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小龍4小時演講背後的3個底層邏輯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底層邏輯能被真正遷移到其他領域。

作者 / 艾菲的理想

來源 / 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在將張小龍四小時演講認認真真讀了幾遍之後,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從擁有10億用戶的產品身上,我能夠學到什麽?

從中國最牛產品經理身上,我能夠學到什麽?

從這個時長4小時的精彩演講中,我又能學到些什麽?

接下來,我會將我的思考心得與大家進行分享。

1

底層邏輯一:舍末逐本

在這次演講中,張小龍將“如果只是流量,是不會長久的。”這句話說了至少三遍。

什麽意思?

在張小龍看來,“流量”增長只是做出“好產品”帶來的自然結果;相反,如果只是緊盯流量,而不是思考“如何才能做出一個真正好的產品”,就會帶來本末倒置的風險,因此無法長久。

什麽東西帶來的增長不會長久?什麽東西帶來的增長能夠長久?

這就是關於“本”和“末”的思考,也是張小龍做微信的底層邏輯之一——舍末逐本。

先來看看“舍末逐本”的反面是什麽?

是“舍本逐末”,它是將事物的“根基”捨棄掉,卻去追逐事物“末端”的態度與行為。

就好比是殺雞取卵,為了取得“雞蛋”這個“末”,就殺了“雞”這個本,於是雖然得到了“末”,卻永遠失去了“本”。

我們都知道,如果留著雞,雞蛋總還會有,而且源源不斷;可如果殺了雞,我們得到的雞蛋就會是最後一枚了。

所以,“舍本逐末”的結果必然不好。即使“末”在現在看起來非常輝煌,但那也只能是一時的輝煌,它終究無法代替“本”的價值與力量。

因此,很多人納悶為什麽微信從不做一些節日的運營或者logo的變化,很多人認為這是微信很克制的結果,然而張小龍卻這樣說:

我解釋過,微信並不克制,我們的詞典裡沒有克制這樣一個詞。我們只是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和好的產品原則。但是我觀察到,特別多的業界的產品經理,他會被自己的公司誤導,因為很多的公司的目的是要做流量變現。大家的KPI就是流量如何變現。

一旦圍繞這樣一個目標,大家的工作就已經不是做最好的產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獲取流量而已。

在張小龍看來,“本”代表的是一個真正好的產品,一個能夠不斷與時俱進的好產品。而“末”才是“流量變現”。

因此,他才會在演講中說:“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後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這句話與知名製藥公司默克的創始人喬治默克的一句話簡直一模一樣,喬治默克曾說:“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這就是“逐本舍末”這一底層邏輯。

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藥物就是“本”,而利潤則是“末”;當我們在追逐“本”的時候,“末”會隨之而來;相反,當我們在追逐“末”的時候,“本”卻失之交臂。

在這篇演講中,除了“好產品”與“流量變現”存在著“本”與“末”的關係之外,還有另外一對也存在著本末關係,那就是:選擇“隻讓自己好”,還是選擇“讓大家好”。

對很多人來說,“隻讓自己好”是人生以及創業的首要目標,但張小龍卻早已洞察了其中暗藏著的危機。

在談到小程式時,張小龍說:“如果只是借由小程式做流量的載體,我覺得一點都不看好。隻讓自己好,不讓別人好的事情,都不會長久。”

“隻讓自己好”是什麽意思?

隻關注用戶增長、流量變現、壟斷一切,就是“隻讓自己好”;相反,為好的內容培育豐饒的土壤,為用戶節約時間、提高效率,就是“讓大家好”。

因此,在談到公眾號時,張小龍是這樣說的:

我們盤點後發現,我們在內容的吸引力方面需要強化,好的內容才是根本。一個好的平台自然會鼓勵內容創造者創造更好的內容,相比於部落格時代,當時好的博主寫出的文章好像量更多。

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我想那是比較短視的,不會長久的。平台如果照顧更多人的話,就可以做得更長久,所以我們當時想要怎麽幫助更多的人。

我們自己做每一個功能、每一個服務的意義是什麽,是我們在思考的,如果只是流量,我們覺得是有問題的,是不會長久的。我們在思考每一裡每一毫的意義,決定了我們的選擇。

”隻讓自己好”就等於是拋棄了“本”,轉而去追求“末”;相反,“讓大家好”才是在真正的關注“本”,培育“本”,讓“本”能夠持續不斷的欣欣向榮。

最後,用張小龍那句擲地有聲的話來結束第一部分——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話,它不會太長久。如果一個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它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2

底層邏輯二:跟隨願景

在這篇演講中,張小龍專門講了微信的原動力以及夢想。

張小龍是這樣定義原動力的:原動力是你內心深處的認知或希望,他很強大,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也要做到。

因此微信的原動力是:做最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特別是生活方式的工具)、幫助創造者體現價值,這兩個就是我們的原動力。

那微信的夢想又是什麽?

張小龍說:對於用戶來說,是成為用戶最好的朋友;對於平台來說,是成為非常活躍、充分競爭的市場。

其實,不論是“原動力”還是“夢想”,都屬於“邏輯層次”中的“上三層,即:願景層、身份層和價值觀層。

說到這裡,必須要介紹一下著名的”邏輯層次“理論,它是由NLP(神經語言程式)大師羅伯特迪爾茨提出的。

從這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

願景層位於最高層,是關於我們想要實現的願景是怎樣的?夢想是怎樣的?

身份層是關於“我是誰”的。

價值觀層是關於“什麽是重要的?以及為什麽?”的。

能力層是關於我的能力的,包括狀態、策略和處世模式。

行為層則是關於我做什麽或者我已經做了什麽的,具體的行動步驟和行為。

而最低一層的環境層則是指我所處的環境究竟是怎麽樣的。

根據羅伯特·迪爾茨的這套“邏輯層次”理論,當我們想要去改變較低層次時,通過改變更高一層往往更加有效。

同時,當我們在思考低層次的問題時,也不該忘了還得去更高層級看看導致低層次習慣發生的根本原因。

因為,高的層次總是在不可避免的驅動著低的層次。所以,當一個變化在高的層次發生(比如“你認為生活本身很有趣”),它往往就會影響到低層次的行為變化(比如:你會把一下午的時光用在一個愛好上)。

對於微信來說也是如此,微信一旦明確了自己的原動力以及夢想,它的行為行動也就隨之明確。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屬於“願景層”的原動力與夢想是如何指引並驅動著微信的各種行為與動作的?

微信的夢想是讓這個工具成為每個用戶的老朋友,因此微信不想破壞這個老關係。這就驅動了如下行為的產生:微信沒有選擇在登錄界面放置廣告。

關於這一點,張小龍是這樣說的:

如果微信是一個人的話,那他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微信是你的好友,然後你們見面時,他臉上先貼一個廣告,你要先撕下來才能跟他說話,就這樣一種感覺。

後來張小龍在講到小程式時又是這樣說的:

很多人看不懂小程式為什麽要去中心化,當你明白了我們的原動力,就能夠明白我們的做法。如果不去中心化,我們自己壟斷幾個小程式和小遊戲,看起來騰訊可以從中短期獲利,但是我們的生態就沒有了。

回到原點,小遊戲的原動力是什麽?

公司並不要求我們做小遊戲平台,也沒有定規則要獲得什麽收入,而且微信也沒有收入的壓力,我們認為只要把服務做好,收入就會產生了。

我們為什麽做小遊戲平台?

小遊戲要走向哪裡去?

小遊戲的原動力是一個關於創意的平台,什麽是創意的平台?

小遊戲是個載體,可以承載各種各樣的創意。

因此,從小遊戲的原動力就可以做出推測:對於擁有創意的小遊戲,微信一定會給予更多的傾斜權重,建立相關的培育機制,創造一個可以培養更多創意小遊戲的土壤。

所以我們可以說,是微信的願景決定了微信的行為,因此一旦我們理解了微信的願景也就等於是理解了它的行為,甚至還能預測出它的趨勢。

無獨有偶,讓我們再來看看阿里的核心框架。

在阿里巴巴的組織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框架,是阿里第一任COO關明生提出的,他說一家企業的成功叫做關乎天下,簡單來說就是道、謀、斷、人、陣、信。因為在關明生看來,一家企業如果能做好三個方面,就可以打下自己的江山。

第一方面是道,道是一家企業所蘊含的文化和老闆的初心、志向、願景。現在都說企業是存在封頂的,其實企業的封頂就是老闆,老闆只有堅守自己的內心使命,才能尋找到企業的道之所在。

第二方面是謀和斷,是企業的戰略,戰術。具體包含的其實就是一家企業所執行的策略與商務計劃。

第三方面是人、陣、信,也就是企業的組織能力。

“道”是什麽?“道”代表的正是一個企業或一個創始人對這個企業的願景。而正是這個願景才決定了下面第二層的“謀”和“段”,以及最底層的“人”、“陣”、“信”。

這就是我從這篇演講中看到的第二個底層邏輯——追隨願景。

3

底層邏輯三:思考本質

張小龍在這篇演講的開頭就提到:“在這樣一個點上,我更願意花一定的時間,從微信的起源、微信的本質這些方面,來更加全面地講解一下我們到底在幹什麽?”

這就是對於本質的思考。

在談到社交傳播這個問題時,張小龍說:

以前我在知乎提過一個問題:溝通的本質是什麽?

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問下自己。

這個問題肯定沒有答案的。但我後來自己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答案。

從一個社交產品的理解來看,溝通是把你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設,都希望別人能夠接受,而且你理解的人設和別人理解的人設是不同的,所以溝通就是為了讓人理解你的人設,接受你自己的人設的設定。

表面上你在爭論一個很理性的問題,但其實本質上是希望別人接受你的人設的信號。

關於朋友圈的本質,張小龍這樣說:

如果沒有移動互聯網,大家可能會去參加聚會、聊天,這樣的線下的社交是很低效的,朋友圈本質上是開創了新的社交的場所,它不只是一個時間流,它是一個廣場,你會每天從一個廣場走過。

“看一看”的本質是什麽?張小龍這樣說:

因為本質上做的不是閱讀,而是社交的延續,人會因為社交而去閱讀,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去閱讀。

“好看”上線以後,“看一看”的團隊很興奮,因為數據在上漲,可以看到自己的朋友在看什麽文章,你會關心社交體系裡面在發生的事情。

目前來說,這和我們的預計相符合,它的增長還是挺好的。但是這裡需要一個逐步卷入用戶的過程,只有當這篇文章被5個朋友推薦的時候,他才會點進去看一下。

可以說,對於微信的每一個具體功能,張小龍都進行了對於本質的思考與界定;對於微信的每一個具體功能,張小龍都能用一句話給出最為精辟的解釋和比方。

而如果,我們能將對於本質的思考進行到底,就會發現,在這些思考本質的背後還藏著一層更深的本質,那就是張小龍對於人性的深刻洞察。

所以,張小龍這樣說:

溝通的本質是讓人理解你的人設,接受你自己的人設的設定。

朋友圈的本質是新的社交場所,一個每天都會走過的廣場。

“看一看”的本質是社交的延續,是逐步卷入客戶的過程。

時刻影片對微信來說只是載體,是朋友圈之外的另一種社交模式。

這是什麽?

這些都是關於人性的洞察: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見,被更多人看見。

每個人都是社會動物,人類的社交習慣或社交需求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線上社交只是線下社交的映射。

當社交壓力大的時候,人們會需要更加輕鬆的社交場景。每個人可以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獲得他人認可,也可以展現最真實的一面。

人的本性是不願意閱讀和學習的。

人是一種很有趣的動物,他會自我調節時間。

如果從本質進行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最牛產品經理張小龍不僅是產品經理,還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

最後,我想特別感謝一下張小龍給我們帶來的偉大產品以及真知灼見。在看完演講之後,我意識到,如果微信真正且持續的做到了張小龍在這篇文章中所說的一切,它的位置將是難以撼動。因為它滿足了我們對人性的需求,引領了價值的創造,造福了10億人。

如果你也想要做出偉大的產品、創造出偉大的服務,並讓它長久存在,我建議你一定要好好閱讀張小龍的那篇演講以及我的這篇文章。

因為: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所有行為和動作背後的根本原因和動力。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能被真正遷移到其他領域的東西。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並徹底實踐的根本原則。

在張小龍的演講中,你對哪個觀點印象最深刻?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