是颶風的最高強度。其定義為地面向上10米區域1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的颶風。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數據,“多裡安”的最大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97公里,陣風最大風速超過每小時354公里,追平有紀錄以來登陸威力最強的大西洋颶風。

巴哈馬政府2日表示,受颶風“多裡安”影響,該國北部出現持續超過24小時的強降雨和大風氣象,目前已致7人死亡。

為了迎接“多裡安”到來,美國東南沿海多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開展防範措施。

而與此同時,9月3日,2019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六次熱帶風暴“費爾南德”(Fernand)已在墨西哥灣西部形成。目前最大持續風速約65公里/小時,位於拉佩斯卡以東257公里處,以每小時11公里的速度向西移動,將於4日沿墨西哥灣沿岸海岸登陸。

未來,“費爾南德”是否將升級為颶風、是否也將北上侵襲美國、是否將與“多裡安”產生交集還未可知。但兩場風暴的接踵而至,給美國的沿海防範帶來不小挑戰。

“讓每個人都活著”

常年受颶風之苦的美國,在防範颶風的問題上可謂經驗十足。

9月1日,佛羅裡達州部分地區開始疏散,至少有7個縣發出了強製性避難令,要求居住在當地移動板房中的民眾,以及堰洲島和低窪地帶的居民強製疏散。強製避難令的範圍包括了佛州人口第三大縣棕櫚灘縣,已接待過多國領導人、總統川普所擁有的海湖莊園(Mar-a-Lago)正位於該地區。

佛州費南迪納海灘市市長稱,已做好最壞打算。

南卡羅來納州州長、下令沿岸83萬居民緊急撤離,所有學校停課,政府部門停止辦公,處在沿岸低窪地帶的居民迅速撤離,尋找安全的避難地點。該州的查爾斯頓國際機場也將關閉。

麥克馬斯表示:“我們不能讓每個人都開心,但我們相信我們可以讓每個人都活著。”

在南卡羅來納州疏散令發布的幾個小時後,佐治亞州州長布萊恩·坎普同樣下令強製疏散該州位於大西洋海岸的沿岸居民。

五級颶風是常客

美國沿海各州在應對颶風問題上的井井有條,或多或少“得益”於大威力颶風對美國常年的侵襲。

事實上,除了造成巨大災害的“卡特裡娜”就是五級颶風外,對於夾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的美國而言,五級颶風幾乎是“常客”。

有紀錄以來,北大西洋(赤道以北)、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一共形成過33場五級颶風,平均每3年都會出現1場。

其中,最早的是於1924年10月19日升級為五級颶風的“古巴”,造成最大人員傷亡的是1998年10月26至28日的“米奇”,這場颶風共導致了11374人死亡。

其中,對美國影響最大的則是2005年8月底的“卡特裡娜”颶風,共造成1836人死亡,全美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這場美國歷史上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的災後重建工作至今還在繼續。

而在美國的另一側太平洋東部,雖然形成五級颶風的個數(18個)不比大西洋西部地區(25個)多,但太平洋颶風常常會在一年內形成多個五級颶風,如1994年3個、1997年2個、2002年3個、2018年3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定義,太平洋上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的此類風暴才會被稱為“颶風”,如果跨到了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則被稱為“台風”或“超級台風”。這就是為什麽,中國遇到的都是台風,而美國人面對的都是颶風。

颶風的最大危害——風暴潮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按嚴重程度將颶風分為五級,其中三級及以上颶風被稱作“可能造成重大生命損失和損害”的大颶風,五級颶風最為危險,可以破壞建築物甚至夷平房屋,登陸時還可能引發海嘯般的洪災。

過去五年間,幾乎每年都有五級颶風在美國和中美洲地區造成人員傷亡。

颶風的災害,主要表現在風暴潮、強風、龍卷風和洪水等幾個方面。但是對生命構成最大威脅的則是颶風引發的風暴潮。

簡單說,風暴潮就是暴風周圍旋轉的風將水向岸邊推去。 這種前進的推力和普通的海潮一起形成風暴潮,將海平面提高15英尺(4.6米)以上,對道路、住宅和其它重要的基礎設施形成衝擊。

此外,風推動的波浪疊加在風暴潮汐上。水準面上升會在沿海地區引發嚴重洪澇災害,尤其是當風暴潮汐和普通大浪碰巧湊在一起的時候。美國人口密集的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的大部分地區所處地勢隻高出平均海平面不到3米,因此風暴潮汐帶來的危險相當巨大。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副主任埃德·拉帕波特(Ed Rappaport)在2014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1963年至2012年大西洋熱帶颶風的死亡人數中,有近一半是由風暴潮造成的。

未來颶風能否預知?

儘管對於颶風的防範已頗具經驗,但是,對於颶風的成因以及如何預判其形成和走向,目前科學界還未達成共識。

六年前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氣候變暖與颶風的多發形成了關聯。

上述研究發現,20世紀有一半以上的“卡特裡娜級”颶風是由於全球變暖引發的。報告稱,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2攝氏度,那麽如“卡特裡娜”規模的颶風數量將增加10倍。

但也有科學家認為,除了溫度外,海洋-大氣系統狀態等因素也決定了颶風數量。

雖然科學界對於大西洋颶風與溫度之間的正向關聯還存在分歧,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對於颶風的追蹤似乎有了寫進展。

美國宇航局和Development Seed就曾利用衛星圖像和機器學習AI技術來追蹤2017年的颶風“哈維”。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比常規的技術效果好6倍,因為新方法可以讓颶風每小時被追蹤一次,而傳統方法只能每6小時跟蹤一次。因此,技術的發展有助於監測颶風和預測颶風的路徑,從而有助於減輕災害損失。

早在2013年,美國就已通過改造全球鷹無人機來對颶風形成的環境與內部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未來,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步,颶風的成因與走向或許不再是迷,人們也將不再談風色變,更或許有可能,人類可以利用颶風,來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文/舒克凡

圖、視頻/網絡

【DALIY MEDIA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