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鴻門宴上項伯為何要幫助劉邦脫險,項伯最後的結局如何?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項伯曾經在三個重要事件中幫了劉邦的大忙,那麽項伯為何要多次“胳膊肘往外拐”,背叛侄子項羽而幫助劉邦呢?他最終結局如何?

第一次是劉邦率先入關接受秦王子嬰投降之後,他的左司馬曹無傷給項羽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自然震怒不已,於是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劉邦當時的實力當然完全無法與項羽同日而語,如果項羽真的在第二天順利進軍的話,劉邦必然老命休矣。但正是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上,項羽的叔父項伯跑到了劉邦的軍營中,他的動機是比較單純的——張良曾經有恩於他,他此行就是拯救張良的性命以報恩的。

張良出於對劉邦的忠誠,把項羽即將出兵的消息告訴了劉邦,同時還拉著項伯一塊替劉邦出主意。正在此時,劉邦與項伯“約為婚姻”,隨後也就引出了著名的“鴻門宴”。

在鴻門宴上,亞父范增多次暗示項羽當機立斷,處決劉邦(想必在劉邦赴宴之前范增已經與項羽達成了誅殺劉邦的共識),但是項羽一直在猶豫。為了避免養虎遺患,范增決定命項莊舞劍並乘勢誅殺劉邦,但項伯再次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現身,他“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項伯此時相當於是第二次救了劉邦的性命。

從前面這兩個事件來分析的話,則第一、項伯與劉邦可謂是素昧平生,他們之間並不存在什麽利益關係(“約為婚姻”的事本來就是劉邦隨口一說,項伯也就那麽隨意一聽,政治家之間的話並沒有多少可信度)。第二、劉邦雖然已經順利入關,但其前提是有大量起義軍(尤其是項羽)在外牽製了秦國最主要的軍隊,劉邦當時的實力是較弱的。而項羽則剛剛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威震天下,所以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做出劉邦將要取得天下的預測。

也就是說,項伯在提前給劉邦告密,又在鴻門宴上拯救劉邦性命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對項羽有二心,而是因為他本人比較糊塗,但是他的糊塗最終影響了整個歷史的發展。

鴻門宴上劉邦脫身之後被項羽分封為漢王,隨後又挑起了楚漢戰爭。公元前205年的彭城之戰失敗後,劉邦之父劉太公以及妻子呂雉等人都被項羽所俘虜。公元前203年,在接連失敗的情況下,氣急敗壞的項羽將劉太公置在砧板之上,並且威脅劉邦說他如果再不投降,就要烹了劉太公。

正是在此時,項伯再次站出來,他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

在項伯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斷定——他已經有了背叛項羽的想法甚至是已經付諸行動了。作為楚霸王項羽的叔父,他應該是最忠心於楚國的,並且也應該對楚國取得最終勝利充滿信心才對,但是他卻認為“天下事未可知”。作為楚國的元老,他應該有著“死社稷”的決心,也應該有與項羽同生共死的信念,但是他卻害怕“益禍”。

這都表明,項伯在楚漢戰爭時期,早就已經給自己準備了後路。

而項伯也最終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在楚國位高權重,漢朝建立之後又因為救過劉邦的命而被封為射陽侯(漢王與項羽有郤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但是漢朝總歸是看不起這株牆頭草的——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4年)項伯去世,他的兒子劉睢隨即因有罪而無法繼承爵位,項伯後人自此淪為庶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