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時期瓷器的生產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

乾隆的審美近年收到了極大的抨擊,那你覺得他的“口味”怎麽樣?

看完這篇文章,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乾隆時期瓷器的生產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乾隆皇帝常有親下諭旨指定瓷器器型、品種燒造之事。乾隆一朝瓷器的生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品種之豐富,種類之多樣,裝飾之華麗,都是歷朝所難以相比的。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乾隆瓷器,現從吉林省博物院藏品中選出數件作品加以簡要的介紹。

清乾隆 礬紅彩留白纏枝花紋碗

清乾隆 礬紅彩留白纏枝花紋碗

高6.5、口徑12.7、底徑5.7厘米,傳世品。侈口、深腹、圈足。碗外壁以礬紅彩留白畫纏枝花卉,器裡白釉,底足青花署“大清乾隆年製”6字3行篆書款。礬紅地留白瓷是乾隆時期常見的品種,器型有碗、盒等,胎極薄,工藝精湛。

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載:“礬紅釉,用青礬煉紅加鉛粉、廣膠合成。”因此稱礬紅,又稱鐵紅。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乾隆賞瓶高37、口徑9.1、足徑12、腹23.3厘米,瓶撇口、細長頸、圓鼓腹,高圈足微向外撇。足內有青花“大清乾隆年製”3行6字撰書款。腹部主題圖案繪一周纏枝蓮花紋。青花紋飾從上至下依次繪海水、如意垂雲、焦葉、回紋、纏枝花卉、如意雲肩、蓮瓣和卷草紋。此件賞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標準的禦窯器。

乾隆青花瓷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典型乾隆器,一類是乾隆仿古器。典型乾隆器生產量極大,是當時社會大眾生活用瓷、陳設用瓷、外銷出口瓷的主體。乾隆仿古瓷不像雍正仿古瓷要求那麽嚴格,但產量卻遠大於雍正朝。仿古的方法基本沿襲前朝,仿的最多的是明宣德青花瓷。賞瓶,初名“玉堂春瓶”始見於雍正,以後歷朝都有燒造,成為官窯傳統器型。

清乾隆 粉彩攢盤

清乾隆 粉彩攢盤

高2.3厘米,通體由內外兩層共9塊組合而成,裡心一塊,外圍8塊,稱為“九子攢盤”。整器為圓形。第一層為主盤八方形,第二層為副盤如意肩形。主盤紋飾為紫紅色壓花和山、水、樹,副盤盤唇繪紅彩幾何菱形花紋,外壁白釉,繪紅、黑染狀彩。器型規整,厚薄均勻;釉面細潤,柔和。盤底施釉,無款,胎釉結合較密。這件攢盤整體紋飾連貫流暢,用筆勻淨,起落有致,內外兩層紋飾相互呼應,俗中藏雅。

攢盤,從文意上看,“攢”是移動之意,對盤而言應是“能移動之盤”。攢盤這種工藝,成型較難,由於每組分別有幾十塊組成,需有及其嚴格的設計,並準確地把握各部分的尺寸,才能使燒成的個體組合嚴密、不留縫隙。此種組套式攢盤,始於明代萬歷晚期,康乾興起,並延續至晚清。攢盤,是康熙時期富有時代風格的器物。它自明代晚期出現以來,至康熙時發展為各式各樣,一組攢盤的組成,少則5個,多者達20多個。

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開光六棱瓶

清乾隆 珍珠地粉彩開光六棱瓶

高37、口徑12.2、腹19、底11.2厘米。器內器底為淺綠釉。紋飾為上下兩部分,分別為六面開光,上部為粉彩繪嬰戲紋飾,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乾隆朝粉彩的創新品種是在黃、綠、紅、粉、藍等色地上用極細的工具軋出纏枝忍冬花或纏枝蔓草等延綿不斷的紋飾,且多和開光一起使用,人稱軋道開光。這一工藝的出現,將粉彩推上了更加富麗繁縟的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清乾隆 礬紅藏草瓶

清乾隆 礬紅藏草瓶

高22、腹9.4、口徑3.4、底12.1厘米。從口沿起花紋飾依次為:雲雷紋、花瓣變體蓮瓣、如意雲頭、桃型飾、蓮花朵、變體蕉葉、粗細雙環、變體蓮瓣。此瓶製作規整,紋飾描繪得十分精細,是典型的乾隆官窯精品。

藏草瓶又稱甘露瓶,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製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燒製,乾隆時期製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頸。這類瓶式不書款識,一般多認作乾隆品。

清乾隆 仿龍泉桃形洗

清乾隆 仿龍泉桃形洗

高2.3、長13、寬11.8厘米。器型為半個桃形,一端有桃枝、樹葉及一小桃,通體青綠釉,底有9個支釘痕。

龍泉窯在清代已經很少能燒出上佳的器物了,而且自康熙中期以後基本上處於停燒狀態。乾隆時景德鎮除仿五大名窯也仿燒龍泉窯,而這時的龍泉窯一些傳統的燒製技法已經失傳,燒成的器物釉面缺乏那種厚潤如玉的感覺,稀薄泛黃,已經失去龍泉青瓷不尚紋飾、以神勝形的傳統風格。

原文作者:高雪 張語師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吉林省博物院藏乾隆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