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甘肅敦煌:文旅跨越更新 推動全面發展

鳴沙山月牙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立冬時節,雖是旅遊淡季,甘肅敦煌仍每天吸引大量遊客,來感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1979年,敦煌被國家確定為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旅遊業正式起步。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敦煌推動以文化旅遊為支點的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7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達900萬人次、92.8億元,以文化旅遊產業為核心的服務業佔全市GDP的60%以上,文化旅遊產業實現從規模速度到品質效益的跨越更新。

文物數字化保護形成一整套技術體系和工藝流程

“保護第一、有限容量”,敦煌在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過程中,始終堅持將保護放在首位。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文物保護越來越重視。”敦煌市博物館館長石明秀深有感觸,“我們現在文物保護已從搶救性保護向監測性、預防性保護轉變。”

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對外開放,遊客在這裡觀看主題電影和球幕電影,身臨其境地了解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後,再乘坐擺渡車抵達莫高窟參觀。遊客在全部洞窟內的遊覽時間壓縮到75分鐘。

“遊客大多選擇在5月到10月期間來敦煌旅遊,旺季太集中的遊覽給莫高窟文物保護帶來不小壓力。”敦煌研究院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遊客服務科科長張世軍告訴記者,借助數字多媒體展示手段,觀眾在進入洞窟之前就能與敦煌莫高窟進行全方位、近距離的“親密接觸”,減輕參觀活動對石窟遺址造成的壓力。“既確保了文物安全,又提升了遊客的參觀體驗。”

張世軍介紹說,經過近20年探索,敦煌莫高窟文物數字化保護形成了一整套數字化技術體系和工藝流程,編制了石窟寺數字化保護13項標準和規範。目前,敦煌莫高窟已完成敦煌石窟210個洞窟影像數據采集、80個洞窟影像加工、20身彩塑三維重建、120個洞窟虛擬漫遊節目製作和兩處大遺址重建。

依托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莫高窟的石窟數字化技術和培訓已推廣到全國多個省市。

遊客平均遊玩時間從1.5天上升到2.1天

進入11月,往年已進入旅遊淡季的敦煌旅遊卻沒有淡下來……

“現在遊客來敦煌,除遊覽自然遺產鳴沙山月牙泉、人文遺產莫高窟等景點外,還可以觀賞承載著敦煌歷史的精彩劇目。”敦煌國際文化發展公司總經理楊泉山說,現在敦煌有3台常駐劇目《絲路花雨》《又見敦煌》《敦煌盛典》,特別是《又見敦煌》,幾乎場場爆滿……

豐富多彩的徒步等體育活動,也吸引著各地遊客。“每年3月到11月,都可以開展徒步活動,等於把敦煌旺季向前向後各延伸了一個半月。”敦煌華夏國際大酒店總經理翟全軍說,“往年國慶節之後,滿房率能到20%至30%就不錯了。今年我們酒店的滿房率都在70%左右,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

數據顯示,2017年,敦煌市各個景區的門票收入僅佔旅遊總收入的23%,吃住行等六要素中遊客在“購”和“娛”方面的消費比重逐漸提高,遊客在敦煌的平均遊玩時間從1.5天上升到2.1天。

敦煌還創新集團化、市場化運營旅遊資源的新模式。敦煌文旅集團下屬敦煌智慧旅遊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曉峰介紹說,在敦煌智旅的基礎上,敦煌市成立了文旅集團,將沙洲夜市、雅丹景區、玉門關景區等敦煌的優質旅遊資源都納入其中,逐漸形成涵蓋全域旅遊的全產業鏈。

“文旅集團實現集中整合各類資源,讓我們可以為遊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劉曉峰說。

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從事文化旅遊產業

“我們這兒離火車站、飛機場都近,2014年我把家裡的房子改建成農家客棧,就是看準了旅遊產業的前景。”莫高鎮甘家堡村農家樂客棧老闆吳興科告訴記者,他家共有14間房子,能住30位客人,“今年7月左右差不多一個多月時間,天天滿房。”

從2013年開始,敦煌的遊客接待量以每年百萬餘人次的規模躍升,旅遊總收入也以每年增加10億餘元的數目增長。旅遊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旅遊 ”綜合效益逐步凸顯。2017年,全市直接旅遊從業人數2.6萬人,佔全市人口的13%、城市人口的32.5%,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從事文化旅遊產業。

“政府把路線、上下水、路燈、天然氣等基礎設施搞起來了,遊客也跟著過來了。”吳興科說,“這幾年我們村裡開了18家農家樂,都是當年就賺錢了,一年盈利10萬元沒問題。”

旅遊產業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城市品質和環境的提升。敦煌市先後啟動實施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燈光、黨河風情線等城市十大景觀工程。“城市實施大整治,以前路線髒亂無序的情況沒有了,路又平又直,清爽多了……”吳興科說。2013年,敦煌市榮膺“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目前,敦煌市綠化覆蓋率達41.86%,綠地率達37.87%。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22日 06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