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男人的奢侈品,高級!

宋代金鑲白玉鏤雕雙鹿紋帶板

在各大博物館,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零散古代玉飾,這些玉飾呈扁平狀的方形或圓形,它們大小類似、玉質精良。其紋飾或浮雕、或鏤雕,有些還鑲金嵌寶、美輪美奐,常常令觀者歎為觀止。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經常被籠統標注為“玉飾”的奇怪古玉,究竟是做什麽用的呢?

其實,這是一種唐宋元明時期的高等級玉飾品,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玉帶板。

上海博物館藏元代白玉龍紋帶板

玉帶板,又稱玉帶跨,是鑲綴在腰帶上的玉製裝飾物,是古代用以彰顯官階爵位的身份標誌。

最早的玉帶板出現在北周時期,陝西鹹陽北周若乾雲墓出土的白玉九銙八環蹀躞帶,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玉帶板。

此後,玉帶板一直沿用至明代。到了清代,由於服製的改變,玉帶制度廢除。

北周若乾雲墓出土白玉九銙八環蹀躞帶

據考古研究顯示,玉帶板出土時多鑲綴在革帶之上,一般由十幾至二十幾塊數量不等的扁平玉板組成,這種鑲綴著玉帶板的革帶被稱為“玉帶”或“大帶”。

玉帶板呈扁平狀,一面琢有紋飾,一面琢有穿系孔。其形製有方形、長方形、桃形、半月形、圭形等等。

元代胡人戲獅紋玉帶板

唐初,高祖李淵頒布《武德律》,將官服皮質革帶定為製式,並規定用不同材質配飾鑲綴於革帶上,以此區別官階高低。

《新唐書》記載:“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

《唐實錄》也有記載:“高祖始定腰帶之製。自天子以至諸侯、公卿將相二品以上許用玉帶。天子二十四銙,諸王將相許用十三銙而加兩尾焉”

由此可見,唐代腰帶制度非常嚴格,只有二、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才有資格使用玉帶。

唐太宗李世民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唐代玉帶板展現出玉質精良、工藝精湛的時代風貌,是唐代社會文化和藝術成就的真實寫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唐代玉帶板多為方形,多採用壓地隱起的雕琢工藝,還常見鑲以金邊,或以玉為緣,內嵌珍珠及寶石的工藝形式。

1991年,陝西省長安縣南裡王村唐代竇皦墓,就曾出土過一條“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局部)

這條玉帶表框皆以青白玉製作,部分泛淺綠。玉表框在唐代文獻中又稱為“玉梁”,框內為精美絕倫的“金筐寶鈿真珠裝”。

該玉帶玉質溫潤、工藝精湛,製作考究、富麗堂皇,是一件彌足珍貴的唐代藝術品,現收藏於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唐代玉梁金筐真珠蹀躞帶(局部)

唐代玉帶板素面的較少,一般均琢以淺浮雕人物、花鳥、動物紋飾。

帶板的圖案內容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這也是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實縮影。

大名鼎鼎的西安何家村窖藏,更是一次出土了10副玉帶,這也成為唐代玉帶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古發現。

下圖即為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伎樂紋白玉帶板,該帶板玉質潔白細膩、包漿瑩潤,每塊帶板都用剔地與陰線結合的手法琢刻紋飾,內容為一胡人形象,或奏樂或舞蹈,形象生動傳神。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伎樂紋白玉帶板

唐代伎樂紋白玉帶板(局部)

宋代早期的玉帶板仍保留了唐代剔地隱起的工藝特色,但局部的描繪與唐代相比有了細微的變化,動物的局部特徵也趨於細致。

以鹿為紋飾製作帶板,是宋代帶板紋飾題材的特徵之一。

下圖即為宋代鹿紋玉鉈尾,其正面剔地淺浮雕一隻臥於坐毯上的梅花鹿,梅花鹿口銜祥雲,背面有五組穿綴固定於腰帶之上的孔。

宋代鹿紋玉鉈尾

同時,受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宋代出現了道裝人物玉帶板。

下圖為首都博物館收藏宋代人物紋玉帶板,其正面雕一道家裝束男子,蜷腿坐於氈墊上,似正在欣賞表演或演奏,雙手欲擊掌合拍。

男子身穿寬大長袍,衣服的紋飾、衣褶的線條表現得極為靈動。

在玉帶板背面刻數字 “九”,應為編號標記,同時四角有牛鼻孔供穿綴固定之用。

首都博物館藏宋代人物紋玉帶板

首都博物館藏宋代人物紋玉帶板(背面)

宋代玉帶板在雕刻技法上多採用深層鏤雕的方法來琢刻紋飾,所刻花鳥雲龍,數層疊壓成立體狀,細部用細陰線勾勒,花草葉脈也刻畫得井然有序。

帶板的形製在這個時期也發生了變化,帶板除原有的方形、長方形外,新出現了桃形帶板。

宋代白玉鏤雕松鹿紋帶板

遼金時期則較多地使用山林情趣等自然場景入畫,即所謂的“春水”、“秋山”紋飾。

遼金玉帶板中的山林虎鹿、花鳥魚水風格寫實,自然生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海博物館藏遼金時期鶻啄鵝玉帶板

國家博物館藏遼金立鹿紋玉帶板

國家博物館藏遼金立鹿紋玉帶板(局部)

元代玉帶板採用鑽孔深雕法,線條簡潔粗獷,與唐宋那種打窪浮雕工法明顯不同。

此外,在裝飾紋飾上看,元代玉帶板繼承了遼金時期的遊牧文化題材,“春水”、“秋山”類型的紋飾較為普遍。

同時,胡人戲獅紋和雲龍紋也是元代玉帶板的常見紋飾。

元代白玉鶻啄鵝玉帶板

明代玉帶板數量最多,近年考古發掘出土的整套帶板也不在少數。

這是由於明代不僅皇族使用玉帶板,朝廷還將玉帶用於賞賜。

《大明會典》中“給賜”記:“渤泥國……永樂六年,王來朝,給冠帶、襲衣,王子襲封,還國,賜金鑲玉帶一條。”

明代玉帶

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也曾記載文武官員朝服革帶因品秩的高低而不同:“一品玉,二品犀,三、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銀,八、九品烏角。”

明代玉帶板雕刻精美,玉質較好,存世量也相對比較大,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許多明代玉帶板都採用多層鏤空雕刻,花下壓花,技藝十分精湛,令人歎為觀止。

明玉帶板裝飾分素面、透雕、鑲嵌寶石三種形式,所雕紋飾同元代相比有了較大的變化,早期仍有元代遺風,以雲龍紋為主。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龍紋玉帶板

明代玉帶板早期的雕刻多是立體的深層鏤空,可以看出明顯的元代手法。

明中期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開始流行,帶板上的紋飾幾乎全部轉為吉祥題材,如松鶴、麒麟、三羊、百狩等。

明晚期在雕工上呈現出粗獷簡略的風格,與早期有所不同,圖案雖有定製,但頗為靈活。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鸚鵡紋玉帶板

明代玉帶板由長方形、桃心形、豎條形組成,另外還有委角長方形和方形帶銙。

一副明代標準玉帶由20塊帶板組成,這20塊帶板又是由長方形8塊、長條形4塊、圭形2塊、桃形6塊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而成 。

明代標準玉帶板示意圖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傳世玉帶多已散落不全,因此才造成了今天博物館中零散玉帶板功能和用途的模糊,不過,這也正是古玉研究的樂趣之所在——刨根問底、正本溯源!

玉帶板自北周至明末,前後共延續了一千多年,這種鑲綴於王公貴胄腰帶上的身份標誌,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同時,玉帶板作為高等級的玉器形製而言,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風貌的傑出代表,同時也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的真實寫照,因此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獅紋白玉帶板

唐代獅紋白玉帶板(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唐代擊鼓伎樂紋玉帶板

天津博物館藏宋代道人觀書玉帶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龍紋玉帶環

天津博物館藏宋代雲龍紋玉帶板

國家博物館藏遼金雙鹿紋玉帶板

明代玉帶

明代玉帶板

明代玉帶板

明代銅鍍金嵌白玉帶環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