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杜甫、白居易都脫發?這部紀錄片用“不正經”的口吻講歷史

封面新聞 記者 李雨心

談到歷史紀錄片,你首先會想到什麽?是恢弘震撼的場景,氣勢磅礴的配樂,還是極為嚴肅和宏大的敘事?的確,在不少人的認知中,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似乎總是暗沉的色調和晦澀的口吻,讓不少觀眾望之生畏。可是在紀錄片《歷史那些事》中,卻讓蘇軾說起了rap,玩起了穿越,打破不少觀眾對於歷史紀錄片的刻板印象。

“有點新潮、有點另類”。6月20日晚,紀錄片《歷史那些事2》帶著觀眾熟悉的畫風上線網絡。對比起第一季中讓蘇軾開口玩說唱,第二季似乎更為大膽,在開播的首集就讓西漢末年新朝建立者王莽和西方的愷撒大帝,就“脫發”的問題來了一場“rap battle”,堅持將“穩中帶皮”的風格進行到底。近日,封面新聞記者對話到《歷史那些事》系列紀錄片的總策劃朱賢亮,解密這檔表面看似荒誕、內心卻正經嚴肅的紀錄片是如何誕生的。

用歷史的’邊角料’吸引年輕人

上線不到24小時,《歷史那些事2》在播出平台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中就已經突破了160萬,評分達到了9.7分。不得不說,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台之中,該紀錄片具有極高的認同感和接受度。無論是片中出現的“網絡梗”,還是插入以穿越、訪談等新奇展現方式為主的“歷史小劇場”,年輕的閱聽人都能心照不宣的“get”到裡面的笑點和趣味。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紀錄片”,這一直是《歷史那些事》主創團隊所堅持的信條。從第一季開始,片中主題的選擇和展現的方式都極具突破性和顛覆感。譬如第1季中,不講大文豪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功德政績,卻將其“吃貨”的人設立得明明白白;又講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己家裡偷文物”,分分鐘上演“福爾摩斯”的破案劇情。到了第二季,這種畫風愈演愈烈,並開始不局限先華夏歷史,更是從橫向的世界歷史脈絡中尋找有趣的切口。

王莽的“脫發”故事

西漢末年新朝建立者王莽與西方的愷撒大帝,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麽相似之處?在《歷史那些事2》中給出了觀眾答案,那就是——脫發。不光如此,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曹丕、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家都飽受脫發問題的困擾。可以看到,能從當下網絡熱點一路追溯到歷史之中,不得不說《歷史那些事》的每一個主題都狙擊了當下年輕人的興趣。“把枯燥的歷史問題,變得鮮活,做的讓年輕人有興趣看,這是我們一直貫徹的理念。所以我們選擇的主題也並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歷史的邊角料’,用小的切口和故事來吸引觀眾。就像’脫發’這個主題,我們選擇它不光是為了有趣的笑料,也希望年輕人能從歷史的故事中得到正面的引導,和積極的價值觀。”朱賢亮說道。

杜甫也面對“脫發”難題

劉禹錫也在為頭髮發愁

“第一個吃螃蟹”的紀錄片

說到紀錄片《歷史那些事》,還得提到其出品方也是播出平台的B站。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後反響平平,卻在B站爆紅,隨後刷屏網絡成為當年最熱門的紀錄片之一,同時也讓圈內人士看到了紀錄片在這個年輕人聚集的平台的巨大潛力。直到去年,“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概念被提出,這種帶有濃烈互聯網色彩、題材垂直細分的紀錄片形態正在逐步佔據市場,而《歷史那些事》、《人生一串》都是其中的絕對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紀錄片都是由B站出品。

第一季中聚焦蘇軾的“吃貨”人設

以輕鬆詼諧的口吻講述正史,將嚴謹紀錄與腦洞大開融為一體,《歷史那些事》這樣的紀錄片作品,放在當下也難找出第二部,所以其也被不少網友比喻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作品。在第一季播出後的大半年時間中,《歷史那些事》承載了不少的非議,也有網友質疑到作品的講述形式能否被稱為紀錄片。面對這些爭議,朱賢亮表示到在第二季中也做了不少調整。“在講述正史的部分,我們要求做到更嚴謹和考究,如果去掉’歷史小劇場’這一形式的話,它能是一個正統的歷史紀錄片。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呈現形式,我們都做到了以史實為依據。”

直到現在,《歷史那些事2》給予自己的定位仍是“實驗性紀錄片”。對此,朱賢亮解釋到其中的含義。“定位為實驗性紀錄片,就是我們想放到實踐中去檢驗,看看將新的概念放進紀錄片中,年輕人到底喜不喜歡。歷史上的故事一樣的,但是講述的方式可以不一樣,而讓歷史更貼近年輕人,我們可以在細節上進行更多探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