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建光把脈新基建:新“四兆”會卷土重來嗎?如何打造中國數字經濟的未來?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沈建光(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4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近期新基建的重要性被決策層頻頻提及,各地也在集中加碼新基建項目。在筆者看來,這其中既有疫情外部衝擊之下,穩增長與托底經濟的重要考量,也有深化中國數字經濟技術優勢,創新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培養未來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期待。

  當然,針對新型基建,目前多方仍有不同爭論,主要集中在新基建是否應該大力推進,新基建是否意味著“四兆”的卷土重來,新基建能否足以支持中國經濟增長,以及新基建如何推進才能避免結構性問題的積累,防範再度出現過度投資後遺症等幾個方面。在筆者看來,認識清楚上述問題是做好新基建落地的關鍵。

  新基建是否是“新瓶裝老酒”?

  當前有諸多觀點認為,雖然新基建被決策層頻頻提及,但其內容早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便已明確,涉及到的“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七大領域近兩年已經在逐步落地,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等高層會議再度提及,其實並不存在新意,無非是“新瓶裝舊酒”。

  果真如此嗎?在筆者看來,當前中國基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方面,部分領域、部分地區的傳統基建可能面臨趨於飽和或產能過剩;但另一方面,新基建領域部分領域,如物流冷鏈、數據中心等方面還存在短缺。而縱觀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一部分是補充傳統基建的短板,如特高壓、高鐵和軌道交通、充電樁,另一部分是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與應用是集中在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並非是傳統基建的重複。

  在2020年全球經濟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背景下,新基建的再度被重點提及,不僅是出於穩增長的考慮,也與抗疫過程中,新基建的突出貢獻,以及其預示的良好應用前景有關。根據筆者近日參加人民網組織的“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實施路徑”線上研討會,各方專家對“新基建不僅能在短期內助力穩投資、擴內需和增就業,從長遠發展來看,更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已有共識。

  新基建從更大意義上來說,是數字經濟的基建。此次抗擊疫情中,數字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領域。

  其中,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對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精準施策;5G應用加快落地,5G+紅外測溫、5G+送貨機器人、5G+清潔機器人等已活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診療水準和效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消費習慣,雲辦公、雲課堂、雲視頻、雲商貿、雲簽約、雲醫療、雲遊戲等新消費需求釋放巨大潛力。

  新基建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既是新興產業、也是基礎設施。依托新基建迅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數字技術得以廣泛應用,這不僅有助於推動產業升級,擴大有效需求,保障民生托底,也是穩增長工作的重要抓手,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和精準施策手段。同時,新基建將提升數字經濟服務實體產業和智慧生活的水準,新基建構建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平台,其影響力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在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扮演更加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

  新基建是否是空間太小,對經濟作用有限?

  有觀點認為,新基建在整個投資中佔比不高,對中國經濟的支持作用非常有限。在筆者看來,當前新基建已經出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且與傳統政府扶持的項目有別,更多的是靠市場的力量推動,應用前景十分廣泛。

  例如,新能源充電服務是“新基建”的一大領域。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21.9萬台,目前車樁比約為3.4:1。從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時間內,需要新建樁6300多萬個,形成兆元級的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而在特高壓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來自國家電網方面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至1811億元,預期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

  數據中心方面,根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數量大約有7.4萬個,約能佔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佔比達到12.7%,規劃在建的320個數據中心,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佔比達到36.1%,這一數據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工信部研究,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IT投資規模達3698.1億,預計2020年這一規模將增長12.7%,到2025年,預計投資規模將幾乎翻倍。

  另外,新基建投資的核心領域5G,當前各地也在重點推動。例如,上海將加快5G網絡建設步伐,確保完成2020年累計建設3萬個5G基地台的任務,將原本計劃提前一年;廣東省也按下5G基地台建設“快進鍵”,表示廣東年內新建5G基地台4.8萬個。根據《中國5G經濟報告2020》預測,2020年我國5G總投資約為0.9兆元,2025年將達到1.5兆元。2020年,5G創造就業崗位54萬人,2025年超過350萬,2030年達到800萬。

  與此同時,專項債是新基建的重要資金來源,資金方面也在向新基建項目傾斜。由於2019年9月國常會強調,專項債的資金不得用於土地儲備和房地產相關的項目,同時擴大了專項債可用作資本金的範圍,專項債投向基建的比例大幅增加。

  可以看到,當前投向新基建的比例出現快速增長,專項債“杠杆”將撬動更大的新基建投資。2020年1-2月,地方政府新發行專項債9498億元,投向新基建的比例為27%,遠超過2018年和2019年。多地政府已經提出要積極發揮社會資金作用,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在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預期新基建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專項債投資。此外,由於專項債的資金杠杆優勢,可以撬動銀行信貸和社會資本,成為投資放大器,實質性地提高新基建投資。後續需政策引導支持,進一步加大新基建領域的投資。

圖表 1中國新基建發展現狀總覽 來源: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圖表 1中國新基建發展現狀總覽 來源:根據網絡公開資料整理

  “超前投資”新基建是否確有必要?

  當然,也有擔憂認為,新基建屬於超前投資,必要性存在疑問。但筆者結合以往高鐵、機場等中國基建投資的經驗來看,雖然部分投資當期看來收益並不明顯,但外溢性顯著,持續收益值得關注。

  例如,2004-2017年間,中國基建投資平均增速超過20%。其中,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已經居世界前列,高鐵裡程、高速裡程均居世界第一。根據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競爭力報告,2018年中國基礎設施整體得分78.1分,排名全球29位,是主要發展中國家中排名最高的。

  超前的基建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中國在許多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以高鐵為例,2019年中國通車的高鐵裡程超過3.5萬公里,佔全球的70%以上。高速公路方面,中國高速公路裡程14.3萬公里,超過美國和歐盟,穩居世界第一。港口方面,全球吞吐量前十的集裝箱港口有七個位於中國,2018年,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為2.51億標準箱,位居世界第一,是美國的4倍。航空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也在迅速追趕。目前中國通航機場數量239個,數量小於美國的555個,但中國年旅客吞吐量達到“千萬級”的機場已達32個,航空基礎設施的質量正在大幅提高。

  整體看來,這些超前投資雖然當期來看收益有限,但外溢性明顯,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和物流效率,提升了中國的競爭力,支撐著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製造國的地位。雖然具有超前投資的特點,新基建是新的產業增長支柱,創新投資渠道以及新的消費方式,同樣前景廣闊。

圖表 2中國高鐵裡程全球第一圖表 2中國高鐵裡程全球第一
圖表 3中國高鐵裡程全球第一圖表 3中國高鐵裡程全球第一
圖表 4中國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國佔據七席圖表 4中國世界前十大港口中國佔據七席
圖表 5中國機場吞吐量居世界前列圖表 5中國機場吞吐量居世界前列

  如何防範新的“四兆”卷土重來?

  當然,目前關於新基建最多的質疑在於認為新基建是重走“四兆”老路。在筆者看來,這種警示是值得重視的,但也無需抱有“四兆”恐懼症。畢竟運用反周期的財政政策支持經濟增長,避免經濟硬著陸無可爭議,“四兆”的教訓不在於是否推出刺激政策,而在於執行過程中忽視了中國經濟固有的結構性弊端。

  既要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又要避免新一輪基建下的債務風險,還需要與改革相結合,在制度環境、公平市場環境、改善政府治理、鼓勵企業創新等方面做出努力。具體而言: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規劃,放寬市場準入。應統籌規劃,注重效益,量入為出,對項目做出甄別和評議。研究頒布新基建規劃方案,加強與財稅、金融、就業等配套政策的統籌協調;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放寬企業投資準入,簡化行政項目審批。科技公司和民間資本在軟硬體結合、廣泛為社會群體提供服務方面有獨有的優勢,積極引導有實力的數字科技企業發揮研發實力和經營創新優勢,重點參與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能新媒體及電子政務等領域的新基建項目。

  二是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除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及其他政策性的金融手段外,還應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形成政府財政和社會資本互為補充的健康機制、良性生態。以PPP項目為例,目前存量PPP項目投資中,新基建佔比仍然很低。截至2020年1月,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為17.6兆元,其中狹義新基建(充電樁、光電、科技、智慧城市、信息網絡建設)相關的投資僅有855億元,佔比0.49%,包含醫療、軌道交通、園區開發在內的廣義新基建佔比超16%,而傳統基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不含軌道交通)仍然佔據最大份額,接近40%,新基建資金投入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還可以考慮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多管齊下拓寬新基建項目的融資渠道。

  三是鼓勵和引導數字科技企業參與,探索推動投建營一體化模式。通過政策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和引導數字科技加快新基建相關技術的研發應用,有序參與項目建設和運營。積極引導數字科技企業發揮研發實力和經營創新優勢,重點參與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智慧交通、智能能源、智能新媒體及電子政務等領域的新基建項目。

  新基建核心在於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在數字經濟領域走在世界前列,研發投入、專利數和市場佔有率均有一定優勢,未來中國應抓住此次疫情中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發揮新基建的產業效應,致力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數字經濟強國。可以預期,伴隨著新基建的加快推進,其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結構性改革方面也有望發揮更大作用。新基建與傳統基建補短板協同配合,將釋放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意見領袖對話財經大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