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上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是如何崩潰的?

土耳其共和國,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雖然當前僅僅擁有包括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在內的78萬平方公里土地,但其歷史前身卻是一個擁有550萬(1683年)平方公里龐大體型的世界帝國。

現代土耳其與鼎盛奧斯曼真天壤之別

這個大帝國,和所有起源於亞歐非三大洲交匯處的帝國一樣,在自己的巔峰時期控制了整個歐亞板塊的交通咽喉,卻也和所有大帝國一樣免不了最終崩潰解體的結局。

奧斯曼土耳其的解體,教訓至今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帝國的興與衰

1299年,奧斯曼一世抓住塞爾柱羅姆素丹國處於分裂狀態的絕好機遇,擺脫自己的宗主宣布獨立,開始在小亞細亞半島上攻城略地,六百年帝國歷史由此開啟。

誕生在拜佔庭與羅姆蘇丹之間的奧斯曼

帝國建立後,發動了瘋狂的擴張,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奧斯曼帝國便控制了小亞細亞和巴爾乾半島的大片土地,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地的統治者紛紛稱臣納貢。緊接著,奧斯曼人的兵鋒直指歐洲腹地,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歐洲聯軍被奧斯曼帝國輕易擊敗,整個歐洲都籠罩在奧斯曼人的恐怖陰影之中。

1452年,拜佔庭帝國僅剩孤城一座

(威尼斯人也為自己曾經的短視付出了代價)

經歷200多年的南征北戰,它從一個弱小、貧瘠的部落酋長國一躍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佔庭帝國,是這個東方帝國的高光時刻,標誌著它正式登上國際社會的舞台。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馬爾馬拉

16世紀中葉,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帝國達到極盛,控制著北非、小亞細亞、巴爾乾、高加索、兩河流域、東非、克裡米亞等遼闊的土地,遠在東南亞和中亞的一些伊斯蘭和突厥政權也都向他表示臣服。

蘇萊曼大帝,一位進攻匈牙利,包圍馬耳他,佔領羅得島,折翼貝爾格萊德的英明君主,只是在選擇繼承者方面為後邊的故事埋下了禍根

就差臨門一腳揣進維也納

當時帝國人口達到2000多萬,首都伊斯坦布爾人口就超過50萬,規模比當時任何歐洲城市都大,讓西方人對蘇丹的生活羨慕不已,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是在世界上難遇對手。

在越打越強的蘇丹親兵面前

歐洲軍隊長期選擇瑟瑟發抖

但1683年圍攻奧地利維也納的失敗標誌著帝國開始衰落,大片領土的喪失隨著《卡洛維茲條約》的簽訂拉開序幕,此後奧斯曼帝國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擴張,開始無奈的“坐享其成”,土地面積不斷縮小,國力不斷衰弱。最後和清王朝一樣,淪為了列強隨意宰割的肥羊,被稱為“西亞病夫”。

要想從多瑙河流域的巴爾幹部分進入廣闊的中西歐

必須撞開堅固的維也納大門

但就是這樣奧斯曼帝國卻未認慫,仍然到處參加戰爭,和俄國就打了十幾場大仗。敵不過近代化歐洲列強衝擊的奧斯曼帝國,最終在一戰中敗給協約國並事實分裂,隻留下土耳其在小亞細亞半島苟延殘喘。

如果不是有國父凱末爾扭轉局勢

即使是殘存的小亞細亞半島

也要被大卸八塊

被內部打破的堡壘

所有堅固的碉堡都是從內部被打破的,奧斯曼帝國的崩潰根本,也來自內部的裂解。

從1566年蘇萊曼大帝開始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在位的17位素丹大多昏庸無能、無所作為,每個人在位時間平均只有13年。如此頻繁地更換長官人,對統合國內力量沒有任何好處,而這種多民族大帝國一旦統禦力不足,往往開啟地方擁兵自重-對中央認同感逐步削弱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典型的帝國模式

通過核心區來控制更遙遠分散的領地

但一旦心髒的能力減弱

收縮與衰弱就會形成自我循環

這一現象還要追溯到帝國的繼承制度。

奧斯曼帝國建立之初設定的王位傳遞制度繼承了突厥人的傳統:在位的素丹給每個兒子分配一個地方,通過讓其擔任地方軍政長官的方式,來鍛煉治國理政的才能,在素丹死後最先到達首都的王子將成為新王。至於中間產生什麽埋伏攔截、兄弟殘殺,也都是考核的一部分,保證唯有情報、武力、人望俱佳的王子才能登上大位。

但這項充滿野性的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卻逐漸變質。老素丹常存私心,往往將離首都近的土地分給自己喜歡的王子,影響了競爭的公平性。而王子們也有對策,以在朝中安插內線的方式,來提前獲得素丹即將去世的消息,自然引起了“朋黨之爭”和賄賂腐敗。原本只針對其他繼承人的攔截鬥爭烈度也越來越高,往往演變成兩個領地間合法的內戰,莫名地消耗了帝國國力。

後來,繼承制度甚至乾脆回到部落時代的習慣法“卡農繼承”,即殺光兄弟姐妹,確保權力獨尊。1593年穆罕穆德三世就殺光19個兄弟,以至於一個新素丹即位的首要任務便是立即殺光兄弟們,真是“最苦帝王家”。

穆罕默德三世

登位時將十六個弟弟處以絞刑

後來的素丹們也發現手足相殘太糟糕,規定用軟禁替代殺光。但試想一下,長期被軟禁生活的“囚籠”素丹兄弟一旦因為在位素丹暴斃絕嗣而登上王位,何來治國經驗和充足精力?國賴長君指望不上,處理國內外複雜的鬥爭局面也就蠢招頻出了。

另一方面,素丹無能也釋放了上層社會對權力的爭奪。

宰相“維奇爾”和后宮的權力快速膨脹,頂級官僚和外戚得以架空素丹為家族牟利,進一步動搖素丹本人的權威,讓宮廷統治階級變成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的腐敗群體,對管理龐大的帝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歐洲人眼中的奧斯曼宮廷

主要還是羨慕其巨大的財富

上梁不正下梁歪,帝國建立初期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加齊傳統演變為權力場的金錢賄賂;當初開創性地從基督徒中選擇幼兒培養成穆斯林禁衛軍的耶尼切裡制度也變成了軍隊系統子承父業、代代腐敗的制度(帝國後期的耶尼切裡也可以結婚生子了);基層官僚系統貪腐蔓延,人浮於事;連伊斯蘭教烏裡瑪階層(高級宗教學者)也受到腐敗干擾,一些不學無術之輩出錢買官賣官,甚至動搖了帝國內部的民眾信仰基礎。

內憂外患來不及逃

政治層面一片混亂的同時,民間的經濟基礎也在發生巨變,素丹能夠調動的國家資源越來越少,甚至失去了很多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起初,素丹以采邑支付軍餉來維持武力。但采邑主的權力隨著中央內鬥的展開而不斷鑽法律空子日漸變大,不斷將國家的采邑封地當作謀取私利的“納稅農場”。采邑地的私有化之後,錢都進入了領主的口袋,原本應該上繳國家的軍費則能省則省。拿不到軍餉的騎士們也不傻,當征召令下達時,能不去就不去報到,導致奧斯曼軍隊缺額嚴重。

地方勢力自主權的增大也使領主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向素丹的權威進行挑戰。到18世紀,帝國中央政府越發無力製衡地方領主的勢力,給出了更多地區自治權。然而這並沒有讓領主們感恩戴德,反而越發收不上來錢,肯為帝國出錢出力的人越來越少。軍隊的戰鬥力如此堪憂,奧斯曼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雄風,連一場對外戰爭也負擔不起了。

以葡萄牙為先驅的歐洲國家

通過大航海繞過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壟斷

也是對帝國收入的沉重打擊

奧斯曼帝國本就是以武力強行拚湊的概念,壓製各地方土著政權靠的就是武力,並且往往需要依靠繼續對外擴張獲得資源增量以安撫被征服民族。一旦軍力松弛,非但擴張的腳步要停下,連維持在外國對手面前守住現有領土也很難做到了。那些被拚湊起來的阿拉伯半島、埃及、伊拉克、敘利亞乃至北非等地區的反抗意識就會覺醒,帝國也就時日無多了。

只能坐看自己的外圍省份一個接一個淪陷

反觀同時期的歐洲,英國、法國、荷蘭等一系列民族國家相繼誕生,不僅在大航海時代完成了殖民地和原始財富的積累,也建立了強烈的民族認同,讓軍隊計程車氣有了保障。結合強大的軍事科技,反轉了兩者的角色。

歐洲人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殖民帝國模式

其所需要的組織技術、軍事科技、經濟模式

已經比曾經的舊大陸軍事帝國要複雜得多

(下圖1915年大英帝國,奧斯曼已臨近末日)

17世紀,奧斯曼帝國還是各國宮廷刻意結交的重要力量,而到19世紀,卻被普遍看作“西亞病夫”,除了素丹皇宮裡的東方式生活情調仍然引人遐想以外,已經沒有人拿它當一個有力的對手了。

可輸出的已經不多了....

面對國際形勢的逆轉和領土的不斷喪失,有識之士也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但無論是18世紀末謝裡姆三世的改革,19世紀30年代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還是19世紀70年代的“坦齊馬特”改革,都隻限於改變既有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積重難返的社會矛盾,只是給衰落的帝國續了命。

馬哈茂德二世試圖重振奧斯曼

但最終失敗

況且,多數改革措施是在西方持續的軍事壓力之下被迫進行的,部分內容也是以滿足上層集團的個人私利為前提的,大多數有識之士所希望的變革也只是回到嚴格的伊斯蘭傳統中去,恢復帝國建立初期純潔的“加齊”精神,這也注定了改革日後的悲劇結果。

中世紀帝國強行要適應民族國家時代

很難

1908年,鏽跡斑斑的帝國官方已放棄治療,隻躺在曾經虛假的輝煌之上,用傳統構建起變革的屏障,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1914年,內外交困的帝國企圖抓住德國的臂膀參加一戰賭上一把,但羸弱不堪的國力帶給它的只能是毀滅。一戰後簽訂的《色佛爾條約》確立了帝國的分裂,在廢墟上建立起40個新的國家,在巴爾乾到中東引發了新一波的紛爭。

這種劃分基本上是人為的,直接產生了幾個得到西方支持的總督轄地,而整個中東也從此陷入了無可逆轉的自相殘殺之中。

帝國分家無窮盡也....

1922年11月1日,素丹製被廢除,帝國也正式滅亡,隨後土耳其新成立的凱末爾政府也被1923年《洛桑條約》所承認。奧斯曼的崩潰,也為東西方之間延續2500年的戰爭掀開了嶄新一頁。

- -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